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怡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复旦大学“毕业生之星”、历史学系郭怡冰的大学四年,不仅有课堂与书本,也与广袤的中华大地紧密相连。
用专业知识助力中西部地区发展,在历史脉络中传承红色基因,在抗疫服务中展现青年风采,他的身影始终出现在实践第一线。6省13地的基层实践、700余小时的志愿服务,他用汗水书写青春,奋斗、奉献、担当是关键词。
“很多人能做到一个人闪闪发光,但如果选择用自己的这份光去照亮更多人前进的道路,那才更有意义。”他说。
结合专业、扎根大地,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2020年,郭怡冰来到河南兰考张庄村,担任当地驻村第一书记的学生助理。
在这里,他深入学习焦裕禄前辈的光辉事迹与伟大精神,看到了焦裕禄精神在一位位基层工作者中的接续与传承,也看到了产业建设、精准施策与创新发展对于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
郭怡冰(左一)在河南兰考张庄村考察实践
“来自于这片土地,则投身于这片土地。他们常说,不能让焦裕禄书记失望。我想正是这样一群人,让这片土地焕发勃勃生机。”在张庄的日子里,郭怡冰常常被“焦裕禄精神”所感染,开始真正领悟“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背后的含义。
在张庄村,郭怡冰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结合对乡村振兴的思考,利用专业所学,依托数字文旅技术助力当地红色旅游策划;协助搭建助农直播平台;启动“慧至兰心,薪火筑梦”兰考张庄小学线上支教计划,累计组织院系同学150余人次参与到“慧至兰心、薪火筑梦”线上支教活动中……
这不是郭怡冰唯一的基层实践。他曾前往井冈山、延安等革命老区助力红色旅游推广;三次参与基层挂职实践,四次深入信阳、兰考等地开展支教。他团结院系同学结合专长,在中西部四省服务奉献,共计前往6省13地,参与16项社会实践。
郭怡冰(前排右一)在河南信阳参与支教活动
而在复旦校园,郭怡冰也努力学习,打好基本功,大三学年绩点3.88,连续三年综合评价第一,连续三年获得复旦大学优秀学业一等奖学金,获评“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第六届复旦大学青年五四奖章”“复旦大学本科生毕业之星”“复旦大学优秀学生干部标兵”“复旦大学十佳志愿者”等荣誉。
郭怡冰认为,将学习和兴趣相结合,科研才能有所创新突破;将个人所学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科研工作会更有意义。在基层实践中,他发现旅游学是一门关乎大地、关乎远方的学问,尤其是乡村振兴的广袤天地,更大有可为。
当下及未来的硕士阶段,他立志将专业所学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依托数字文旅技术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相关研究成果已经投递至国际会议。
传承薪火、担当有为,汇聚服务奉献力量
“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这是郭怡冰常说的一句话。作为历史学系学生并担任系学生会执行主席,他始终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开展各类活动。
守护红色江山,讲述薪火传承,是历史人的使命。从寻访退伍老兵、整理口述材料“听人讲”,到党史故事“我来讲”,郭怡冰从历史角度讲述红岩英烈的不朽事迹、蔡元培先生的大师风骨、虹口文化三地的海派风情。
郭怡冰在城博会讲述百年电力史
存史、资政、育人是历史学人的社会责任。从建党百年到建团百年,他追寻历史的细节,创新网络思政方式。在系公众号“史迹 FudanCHT”中,他设立“史苑流芳,薪火相传”“日日新”“共和国的记忆”等专栏,从校史系史中挖掘红色基因,从大师故事中传承红色血脉。
“团结、服务、牺牲”,郭怡冰更用实际行动践行复旦精神。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是他的阵地。从守好后方到奋战前线,郭怡冰和大家同心抗疫,共克时艰。
2020年,疫情爆发,他作为家乡道口志愿者与社区防疫志愿者,积极做好相关工作,并协助街道社区完成社区人口大数据网络架构。作为校团委青志部团队联络中心的负责人,他组织150余个团支部助力“鹅旦梦”辅导计划,联络三十余支院系青年志愿者服务队、2363名志愿者依托专业优势开展志愿服务。大学四年,他组织参与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海国际马拉松等80余项、超过700小时的志愿活动。
郭怡冰(后排左三)组织参与2019上海国际马拉松志愿服务保障
今年,他作为南区本科学生党员服务队队长,负责组织志愿者参与楼宇值班、户外保障、物资运送等工作。他参与每一个岗位,不缺席任何一个日夜,个人服务时长超过150小时。奔波在各楼宇发餐扛物、汗透衣衫是他的日常。从红马甲到“大白”“小蓝”,电动车、物资箱和防护服成为了他的伙伴,170余个志愿者工作群聊、90余份共享报名文档构成了他的日常。截止目前,他组织2000余人次参与了近6000小时的服务实践。
大四时,郭怡冰入选复旦大学第28批人才工程预备队(一期)。这意味着他将在读研期间同时担任本科生辅导员。
重任在肩,他将努力和自己的前辈一样,秉持服务奉献的坚守,肩负强国育人的使命,把光亮传递给更多同学,继续走好个人成长发展的青春路、服务奉献的报国路。他会始终记得4年前复旦录取通知书中所写:“一个真实的现在,可以开垦出一万个美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