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教授为上海垃圾分类管理作贡献 她研究“捡垃圾”十余年

作者:李怡洁 汪蒙琪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2-06-21

走访上海2.5万个小区调研,成果被收入《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推动上海城市垃圾科学分类、碳排放管理工作……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玛丽·哈德(Marie Harder)带领复旦大学可持续行为研究课题组坚持聚焦可持续行为改变、公众参与和社区发展,为城市环境建设做出努力。

今年一月,玛丽·哈德获颁2021“白玉兰荣誉奖”,这也是她继2016年获得“白玉兰纪念奖”后,再获白玉兰系列奖项。

结缘上海、生根复旦

 “很高兴能为上海作出贡献,我实现了自己为全人类发展作贡献的初心,也与这座城市的精神产生了共鸣。”哈德说。

2011年,哈德与从事生物研究的丈夫在复旦的邀请下,举家从英国搬迁至上海,加盟复旦。“决定来中国,最大的动力来源于复旦。”哈德表示,可持续行为研究是一种跨学科创新型研究,复旦给了充足的空间,让她创造属于自己的全新研究方向。

走入居民区垃圾厢房开展作业

哈德带领的复旦大学可持续行为研究课题组是国内最早关注垃圾分类的高校科研团队之一。在长达十多年的跟踪研究中,她带领团队重点研究小区内的垃圾分类行为。

哈德的学生李长军说:“玛丽老师带我们进行社区调研时,总是身先士卒,进行垃圾组分的分析。”

2019年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上海进入垃圾分类时代,哈德团队也在持续跟进条例实施效果。“从目前的统计数据来看,无论在城市层面,还是社区层面,上海的垃圾分类都做得很不错,治理成果远超全球很多城市。”

疫情爆发前,哈德带领复旦团队曾在加拿大以及非洲的博茨瓦纳和塞内加尔实地调研,并向当地政府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同样,哈德的团队深入了解普通中国百姓对环境的认识和需求,并制定创新性的调研办法。

寻找可持续发展所需的中庸与平衡

哈德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中庸、平衡,及当今坚持的生态文明建设,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哈德的榜样之一是诺贝尔医学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她将屠呦呦的照片贴在办公室里,时常对人夸赞:“屠呦呦始终坚持研究成果属于她和她的团队,太值得我们学习。”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