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忆二级教授 | 齐登科:建立中国人自己的解剖数据资料

作者:摄影: 视频: 来源:医学宣传部发布时间:2022-07-10

赓续先贤初心,汲取奋进力量。

在上医95年的奋斗历程中,无数上医前辈严谨治学,医德高尚,对上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956年,经中央核定,上医有16名一级教授,22名二级教授。这些教授都是各学科的先驱者、奠基人或领军人物。

他们在医学教育岗位上以身示范、立德树人,在救死扶伤的事业中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为我国现代医学教育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齐登科(1904~1971),男,汉族,河北行唐人,中共党员,解剖学二级教授,中国解剖学会发起人之一。1931年毕业于河北大学医学系,师从北京协和医学院著名解剖学专家谭忧黎(Tandler)教授专攻局部解剖学。曾任上海第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主任。先后担任中国解剖学会理事,上海解剖学会副理事长,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人体解剖学及神经解剖学专题委员会委员等。


年少立志:建立中国人自己的解剖数据资料

齐登科1904年出生于河北省行唐县一个农民家庭,幼时家贫,但喜爱读书,常向别人借书自学。家中没有笔和纸,就用棍子在地上写字、画画。读中学时带米去上学。在中学和大学期间均靠刻钢版赚些零用钱读书。学习极为刻苦,成绩十分优秀。

1925年,齐登科考入河北保定的河北大学医学系,在听人体解剖学课程时,他问张黎老师:“为什么我们都用外国人的教材,外国人又高又大,他们与我们中国人不一样,为何不用中国人的解剖数据资料?”张老师说:“这就要靠你们这一代了”。此后,齐登科立志在毕业后要建立中国人的解剖数据资料。他对有可能接触到的每一具尸体、骨骼,不论男女老幼都进行详尽的测量记载,获得大量中国人的数据资料,这为以后编写我国自己的解剖学教材莫定了基础。1931年毕业,同年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进修解剖学,随国际知名的解剖学权威谭忧黎(Tandler)教授学习,专攻局部解剖学。1933年到上海医学院任教,1946年晋升为教授。

当时上医设备简陋,解剖学标本更感缺乏,他配合谭忧黎教授,日夜赶制,以敷教学需要。由于当时玻璃瓶装有困难,又共同设计了柏油粘制玻璃标本匣的新方法,制备数百件匣装解剖学标本,并开展血管内的有色灌注技术,每件标本均突出各局部的解剖学特征,完全能配合国际名著谭忧黎解剖学图谱。既克服教学条件不足的困难,又为学校配制成套解剖学陈列标本,创建了当时国内有名的解剖学标本陈列室。

时局动荡:辗转多地教书育人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齐登科正值暑假回乡探亲,被困华北。由于战事影响,南北交通断绝,但他不畏艰险,携家带眷,带领一批爱国学生冲破重重阻拦,应颜福庆之召,从河北翻山越水,辗转到武汉,参加筹建贵阳医学院的工作,并任解剖学科主任。

为了上医内迁,1939年,齐登科又返上海带领百余名学生去内地。当时上海与内地交通已断绝,不得不借道香港、越南去昆明。到河内时已极其穷困,只得露宿街头、车站,那里蚊子极多,不少师生因而染上疟疾,发热达40℃以上,虽服奎宁丸,但经很长时间才将热度降下。齐登科身为教师,还得照顾好年轻学生,日夜操劳,全身无力,极度疲惫,终致身患肺结核。尽管如此,当1939年上医在昆明开学之时,他仍带病坚持上课。不久,学校再度转移,迁至重庆歌乐山。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齐登科建立了歌乐山解剖学实验室。

由于肺结核加重,齐登科不得不转道到贵阳养病。抗战时师资极度缺乏,虽在休养期间,齐登科仍带病为贵阳医学院、中正医学院(现名江西医学院)、昆明医学院、安顺医学院、国防医学院的学生上解剖学课程,并担任主任教授。在为国防医学院建立解剖实验室时,成绩极为突出,当时该院院长到齐登科的住处贴上喜报,发给一套军服,并授予少校教官军衔。齐登科立即将喜报撕下,放在军服上,连同军衔一道退回,并说:“我是来帮忙的,无功不受禄,军服不要,军衔和喜报都不要”。

1943年,齐登科在贵州养病,接朱恒璧院长请其赴重庆工作的电报,在去城里取学校给他的汇款时,途中搭乘黄鱼车,车上卖水果的小贩不慎将齐老师的眼镜打落在地,他跳下车时膝关节受伤且内出血,不得已住进安顺医院3个月。出院后虽未恢复,但上课心切,拄着双拐赶赴重庆歌乐山,上课时也是拄着拐杖进教室。当时的工资是按谷子折价计算,每月发的钱不够吃。齐登科自嘲说:“教授教授,越教越瘦”。据他的学生们回忆,当时歌乐山上生活十分艰苦,设备也很简陋,但老师教书育人的表率作用,深深地印在他们脑海中,并且影响着学生们的一生。

