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冬梅: 新时代培育强国先锋的内在逻辑与实践向度

作者:​尹冬梅摄影: 视频: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2022年第07期发布时间:2022-07-26

[摘要]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把握一百年来青年运动规律和青年成长成才规律的基础上,深刻地回答了新时代培育强国先锋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实践路径。高校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要阵地,要坚持“党管青年”的政治原则、思想铸魂的价值原则、凝聚青年的组织原则和扎根青年的工作原则,不断强化为党育人的使命感,提升理想信念的感召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提高育人队伍的保障度,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强国先锋。

[关键词] 新时代 青年 强国先锋

青年是标志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党的青年工作是否做得到位,事关党和国家事业薪火相传,事关民族复兴伟业兴衰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抓住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关怀呵护青年一代成长成才,部署谋划青年工作,勉励新时代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进。2022年4月25日,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习近平总书记勉励青年大学生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1]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的广大共青团员……要做刻苦学习、锐意创新的模范,带头立足岗位、苦练本领、创先争优,努力成为行业骨干、青年先锋。”[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人争做先锋力量的重要论述,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还为高校肩负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责任和崇高使命,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强国先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实践指引。

一、强国先锋的话语建构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广大青年的先进特质主要表现为要勇担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使命,争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先锋。强国先锋不仅是回应新时代应当培养什么样的青年、如何培养青年、为谁培养青年的重大命题,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的话语创新,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

1. 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传承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创立之日起就极其重视青年这支社会变革中的重要力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曾围绕“如何认识青年的关键作用”以及“如何教育和引导青年”两大问题进行阐述。在“如何认识青年的关键作用”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基于对德国革命运动的观察和对现实的深刻反思,提出面对资本主义的剥削,青年和武装起来的工人共同构成了“革命武装核心和真正力量”,“不管别国发生什么情况,德国社会民主党总是占有一个特殊的地位……由它派去参加投票的200万选民,以及虽非选民却拥护他们的那些男青年和妇女,共同构成为一个最广大的、坚不可摧的人群,构成国际无产阶级大军的决定性的‘突击队’。”[3]因此,青年作为革命的“突击队”和“向党提供补充人员最多的一代”,是革命的希望,对推动社会变革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更是社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

青年群体自发的革命性有待教育和引导才能够转化为自觉的社会主义世界观。在“如何教育和引导青年”方面,列宁提出政党“应当作为最积极最主要的力量来参与整个国民教育事业”,[4]要从思想上入手来教育、引导和组织青年。在具体实践中,可以通过建立青年团来深入不同领域的青年群体,培养好、组织好、管理好广大青年,帮助青年成为“一支能够支援各种工作、处处都表现出主动性和首创精神的突击队”,[5]最终使“他们自己(指青年)和那些以他们为带头人的人都培养成共产主义者”。[6]列宁还进一步提出了各级党组织、共青团组织在争取青年资源、培养青年骨干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肯定了青年作为社会变革的突击队伍的重要地位及其先锋力量,强调了在青年中培养无产阶级事业接班人的战略意义,关系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走向。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强国先锋相关重要论述的理论之源,启迪了对“应当培养什么样的青年、如何培养青年、为谁培养青年”的理论思考,也为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的理念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 历史生成: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年青年运动历程,一代代青年紧密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在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将青春挥洒在祖国的热土之上,以奋斗换取乾坤再造的伟业,始终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7]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大青年不怕牺牲、浴血斗争,义无反顾投身拯救民族于危亡的革命洪流。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广大青年在马克思主义的启迪下,实现了思想上的觉醒,开始积极投身革命运动,始终“站在革命队伍的前头”。[8]无论是打倒列强、除军阀,还是打土豪、分田地,无论是抗日救亡,还是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广大青年始终以热血浇灌理想、用生命捍卫信仰。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广大青年敢于拼搏、勇当闯将,把“青春献给祖国”。青年突击队、青年垦荒队、青年扫盲队,向科学进军、向困难进军、向荒原进军,踏上了实施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征程。青年成为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先锋队,使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广大青年锐意进取、引领风尚,争当新长征突击手,为“四化”献青春,发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广大青年在现代化建设各条战线上开风气之先、立潮头之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勇做改革闯将,不断为祖国繁荣富强开拓奋进、锐意创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广大青年刚健有为、自信自强,怀揣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在经济建设、科技攻关、抢险救灾、捍卫国防方面,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注入强大青春动力、挥洒青春汗水。

