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怀念】书院在复旦:杨福家校长与复旦书院教育

作者:摄影: 视频: 来源:书院在复旦发布时间:2022-07-21

“学生的头脑不是盛放知识的容器,而是待点燃的火种。”

复旦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家,于7月17日在上海因病逝世,享年86岁。杨福家老校长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意义深远,让我们一同回顾他与复旦书院教育相交的轨迹。

杨福家老校长是复旦通识教育的引路人,也是复旦书院建设的推动者。在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期间,杨福家积极推动博雅教育的发展,复旦还为此创设了“博雅杯”,他也专门撰写了《博雅教育》一书,书中他认为“博雅教育”理念包含了5个方面的要素:第一条是“博”,要文理相通,学科交叉,在广博基础上求精深;第二条就是“雅”,强调做人第一、修业第二;第三条是学校要以学生为中心,把育人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第四条是倡导“鼓励质疑的小班教学”;第五条就是要拓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

2005年,复旦大学成立了复旦学院,率先在国内推进通识教育。2013年,杨福家应邀就人才培养话题与当时的复旦学院(本科生院)座谈交流。座谈会上,杨福家对如何进一步推进通识教育和书院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介绍了在西方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四份与通识教育相关的重要文本,分享了对美国6所博雅学院的考察体会,和与会的校长、书院院长们进行了深入且富有建设性的讨论。

2017年杨福家为《书院的理念与探索——复旦大学书院讲演录》作序,并在书院导师工作座谈会暨新书发布会上,提出书院育人的基本理念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勇于提问的精神,引导学生发现并点燃其知识的“火种”。人之间的差异并不在于考分的多少,而是在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爱好、擅长的领域。但发现自己的“火种”是很不容易的。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够帮助同学发现自己的“火种”,那这样的教育真的是非常可贵的。

2019年杨福家欣然应允在复旦大学承办的第六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高校现代书院制教育论坛开幕式上做主旨演讲。他从书院的历史谈起,讲述高校推行书院教育的文化背景和制度探索,并介绍了现代书院制推广的宗旨和要义,再次强调通识教育是发现学生身上“火种”的过程,而书院教育在点燃智慧火种、激发创新创造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杨福家先生一生求学于复旦,任教于复旦,对复旦大学的方方面面均有影响,他对书院教育的持续关注也为复旦书院建设产生了积极持久的影响。在今后的书院教育中,让我们秉持 “火种”理念,不断砥砺前行,取得更大成绩,告慰杨福家校长!

杨福家院士生平

杨福家,浙江镇海人,1936年6月生于上海,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4年从上海市格致中学毕业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

1958年7月毕业留校并参加原子能系的创建工作。

1960年任复旦大学原子能系副主任。

1963年至1965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尼尔斯·玻尔研究所做访问学者。

1978年任原子核科学系主任,并晋升为副教授。

197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尼尔斯·玻尔研究所做访问教授。

1980年,晋升为教授。

1981年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做访问教授。

1981年成为复旦大学首批博士生导师。

1983年任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所长。

1984年任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1987年任研究生院院长。期间于1987年至2001年兼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现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

1991年任复旦大学副校长,1993年至1999年任复旦大学校长、复旦发展研究院院长。

2001年至2012年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校监)。

2004年任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

2011年任上海建桥学院名誉校长。

2012年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17年被聘为资深馆员。

杨福家同志为我国应用物理研究作出杰出贡献,为高等教育和教育国际交流作出突出贡献。他推动中外教育国际交流,是英国诺丁汉大学首位中国籍校长,推动创办了宁波诺丁汉大学。积极推动智库建设,倡议并成立了复旦发展研究院。他曾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创会会长、国际大学校长协会执行理事。

杨福家同志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984年被评为国家级有杰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7年荣获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988年上海市劳动模范,所编《原子物理学》获国家级优秀教材奖。

制图:实习编辑:章一诺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