收到重要回信两年,“星火”队用真理之甘沁润更多人心田

作者:赵天润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2-08-22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2020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下文简称:“星火”队)全体队员回信,勉励他们继续讲好关于理想信念的故事,号召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做《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

一封回信,一份嘱托,一颗初心。复旦人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更要是“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

两年来,队员从30人到71人,覆盖院系由8个扩展到16个,接待参观者从5万到8.2万人次,这支“星火”队做了什么?有哪些变化?“星火”的接力棒,如何一棒接一棒地往下传?从校内到校外,如何把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坚持做下去、并努力做得更好,用真理之甘沁润更多人心田?

打通培训关,两年间练就扎实基本功

“国福路51号,这里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复旦大学在任时间最长的老校长,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发起人和早期成员之一陈望道的住所。”

这段话是《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队员们讲解时最常对参观者讲的话。

队员们以“星火”命名,爱党为党、讲“马”信“马”,传播真理之甘,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这座淡黄色的三层小楼,见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复旦两年来,“星火”队的成长与变化。

在正式上岗讲解前,每一位队员,都要打通“1+2+3”培训关,在一轮自学自测、二轮专家领学、三轮讲解考核中积累超过10万字的文献阅读,形成短中长期相结合的全过程培训机制。开展经典阅读、实践研学、理论备课、讲解培训、材料编写,队员们勤学苦练、扑下身子,练好“基本功”。

两年间,这支“星火”队不断发展壮大,从原有的30位成员增加到71位,覆盖院系由8个扩展到了16个,接待参观者从5万到8.2万人次。

从最初的展馆讲解、宣讲课程,到设计了3+X分众分类讲解,“星火”队根据党政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中小学生等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受众的需求,形成个性化讲解方案,并积极探索开发多语种宣讲服务,形成英、法、日、德等多语种讲解稿件。疫情期间,通过线上读原典、云讲解、云备课,已形成40余份独具个人特色的讲解稿和多门宣讲课程。

从展馆内,走向展馆外,“星火”队把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宣言故事,面向基层形成理论课程80门,九成队员在场馆外开展理论宣讲250余场。线上课程《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播放超过20万次。

练就扎实的讲解功底,队员们也在边学边研究,利用多学科背景,“星火”队中10名新队员,正在编写包括宣言精神、党的创建史、复旦校史、望道生平、展品故事等5个篇目,预计10万字的补充阅读材料,继续打磨出别具特色的思政“金课”。

不断完善队伍建设,他们正将萤火聚成星河

收到总书记回信的两年时间里,“星火”队成为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收获了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2021感动上海年度人物提名奖等荣誉。并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这背后,是不断完善的队伍建设。

2021年10月,队伍完成最新一轮队员招募,目前的71人中,学生队员62人,教师队员9人。队员分布在全校16个院系、38个党支部,2/3的队员在各级党团组织中担任学生辅导员、党支部书记、院系研会执行主席、博讲团讲师等骨干。

队伍下设队伍培训、讲解统筹、主题活动、创新产品等功能组别,并建有2个党支部,自成立以来累计开展组织生活和主题党日25次。

面对面交流谈心、准备微党课、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现场课,作为校党委书记焦扬联系的党支部,自2020年7月1日“星火”队党支部成立以来,焦扬四次参加组织生活,与队员们学党史、话担当,深情嘱托队员们“高扬红色旗帜,擦亮红色品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学习贯彻作表率、理论宣讲走在前,支部充分发挥引领把关作用,联合“四史”研习社开展“支部书记带你云游红色地标”、联合博讲团组建党史学生宣讲团,支持社会各界的党史学习教育。在“星火”队的带动下,回信两年以来,全校研究生党员坚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各支部组织专题理论学习900余次。

深挖党史、校史,用好用活红色资源。“星火”队制作建党百年、建团百年等专题宣讲课程。创新产品矩阵,复刻贺年卡《太平歌》、帆布包等各类文创。打造《心有所信》思政教材及配套20门微党课,编纂绘本《真理的味道是甜的》,排演原创话剧《追梦百年》、原创歌曲《望道》,展现不同年代复旦人的精神风貌。