3. 现实需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迫切需要

时代变局呼唤强国先锋,民族复兴依靠强国先锋。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重大历史交汇期,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9]的强国先锋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一方面,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催生出一系列颠覆性科学技术和重大产业变革,深刻影响着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同时,随着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思潮暗流涌动,全球性风险和挑战层出不穷,世界各国之间的战略博弈和竞争也愈发激烈。对于中国而言,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今后一段时间内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面临各种不容忽视的风险和考验,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青年作为对时代特点把握最快、适应能力最强、创新思维最活跃、发展潜力最巨大的社会群体,天然是国家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依靠力量。只有造就和汇聚一大批强国先锋,才能有效破解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才能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占据制高点、掌握主动权。另一方面,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与变革,民族复兴伟业成为不可逆转的大势所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无比壮丽的崇高事业,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路依旧面临着变幻莫测、严峻复杂的挑战。这也决定了当前和未来与历史上任何时期相比,更迫切需要青年人找准个体发展在国家崛起中的正确坐标,把自身命运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有机融合,成为投身党和国家事业的追梦人、先锋队、生力军,由此才能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强国伟业的最终实现。

二、高校培养强国先锋的基本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为高校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提供了理论遵循,也指明了新时代高校培养强国先锋的战略意义。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价值引领、组织凝聚和扎根青年,更好地将青年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引领广大青年成为可堪大任的强国先锋。

1. 坚持“党管青年”的政治原则

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深入阐释了党管青年原则的内涵,指出党中央明确了青年工作的战略地位、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青年工作的职责使命、青年一代健康成长的正确道路、青年工作的路径方法、共青团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明确了必须加强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强调“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10]

党管青年原则是党与青年之间密切关系的客观反映。党的事业离不开青年,青年的成长更离不开党。一方面,青年是党夯实执政基础、履行历史使命的现实支持和未来依靠。恩格斯指出:“我们的未来比任何时期都更取决于正在成长的一代,因为他们必须解决日益增长的矛盾。”[11]青年是创新的主体,是改造客观世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青年处于人生道路的起步阶段,当在学习、工作、生活方面遇到困惑时,党作为青年的引路人,能够为青年成长成才的道路指明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管青年原则作为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在青年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贯穿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之中,深刻揭示了党与青年的密切关系,为高校培养新时代强国先锋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作为新时代青年教育的主要阵地,担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管青年原则是高校培养新时代强国先锋必须坚守的政治方向,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对青年工作、青年运动、青年成长和青年组织的全面领导,才能为青年成长成才指明正确方向、营造健康环境,从而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2. 坚持思想铸魂的价值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12]强调新时代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13]“从内心深处厚植对党的信赖”。[14]

思想铸魂的价值原则是青年与时代关系的生动解答。时代责任要由青年承担推动,青年群体在时代进程中铸魂成长。一方面,青年在认同时代使命中探寻个人价值。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青年运动始终有着鲜明的时代主题,青年人认识、理解、认同历史使命、时代责任的过程,就是个人与时代的融合。另一方面,青年在投身时代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一代代中国青年自觉投身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的前提是坚定理想信念,并在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不负时代所托。

党的十八大以来,筑牢青年理想信念的根基、坚持思想铸魂的价值原则贯穿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中,为高校培养新时代强国先锋提供了重要遵循。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新时代呼唤新一代强国先锋,高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只有使青年筑牢思想防线、坚定理想信念,才能为青年实现个人梦、中国梦提供永续的精神支持,从而帮助青年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标定人生坐标,引领青年始终紧跟着党走在时代前列。

