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忆二级教授|伍裕万:热心教学 培养专业人才

作者:摄影: 视频: 来源:医学宣传部发布时间:2022-07-30

编者按

赓续先贤初心,汲取奋进力量。

在上医95年的奋斗历程中,无数上医前辈严谨治学,医德高尚,对上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956年,经中央核定,上医有16名一级教授,22名二级教授。这些教授都是各学科的先驱者、奠基人或领军人物。

他们在医学教育岗位上以身示范、立德树人,在救死扶伤的事业中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为我国现代医学教育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伍裕万(1906~1989),四川富顺人,我国著名药学教育家。中法大学药学专修科毕业后,1937年在法国里昂大学药学院获药学博士学位。历任中法大学药学专修科药物化学教授、药物化学教研室主任、药科教务长等职。解放后,任上海医学院(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药科药物化学教研室主任、药科副主任、上海医学院药学院副院长、上海第一医学院(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药学系主任等职。

伍裕万作为我国药学界的老前辈,也是我国著名的药学教育家,长期从事药学教育和药物化学教学和研究工作,贡献了毕生精力。

伍裕万从中法大学药学专修科毕业后,1937年在法国里昂大学药学院获药学博士学位。学成归国后,他应母校邀请,任中法大学药学专修科药物化学教授、药科教务长。在此期间,伍裕万除热心教学外,还积极从事药科教学设备的建设,当时由于教育经费紧张,学校必备的图书和实验设备短缺,为此他到处奔走、多方筹集,克服重重困难,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抗战期间,他得知一些学校的学生读书有困难,就接收他们入中法大学药学专修科借读,千方百计地为他们创造学习条件,使他们在战乱时期不误学业。上海解放前夕,社会秩序混乱、物价飞涨,伍裕万身为教务长,和普通教师一样,靠着微薄的薪金,勤勤垦垦地操劳在教学第一线上。他不仅以身作则,还时常关心教员的工作和生活,和他们同甘共苦,齐心协力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伍裕万作《纪念“七一”,努力改造自己》

新中国成立后,伍裕万任上海第一医学院院委会委员、药学系主任,他积极拥护党的教育方针,在药学教育的园地上辛勤耕耘,为药学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解放后我国的制药工业有了很大发展,改变了过去药品靠进口的状况,但是制药途径还比较单一,主要采用化学合成方法,产品远远不能满足国内需求。为了进一步扩大生产,提高药品的质量和数量,采取新的合成工艺——生物合成势在必行。伍裕万根据制药工业的发展需要,于1958年首先在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设置了合成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和生物合成药物化学三门课程,以培养专业人才。课程设置后,师资力量缺乏,他就积极组织有关人员进修学习,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方法、经验,在他的指导下,新学科逐渐完善巩固起来。

为了加强基础理论的教育和研究,扩大教学内容,促进新药与新剂型在临床上的应用与发展,伍裕万还提出在药学系设立药理学与生物化学学科,并在全国药学院系中率先增设理论有机化学、高等有机化学实验、化学药理和物理药剂学等课程,使药学教育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在从事教学工作之余,他还对精油、葡萄糖、斑螯、百部等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伍裕万在进行教学和科研的同时,还积极参与药事活动。解放前,他曾兼任中华药学会理事,《上海药学》杂志主编。解放后,他兼任卫生部药学名词编审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理事、中国药学会上海分会副理事长、《药学学报》编委等职。

直至晚年,伍裕万仍然十分关心我国药学事业的发展,这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将鼓舞一代又一代的复旦上医人为祖国的药学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潘德济、王振钺、黄沁撰文《药学教育家伍裕万》,发表于《中国药学杂志》,1987年

制图:马楚涵实习编辑:王越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