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6日下午,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面向全院教职工在线举办了专题学习活动,邀请学校教务处副处长徐珂就留学生教育课程思政建设作了题为“讲好传统 讲好当代”的辅导报告。教务处处长蒋最敏和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苏长和协同工作团队到会指导,学院副院长胡文华主持本次活动。
徐珂首先介绍了复旦大学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的总体情况,包括建设进程、建设成果及建设经验。随后徐珂围绕留学生课程思政建设“讲什么”、“怎么讲”展开论述。他对来华留学生的生源特点和学习需求等作了数据梳理,分析了留学生教育课程思政的着力点,认为应该把帮助留学生“了解中国国情、理解中国道路;引发自我反思、消除固有成见;促进民心相通、实现美美与共”作为努力方向。他特别就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及蕴含的中国道理介绍了三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案例分析、实践教学、对话研讨。他强调,“教育者先受教育”,教师自身立场要稳、学术要强、方法要活,既要引领学生,也要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这样才能师生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徐珂的报告立意高远,内涵丰富,论述精辟,针对性强,对于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
在交流探讨环节,苏长和表示,复旦大学的留学生规模很大,做好留学生教育课程思政是个大课题。首先应该让留学生明白关于“一个中国”的政策;其次,要通过鲜活的事例让留学生理解中国的国家制度,理解中国道路;第三,不要回避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讲解。教务处处长蒋最敏指出,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首先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其次教师要关心关爱学生;其三教师要有精湛的业务。落实课程思政,一定要跟授课内容自然、紧密融合才能获得最佳效果。他期待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在留学生课程思政教育方面做出自己的特色。
学院党委书记王颖认为,国际中文教育领域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课题,需要每一位国交人深入思考,积极探索,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课堂上国际不同受众的接受特点,从国际传播的基本规律出发,深入挖掘现实生活中的丰富素材,生动阐释中华文明所蕴含的思想精髓、人文精神和道德力量,引导留学生在世界文明多样性的框架下,了解中国国情民情,理解中国主流价值观,感悟中国发展的脉搏,从而建构起良好的中国形象。
学院院长罗剑波指出,培养能够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留学生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如何在三全育人中实现这样的终极目标,这是学院每位教师都应深刻思考的问题。接下来学院要组织开展相关研讨,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育人者先育己”,坚定理想信念,弘扬高尚师德。
副院长胡文华表示,近期学院多位教师参加了教育部高等学校《理解当代中国》多语种系列教材的培训,收获良多。今天的讲座面向全院教师,聚焦留学生教育课程思政,带给大家诸多启示,希望能引发每一位教师自我反思并付诸行动,落实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中。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将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落实“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的要求,深入开展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加强多学科、跨学科的研讨交流,切实提高课程思政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