3. 坚持凝聚青年的组织原则

如何争取青年力量、赢得青年人心,是任何一个政党在长期执政中都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必须更广泛和更大胆地、更大胆和更广泛地、再更广泛和再更大胆地吸收青年参加工作”,[15]以共青团为代表的青年组织作为党与青年之间最牢固的桥梁纽带,始终受到党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工作主线,认真履行引领凝聚青年、组织动员青年、联系服务青年的职责。”[16]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中,对新时代党和青年组织间关系的论述贯穿始终,这事关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具有重要地位。

凝聚青年的组织原则是对党与青年组织之间联动机理的深刻阐释。“党领导青年组织、青年组织跟党走”构成了党和青年组织关系的主要内容。青年组织作为党和青年之间的中介载体,既要从组织上完成党对青年的有序吸纳,也要从认知层面建构起青年对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认同。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需要青年组织作为忠实助手,将原子化的青年个体有序地组织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生力军作用,成为创新性力量,使一代又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下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另一方面,以共青团为代表的青年组织是党的可靠后备军,与中国共产党同根同源,是引领中国青年思想进步的政治学校,通过教育引导青年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共青团改革向纵深发展,青年组织的职责使命与目标旨归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从党和青年组织的关系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对共青团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从理论层面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为高校培养新时代强国先锋提供了重要遵循。新时代呼唤新一代强国先锋,高校共青团是广大青年接受思想洗礼、进行实践锻造的政治学校。共青团只有始终牢记“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党和人民奋斗”的初心和使命,[17]勇于自我革命,才能当好党的忠实助手和可靠后备军,从而紧紧围绕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主题,凝聚好广大青年谱写出追梦圆梦的新时代青春篇章。

4. 坚持扎根青年的工作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各级党和政府、群团组织的青年工作提出要求:“群团组织既要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搞好‘公转’,又要聚焦服务群众搞好‘自转’”,[18]“要充分信任青年、热情关心青年、严格要求青年、积极引导青年”,[19]“要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帮助学生们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20]“要努力为青年创造良好发展条件,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就在身边、关怀就在眼前”。[21]这些重要论述始终强调群众性是共青团的根本特点之一。处理好共青团与青年之间的关系是团结凝聚青年之本,也是共青团百年青春的活力之源。

扎根青年的工作原则是青年与共青团双向互动的现实表达。一方面,共青团的工作对象就是广大青年群体,因此共青团要全面关注、关心、关爱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把心紧紧同青年连在一起,把青年人的心紧紧同党贴在一起”。[22]另一方面,共青团的构成主体就是青年群体本身,共青团是青年人的组织,必须与时俱进地代表最广大的工农青年和普通青年群体,才能永续地“从广大青年这片沃土中汲取养分、获取力量”,[23]持续夯实党长期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心系广大青年,不断保持和增强共青团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始终贯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中。共青团的群众性特点在实践中落实为扎根青年的工作原则,是党的群众路线在青年工作中的实践创新及具体化,深刻阐释了共青团与青年之间相互依赖、互为给养的紧密关系,为高校培养新时代强国先锋提供了重要遵循。新时代呼唤新一代强国先锋,高校必须自觉践行青年群众路线、树牢青年群众观点,真正贴近、深入和了解青年,切实关注青年所思所忧所盼,解决好青年的操心事、烦心事,方能代表青年、赢得青年、依靠青年,把新时代强国先锋的青春力量汇聚起来,使党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三、高校培育强国先锋的实践路径

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是否坚实过硬,培育强国先锋的目标能否顺利达成,关键要看高校能否抓住做好党的青年工作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形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格局、新路径和新举措。