一个队员带动一个群体,一系列产品碰撞一团火花,一支“星火”竖起一面旗帜。“星火”队正将萤火聚成星河。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影响和带动越来越多的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他们正把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坚持做下去、并努力做得更好。

两年间从大学到中小学,打造一体化的思政金课

收到回信后,落实总书记的嘱托“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如何讲好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课,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展馆讲解之外,是否有可作为的天地?成了“星火”队一直思考的问题。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

从0到4门,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的重要讲话给了“星火”队根本遵循,也是场馆讲解实践感悟获得的启发。挑选骨干队员,充实讲解词,打磨讲稿,组内试讲,团队模拟,专家点评,走进中小学校园,4门大中小一体化课程就这样落地了。队员们走进南洋中学、北蔡高中等中小学课堂,开展宣讲7场,覆盖1800人次。

今年疫情期间,因为对外无法开展线下场馆讲解,“星火”队转向进一步炼好内功,根据前一阶段宣讲备课的经验,团队转变思路、优化机制,根据寒假期间理论研读成果,进一步细化课程内容,形成大中小德育一体化系列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青少年思政教育。

6月,在原有基础上设计推出了《卡尔·马克思的十个瞬间》《<共产党宣言>飘洋过海到中国》《红色文物中的信仰之甘》《陈望道爷爷和一本神奇的书》《陈望道和可爱的青年们》《陈望道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陈望道与红色的三尺讲台》等7门课程,再次“牵手”复旦附中,队员们试讲了其中的5门。

根据高中、初中、小学不同学段的差异,“星火”队正在打造包括宣言精神、追望大道、红色基因、研读新时代等在内的4大系列课程,融合党史和校史、融入总书记最新讲话精神,形成针对三类群体的思政课。即以“爱党、爱国、奉献”为关键词,引导小学生的道德情感启蒙;以“理想与坚持”为线索,把个人理想和民族复兴相结合,激发初中生的青春理想;从“什么是真理?”“什么是信仰?”说开,提升高中生的政治素养。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有了之前的经验,队员们在新课设计上更加得心应手。具象化的课程目标,丰富的表现载体,引导主动思考的教学方式,“学会换位思考,更懂学生”是杨宁感受到的最大变化。这群“95”后的队员牵手“05后”、“10后”,在不断摸索“引导学生们去接受什么知识”,在不断思考“如何讲学生们喜欢的知识”。

立足整体、突出梯度,提前设计教学目标,通过问题链的形式启发中小学生的思考,同时在讲授形式上更加多样化、穿插更多的视频与故事元素。教师代表们的专业意见,也让队员们更有方向。

“让‘宣言精神’和真理的味道去浸润更多人的心田,学校主要领导带头垂范。”党委党校办主任兼“星火”队指导教师周晔介绍,“总书记重要回信以来,校党委书记焦扬同志每年都亲自讲授主题为‘学习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视频课程,每堂课都成为教育部全国高校党组织系列微党课的‘示范版’,三堂课的网络总点击量超过了1274万。”在示范课程的带动下,队伍在“学习强国”连续推出20讲视频微党课,其教案《心有所信 方能行远》即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星火”队运营指导教师孙冰心、范佳秋介绍说,未来“星火”队将在4大系列课程的框架下,围绕“宣言精神”内核,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在不同学段上的衔接,形成20余门精品“金课”。以长期方式,与中小学继续开展合作,不仅仅是讲课,而是可以固定在主题日等活动上进行辅导和讲授。开展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和中学思政教师更加紧密沟通,共上一堂思政课,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同时,会利用好《共产党宣言》场馆,打造沉浸式大中小一体化课程,播撒红色种子,共同品味真理的“甜”。

扎根祖国各地,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

“星火”队中有这样一句话,“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收到总书记回信的两年来,有不少“星火”青年,走出校门,投身到基层建设中,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

2021年,怀揣总书记的嘱托,秉承“为公”的信念,博士毕业的陈醉,考取了广东省选调生,回到家乡,走到基层,参与地方治理。“我们学院的院训‘卓越为公’,因为不是说只有卓越的人才能为公,而是为公的人可以更加卓越。”

