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科研、学生工作两不误,他是如何做到的?| 毕业生

作者:金雨丰摄影:受访者提供 视频: 来源:融媒体中心发布时间:2022-06-22

编者按:2022届本科生“毕业生之星”风采展评活动自5月启动以来,一批优秀本科毕业生先进榜样脱颖而出。自强拼搏、服务奉献、科研报国、全面发展、抗击疫情……他们在各自领域中砥砺前行、闪闪发光。

近期,10名复旦大学“毕业生之星”名单正式出炉。星光璀璨,未来可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复旦大学“毕业生之星”——来自大数据学院的李俨达同学。

李俨达

数据科学着眼未来,与大时代同频共振,运用专业知识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是他的目标;学生工作立足现实,汇聚青年之力量服务学校、师生,也是他的愿望。

一边是不能放松的学业科研,一边是千头万绪的学生工作,在每一次的尝试、进展和突破中,李俨达逐渐摸索出两者的平衡之道。

也曾经历初入大学的迷茫困惑和对“信息爆炸”的无所适从,如今,却能够游刃有余组织各类大型活动、活跃在上海学子担当一线,李俨达在一次次挑战和历练中,感受到了点滴的进步。

扎根复旦、走向上海、投身战疫,可以概括李俨达的复旦四年。未来的日子,他将用实际行动继续践行“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

“我的大学生活,和学生工作绑定了”

校园准封闭期间南区理发服务宣传海报

三月下旬,正大体育馆。

几位由学生临时充当的“Tony”老师,正为师生员工义务提供理发服务。从推子、围裙到桌椅、镜子,各类装备一应俱全。几位理完发的同学称赞:“这儿的手艺不逊于专业理发店。”

疫情期间,这个“南区理发天花板”的负责人便是校学生会主席李俨达。方案策划、场地借用、物资筹备、宣传推广,他对每个板块的工作都要关心推进。

组织各种活动、多线程工作,对李俨达而言早已成为日常。在校学生会,他先后担任过学术、人力等多个部门的负责人,筹办“星空讲坛”专题讲座、设立学生会培训项目、搭建志愿者培养体系、管理媒体平台……在自己所在班级,他也担任班长。

李俨达组织参与核酸检测志愿服务

“我的大学生活,和学生工作绑定了,我也让一直很珍惜为大家服务的机会。”李俨达说。学生会是学校和学生之间的纽带,不同的工作岗位,让他站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从而更好地服务同学。

担任校学生会主席,不仅是光环,更意味着责任。新冠疫情以来,许多项目转向“云端”,为学生工作带来了各种新的要求和挑战。李俨达的工作总有诸多不确定性,而正是这些不确定,让他如今面对突发状况时更有底气。

去年11月,江湾校区实行为时两天的闭环管理。为帮助解决同学们的各项需求,校学生会召集骨干共同讨论工作安排。短短几十分钟,20多位骨干就聚到一起,在叶耀珍楼317房间讨论到深夜,甚至忘记了叶楼锁门的时间。李俨达难忘那个晚上:“大家在紧急关头为了同一个目标全情投入,让我深刻感受到了这个组织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021年的迎新活动方案因疫情迟迟未定,他和同学们将多个方案推倒重来,最终在新生报到一周前才敲定。在大部分同学军训的情况下,不论是招募志愿者、准备推车和三轮车,还是定制KT板,每一项工作都面临着不小难题。大家克服种种困难,最终顺利完成各项准备工作,迎新当天一切顺利。

哪里有需要,哪里有他服务的身影

走出校园,复旦也给了李俨达更多成长的平台。从参与者到组织者,李俨达的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200小时。

2020年初疫情刚爆发之时,李俨达报名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鹅旦梦”线上抗疫家教志愿者服务,对接一位三年级的小同学。家教结束,他一直与小朋友保持联络。现在,他们是非常好的朋友。

这段经历让李俨达毫不犹豫又参与了今年的“云托班”线上云辅导志愿服务。“上海疫情形势严峻,作为大学生,我也想为上海疫情防控做些贡献。”在这次云辅导中,李俨达对接上了身处在方舱医院的同学。这对他是一次新的挑战,“辅导方舱医院的孩子,既需要课业上的辅导,更需要心理上的疏导”。

李俨达前往三沙参加社会实践

李俨达作为市学代表参加上海市学代会

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在后方还是前线,哪里有需要,哪里有他服务的身影。四年里,李俨达足迹遍布许多地方——他在上海曾组织开展多项实践,其中“五大新城”调研获校十佳项目提名;在五角场平安办挂职锻炼一个月,在社区一线感受基层治理。他还参加城市发展建设座谈会提出倡议,作为市学代表向团市委上报提案建议。他远赴三沙开展社会实践,来到左权麻田小学开展支教,到南街村进行社会调研。身为市学联主席的他,也在各个平台积极发出上海学子、复旦学子的声音,努力展现青年的时代思考和使命担当。

专注学业,细水长流,探索进步

作为一名学生,李俨达始终不忘专业学习。

新工科交叉创新的学习带来了更广阔的学科视野和交流平台,同时也带来了学业方面的巨大挑战。学生工作事务繁杂,但李俨达把学业放在第一位。在四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下,李俨达先后获国家奖学金、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上海市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大数据专业的课业压力较大,需要投入很多时间才能够把课程知识学懂学通。”李俨达回忆,2020年春天,疫情爆发使得所有工作都转到线上,学习、学生工作、线上家教志愿者各类消息应接不暇,让他感觉“每天在微信上回了很多消息,但任何事情都没有进展”。

于是,李俨达有意识地控制手机使用频率,在碎片化时间内回复消息,整块时间集中精力做一项工作。同时,在工作过程中不再过度关注外界发生的事情,减少外界信息对个人情绪的扰动。慢慢地,他找到了自己的节奏。

在大数据学院可视分析与智能决策实验室,李俨达跟随陈思明老师,聚焦可视分析领域积极探索研究,完成了曦源项目等多个学术课题。以前跟着学长学姐做课题,如今独自探索项目,李俨达认为:“相比于之前所认为的科研是疯狂做实验,时时刻刻灵感大爆发,真实的科研,更多的是一种细水长流的探索和进步。” 他期望在未来用前沿数字技术,为智慧城市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北区食堂和3408教室是李俨达的“自习宝地”。多次到访已让他对哪里有插头、哪里适合讨论了如指掌。李俨达曾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和队友在北食整整待了三天。大三期末,他经常在3408复习功课到深夜。他难忘教室后面的那块黑板,每到期末季,大家会在黑板上互相加油打气。“难以坚持下去的时候,看到教室里奋笔疾书的大家,看到这块黑板,我就觉得不是我一个人在战斗。”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不论是服务学校发展、城市建设、战疫大局,还是立志投身数字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李俨达愿意继续坚守初心,在时代答卷上书写青春华章。

制图:曹丛钰实习编辑:孙一诺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