1. 以政治为本,进一步增强为党育人的使命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24]培育强国先锋的目标定位和根本任务,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运行的人才需求。高校应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始终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不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立场,坚持“四个服务”的办学方向,自觉增强培育强国先锋的崇高使命感。一是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在政治原则、政治立场、政治道路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推动党的全面领导有效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二是要切实发挥组织优势,完善高校各级党组织的议事决策机制、协同联动机制、作用发挥机制等,不断为高校青年人才培养工作把关定向、保驾护航,同时通过工作设计,不折不扣地将党的方针政策转化落实为有效举措,做到上下联动、步调一致。三是要切实加强党建带团建机制建设,尤其是要注重在思想引领上把方向、在育人链条上相衔接、在工作载体上相联动,优化政治信仰阶梯式培养模式。

2. 以思想为魂,进一步提升理想信念的感召力

一百多年来,一代代中国青年点亮理想之灯、发出信念之光,始终凝聚在党的理想信念旗帜之下茁壮成长。新时代青年争做强国先锋,同样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正确政治立场,矢志不渝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这就需要高校要加强对青年深入细致的教育和引导。一是要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在课堂内、书本里、活动中、网络上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是要挖掘铸魂育人的丰富资源和鲜活教材,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师生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教育,教育引导青年通过历史对比、国际比较、社会观察、亲身实践,对党的领导、制度优势、人民力量形成更深刻的理解、由衷的认同,自觉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重任。三是要教育引导青年自觉听从党和人民召唤,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施展抱负、建功立业。高校要注重构建人才培养全链条,引导青年学生自觉把个人选择与时代大潮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理想与人民福祉联系在一起,把个人事业与国家需要联系在一起,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重任。

3. 以青年为源,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回顾党的百年光辉历史,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党的宝贵优良传统和重要政治优势之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应有作用,就必须回答好如何做到精准施教、育有实效的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持续加强对青年成长规律和时代特点的研究,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引导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强化责任担当、争做时代先锋。一是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将德智体美劳高质量均衡发展的学生培养体系嵌入各学段、各年级,螺旋上升式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全链条,回应好青年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对情感的需求和对探索世界的欲求。二是面向青年多元“需求侧”,找准青年学生所思、所想、所需、所困,有的放矢、因势利导地将思想引领工作做到学生心坎上去,做到学生急难愁盼的地方去,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优质的资源、提供更个性化的指导、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千方百计为他们排忧解难,不断提升思想引领实效。三是要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善用“大思政课”,充分调动一切组织协同力量,打破教育主体和教育资源的空间限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增量扩容,多维度立体化地提升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4. 以组织为体,进一步提高育人队伍的保障度

高校育人工作的有效运转离不开组织的力量,这就要求高校用好组织这一系统性、综合性的育人场域,把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组织的各项工作和活动中,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服务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一是要合理进行组织分工,绘就协同育人的“同心圆”。高校应强化各类组织的育人职责,以提升各级党组织的组织力为抓手,领导各级行政机关、群团组织、教学科研组织以及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和各功能主体,有力带动各类育人资源的同向同行,实现组织间育人功能的优势互补,集聚一切力量服务人才培养。二是要创新组织形态,深入青年分布的“多圈层”。各类组织要深入研判青年群体分布集聚的特点,主动适应新时代青年工作组织形态多样化的变动趋势,创新组织形态,扩大青年工作的有效覆盖面,做到“青年在哪里,青年工作阵地就建在哪里”。三是要强化组织功能,建强育人队伍的“主力军”。高校教师与学生骨干构成了组织中的功能主体,是决定育人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因素。一方面,高校要通过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来锻造一支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师德师风高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高校要发挥好学生骨干队伍的主体性力量,鼓励“双肩挑”,发挥示范性,辐射带动广大青年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广大青年成长为可堪大任的强国先锋。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

[2][14][17][22][2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2-05-11.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1.

[4][5]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32,310.

[6]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8.

[7][13][16][21]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

[8]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65.

[9]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10]习近平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 让广大青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N].人民日报,2018-07-03.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75.

[12][20]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15]列宁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28.

[18]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75.

[19]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30.

[24]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制图:实习编辑:沈家怡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