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至12日,始建于1982年6月的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迎来40周岁生日。一场展现建所四十周年成就的展览云端亮相,一个将历史地理与互联网前沿结合的“中国历史地理专题数据展示系统”正式启用。
从谭其骧先生和邹逸麟、张修桂等老一辈学人,到周振鹤、葛剑雄、姚大力等大家,再到校内外汇聚而来的中青年骨干,他们接力奋斗40年,致力于创造有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的历史地理学,为建设“第一个复旦”做出了卓越贡献。从《中国历史地图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从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建设到“中华文明形成和塑造的时空过程”研究,他们把学术生涯黄金期献给了国家。
史地所坚守“求实创新、服务国家”的学术准则,持续产出学术价值高、社会影响大的研究成果,并在人才培养、数据建设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形成鲜明的学科特色,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成为国际知名的中国历史地理学重镇,不断引领中国历史地理学科向前进展。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副校长陈志敏,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陈发虎,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葛剑雄等领导嘉宾,国内兄弟高校、研究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学校相关部处主要负责人出席在线庆祝大会。
开幕式上,焦扬、陈发虎、葛剑雄先后致辞。陈志敏主持开幕式并宣布“中国历史地理专题数据展示系统”开启。葛剑雄教授公布2022年度“谭其骧禹贡基金优秀毕业生”名单。
焦扬在致辞中指出,40年来,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秉承谭其骧先生等老一辈学人胸怀祖国、勤勉治学、潜心育人的优良传统,培养了一批批高素质优秀人才,取得一系列重大学术成果,不断推动中国历史地理学科向前进展。史地所几代学人心有大我、胸怀大格局,不断着眼于国家重大需求,不断满足现代化进程实际需要,将历史地理从传统的沿革地理发展成一门现代学科;甘守寂寞、研究大学问,形成甘坐冷板凳、敢啃硬骨头,不盲目赶潮流、不人云亦云的优良学风,使这方学术高原不断隆升;学脉传承、造就大先生,在传承创新中学术精神不辍、学脉不断壮大,长水清悠、深水静流。
她强调,踏上新时代新征程,史地所全体同仁更应为建构更适应国家、社会和未来需要的中国历史地理自主知识体系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一要坚持关照中国与关照时代相结合,既从当代中国现实问题入手贯通古今,又把辽阔疆域、多民族文化形态和社会现代化进程放到全球视野中去把握。二要坚持冷门绝学与融合创新相结合,更全面呈现中华文明发展的特征形成过程。三要坚持集成攻关与提掖后学相结合,以大目标汇聚高端人才和力量,以大项目培育出人才梯队,以大成果反哺高水平人才培养。
陈发虎期待历史地理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有所作为,希望复旦史地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发挥带头作用,引领中国历史地理学实现飞跃性发展,对中国地理学界形成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相信,50周年所庆我们再相聚时,看到将是一个更灿烂辉煌的明天,不仅是复旦大学史地所的明天,也是整个学科全体同仁更加辉煌的明天!”葛剑雄说。
作为本次大会的重头戏,两场大会学术报告、16场分组学术报告6月11日至12日于线上密集举行,奉上一场为期两天的“学术流水席”。期间,两场别开生面的校友座谈也如期举行。
作为历史地理信息数据建设的重要成果,以及历史地理与互联网前沿的重要结合,中国历史地理专题数据展示系统于6月11日正式上线。这是一个互动性强且面向公众的动态展示平台,旨在用更现代的信息化技术、更用户友好的方式来展现2000年来中国历史地理演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