齐登科的课堂生动精辟,他在黑板上迅速绘制解剖图,板书清晰明了。尸体解剖实习时,事必躬亲,精心指导和答疑。每逢学生找不到神经或血管时,他一刀下到深处,立即取出,令人钦佩不已。在上骨骼课时,需背诵全部的英文术语以及结构的走向,且必需有实物对照。为使每人有一套尸骨标本,齐登科带领学生在歌乐山上遍觅荒野枯骨,用碱水煮后洗净消毒。此外,还需多次操作解剖尸体。每两个同学分配到半具尸体。据1950届校友王簃兰和金为翘回忆,两人晚自修时,经常到放有10多具尸体的解剖室。有几次山上忽刮大风,油灯微光晃动,宛如墓地萤光。“每当此刻,齐老师亲临解剖室雪中送炭,对我们满腔热情,精心指导,诲人不倦。”在学生们眼中,齐登科除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础医学解剖学中的毗邻结构外,更对学生晓以求学和为人之道: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知难而进、创业维艰、刚正不阿等。还叮嘱学生来日方长,早些就寝,健康至关重要。

治学严谨:毕生奉献医学教育

齐登科治学严谨,一丝不苟,经常教育学生要实事求是,不能把书本当教条,而要以实际为依据,不断刻苦钻研,为寻求科学真理不懈奋斗,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将来为国家、为保障人民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齐登科虽身患重病,犹为高级师资班上课,亲自指导实验,并组织临床医学和科学院等专家为青年教师讲学。遇有问题或难点,要求青年师生到他病榻前进行讨论。

据上医校友左焕琛回忆,齐登科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当时齐登科教授就这样,很欢迎你到这儿来,但你必须解剖100具标本,要做到一刀准。”

《正常人体解剖学图谱》 齐登科主编 1960年版

齐登科不仅治学严谨,还做得一手好标本、画得一手好画。齐登科的解剖学画作,赏心悦目,令人钦佩。齐登科任解剖学主任期间,带领教学团队编写了《局部解剖学》《系统解剖学》及适合临床不同学科使用的多种解剖学教材,扭转了中国解剖学教学依赖外文教材的局面。齐登科以仿绘与原创相结合,绘制了《正常人体解剖学图谱》和《神经解剖学图谱》,所设计描绘的多种标本图绘,被诸多解剖学教科书采用。

齐登科历来认为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师资的必要途径,要求青年师生重视实地操作、教育大家解剖尸体如同作外科手术,尊重尸体如同爱护病人,要仔细研究形态特点,注意变异情况,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科研基本功。齐登科著有《中国儿童的盲肠与阑尾》等多篇论文,发表于上医季刊、英国解剖学杂志等。国外学者中个别持种族偏见的人,歪曲事实,对中华民族恣意贬低。有国外学者根据少数中国人或一些混血儿的脑为依据,著文断定中国人脑更接近于类人猿。齐登科对此极为愤慨,与张鋆教授一起观察研究了大量中国人脑的形态,在1941年著文《中国人脑的沟型》发表在美国体质人类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中国人脑半月沟的统计》发表在美国解剖学杂志上,予以驳斥。人体解剖学随着医学的发展,临床心脏外科、肝外科等的进展,越来越要求了解重要脏器的血管供应,齐登科密切联系临床实践,带领青年教师积极开展心血管解剖学的科研,著有冠状血管、肾内血管和肝内血管等论文十余篇,奠定了有关心血管研究的基础。又配合临床断指再植和足趾移植等课题进行科学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在国内解剖学界享有极高声誉。

齐登科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医学教育事业,而他的学生也永远不会忘记他。解放前夕,齐登科因肺结核大出血,住进了中山医院,学生都纷纷自觉地组织起来报名无偿献血。凡血型与齐登科相同者,均不分昼夜、随叫随输血,终于使他的病化险为夷,获得救治。

齐登科于1971年病逝于上海,临终前,他仍向教研室中青年教师嘱附有关解剖学图绘制事宜。在后辈学生心中,齐登科永远是终生学习的楷模。


参考文献:

1. 王簃兰,左焕琛,齐振生,金为翘等撰文《教书育人的楷模——忆著名医学教育家齐登科教授》,选自《上海医科大学七十年——校友回忆录》,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年

2. 李瑞锡撰文《战火中勇往直前的解剖学家——齐登科》,选自中国解剖学会解剖学微故事

制图:马楚涵实习编辑:项天鸽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