当年10月份开始,他就被派往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以党委书记助理身份驻村,参加基层锻炼,协助书记处理乡村发展建设和治理等各项工作。驻村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参与了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等多项专项行动中。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如何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是陈醉一直思考的问题。在孙中山故乡,翠亨村,有着大量红色文化遗址,涌现了不少红色人物,这让他想起作为“星火”队员在《共产党宣言》展示馆讲述望老故事的情景, 立足村情实际,挖掘乡土文化特质,他想到以红色为主题,为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建设翠亨村红色文化展馆。

在“星火”队期间,陈醉讲解过近30场次,即使临近毕业,忙于论文写作,只要是排到他的班,他也一定到场。在这一过程中收获的经验,也让他对建设翠亨村红色文化展馆有了更具体的思考。

追望大道,笃行不辍。两年来,从学生到基层工作者,身份的转变,让陈醉从侧重“回信精神”的学习和思考,更多地走向在实践中感悟,“总书记说,学思践悟,便是在基层实践中,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

作为收信人,从复旦大学“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原队长到上海市选调生,身份的不同,对钱威丞而言,是变,也是不变。

“改变意味着‘宣言’精神的实践土壤变了,但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的精神内核没有改变。”

年初,他被安排在浦东新区老港镇大河村驻村,担任书记助理, 参与到疫情防控、党建治理、产业发展和群众文化宣传等方面的工作。在数字治理做出小而确实的探索;立足专业产生光热;着眼系统和机制层面解决问题。在充满生命力的基层土壤,践行“宣言”精神变得更加具体。

在疫情防控中,这种践行是守住村居防疫的安全线。从3月15日起,他便24小时驻扎村委,直至六月初。先后参与了大河村底数排摸、上门抗原、核酸扫码、物资保障、信息宣传等工作。

疫情期间,基层锻炼的体力劳累,并未让钱威丞停下思考和探索的脚步。技术能否得到合理应用的效率问题,疫情环境谣言丛生的舆论问题,村居层面整体管控的系统问题等,都是新环境中,他尝试去探索解决的问题。

“疫情初期,由于村居老龄群体普遍存在二维码困境,面对全村2000余人健康云二维码的代申请代打印工作,我关注到有选调生同事开发了一套自动化小程序,因此立刻要来了源文件,引入全村并做改进,解放了村两委工作人员的双手和时间,用数字技术为全村防控工作做减法。”受镇委托,他协助起镇内其他村居、单位安装程序,推广技术应用。采集系统上线后,便第一时间线上为全镇各村居单位进行手机扫码培训,并设计制作了简易的本村“扫码神器”。

从观察者成为亲历者,过去一年的选调生经历让他切身感到,“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不仅是星火队讲解经历的符号,更是支撑现在、穿过风雨、走向未来的内在原则和精神力量。“在大河村的疫情防控中,老龄群体与数字治理的鸿沟、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的管理、政策制定与实践接合的缺口、疫情防控与产业发展的平衡等问题前所未有地呈现在面前。星火滚烫对此刻的我而言,就是知责尽责、承压承重、知难而进。无论面对如何严峻的未来,我想‘心有所信’会始终成为我越是艰险越向前、穿越一切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脚下有泥土,心中有信仰”,走出书香校园,走进泥香田野,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完成博士学业的“星火”队队员廉国强,考取了国务院国资委党建工作局选调生, 1月份到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平定堡镇梁西村挂职村党支部副书记。半年来,无论是疫情防控,还是环境整治、农业生产,他活跃在乡村基层治理的条条线线,方方面面,话语间夹杂的当地口音,仿佛是个“本地人”。

身份的转变,也是从小我到大我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的他,在校期间,不仅钻研理论,还将所学应用于“星火”队的讲解中,而走向基层,他更体会到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都是要读好的学问。

疫情期间,设置检查点、录入数据、讲解政策、发放抗原、组织全员核酸,帮助村中不会使用手机的老人,一点点操作,一个人一个人的设置,遇到不理解政策的村民,耐心解释,这些看似琐碎的事情,每一环都织牢村里安全网必不可少的工作。“工作是一项项推进、事情是一件件办好的,得沉下心、步步深入、真抓实干、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带着“星火”队队员的身份,走向基层,廉国强说,“坚定心中所信,去读无字之书,走稳脚下的路,才能行稳致远。”

复旦-45_Print.pdf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