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栀子花开时|中山医院、上海医保局、返乡下基层,这些复旦上医人的就业选择是怎样的?

作者:陈琳摄影: 视频: 来源:医学宣传部发布时间:2022-06-20

又到了栀子花开的时候,又是一年的毕业季,不少同学走出校园,带着多年所学所悟走上工作岗位,开启人生新的篇章。牢记复旦上医人的初心与使命,迈出职业生涯的第一步,他们的就业选择是怎么样的?

今天,我们继续邀请了三位2022届复旦上医毕业生。他们中有人在完成临床学习后进入医院科室参加规范化培养,向成为一名真正医生的目标执着前进;有人选择进入公务员队伍,希望用自己的专业背景和技术能力服务更广大的人群与百姓;还有人学成回到家乡基层,希望用学识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现在就让我们来听一听这些选择背后的故事,共同分享他们的求职经验。

“我想成为中国最优秀的医生群体中的一份子”

中山医院外科学(骨外科)的应届博士研究生周雷,即将于十多天后在这片他已经非常熟悉的院区和科室,开启人生的下一个新阶段——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也意味着这位家族里第一个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离他的人生理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脊柱外科医生,只有“一步之遥”了。行百里者半九十,成功留院规培让他既兴奋又忐忑。“中山医院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太厉害了,比我优秀的人也比我更努力”,周雷感慨道,“所以我希望自己最终也能成为他们之中的一份子”

成为一名复旦上医人、一名中山人,做一名优秀的医生是周雷多年来始终如一的目标与追求。在温州医科大学本科学习期间,来自上海的室友经常和他提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经过搜索了解,周雷被上医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医家传统所深深吸引。本科毕业时,周雷放弃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给予他的夏令营拟录取名额,选择报考复旦上医的硕士研究生。最终,他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复旦上医骨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几年以后,他又再次通过考博,如愿进入中山医院骨外科,跟随全国著名脊柱外科专家董健教授开展博士生学习。一步步走到了更高更广的平台上,让他有机会进入中国、乃至世界医学发展的最前沿,从事临床与科研工作。

“一个决定有时候能决定一生的走向”,周雷指出,当初决定报考复旦上医的研究生时,就认准了这条路。为了实现目标,他始终做着最好的准备,心无旁骛唯有“想尽办法到处求学”。硕士学习期间,周雷在导师的大力支持下,挤出时间参加了大量一线科研工作、各类学术会议和评奖活动。另一方面,他也非常珍惜临床接触病人的点滴机会,总是主动和师兄一起去骨科急诊值夜班处理病人,抓紧学以致用、累积经验;来到中山读博后,他更是每周两次“雷打不动”跟随导师董健教授在门诊坐诊,全程参与接诊问诊、写病历、开医嘱并交代病人注意事项。

硕博期间,周雷以一作、共一累计发表SCI论文13篇,其中3篇影响因子大于10。曾执笔参与申报国自然面上、市科委生物医药支撑专项等课题,并参与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项,3次受邀参加全国骨科学术年会。获得复旦大学“学术之星”、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枫林之星”特别奖、硕士/博士生国家奖学金、复旦大学优秀学生、复旦大学优秀团员、复旦大学优秀毕业生、上海市医学会骨科分会特殊贡献奖等荣誉。

与导师董健教授合影,最左为周雷

“一定要合理高效地利用时间”,总结过去的学习和备考经验,周雷说道,“三年、五年的时间一晃就过去了,想做的事很多但时间很紧张,所以一定要把每一天都安排好不能浪费时间。”周雷笑着回忆道,本科时他花了很多时间在参加临床技能大赛的训练上,经常从一大早封闭训练到晚上,每天只有晚上的时间可以读书和复习考研,这使他“不得不”养成了高效学习的习惯。“高效有时候也是逼出来的。”他说。

回首自己的求学历程,周雷认为,一路走来尽管有颇多的曲折,但庆幸父母、妻子给了自己全方位的支持,让他能够放手去闯、毫无后顾之忧。复旦上医和中山的大平台大视野、导师的高标准严要求,为自己提供了“享用不尽”的优质资源与机会,这都让他每迈出一步就愈加坚定地要向着确定的方向迈出下一步,无论付出多少汗水与心血。“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像身边那些优秀的师长一样,成为全国知名的脊柱外科专家,同时还能产出很好的科研成果,助力祖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周雷表示。

“用专业所学回应时代呼唤,服务更广大的人群”

包怡超是临床医学八年制(华山医院)的应届博士研究生,曾获“书院之星”称号的他,在科研和临床方面都有着不错的斩获。然而,令很多人感到意外的是,包怡超在毕业之际选择报考了上海市选调生,即将离开他所熟悉的病房,进入公务员队伍,成为一名人民公仆

这不是一个偶然的决定,“而是自己深思熟虑后的职业选择”,在包怡超看来,这一选择切实反映了他对上医校歌中“人生意义何在乎?为人群服务。服务价值何在乎?为人群灭除病苦”这四句的价值与内涵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出生医学世家的包怡超,自入校伊始就一直在思索和追寻校歌的意义与价值。扎实学习每一个临床知识点与医学技能,深切共情每一位临床病患的痛苦与恐惧,在案头前、病房中近三千个日夜的思考与守候,让他逐渐意识到上医人立志为人群服务、为人群灭除病苦,并不是只为病人服务、只在病房和实验室里灭除病苦。“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融汇在事业追求中”,包怡超很推崇总书记对青年人的这句殷切嘱托,他总是在提醒自己,如何能用八年所积累的专业所学与系统训练回应更大的时代呼唤,服务更广的人民群众?他说,“这是我在即将离开校园、走上工作岗位前必须填答的人生答卷。”

最终,包怡超选择了报考上海市选调生,“离开医院但不离开医疗卫生事业”,即将在毕业后赴上海市医保局工作,继续在医疗卫生健康战线工作。多年的临床诊疗实习让他在面对一个个病人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目前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仍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健康中国战略所提出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这些差距“不单是来源于医学技术本身,更多是因为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与现有体制机制之间存在尚待调和的矛盾”。“公共卫生事业的进步和医疗体制改革相辅相成,两者缺一不可,”包怡超认为,要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具备专业背景的实践者踔厉奋发在制度创新与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而他愿意投身于这一时代大潮,成为奋斗者中的一员

回首在复旦上医的求学历程,包怡超觉得,今天自己的求职选择深受复旦、上医的传统底蕴和育人环境对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对他影响最深的可能是三件事:

一是复旦作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通识教育传统与模式,让包怡超在低年级时就能以兴趣为导向选修了大量不同学科的课程,比如西方政治学说史、哲学导论、小语种、管理学导论以及生命科学和化学方面的研讨课程,“尽管现在知识点不记得多少了,但受益至今的是这些课程提供了大量不同的视野与理解角度。”

其次是复旦上医鼓励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传统,使包怡超在大一暑假就有机会参与到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的西部流行病学调研项目,走访了多个乡镇卫生院,访谈了上百位当地群众。他为当地党员干部在病房内外为灭除传染病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与英勇无私的奉献而深深打动,也切身感受到当代中国的公共管理与基层治理需要大量具备高级专业背景与素养技能的人才。正是在这次社会实践之后,“我对‘为人群服务’的理解得到了质的升华”,包怡超郑重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最后一件是包怡超曾连续三年参与了复旦大学青年智库的有关工作。从服务身边同学、服务学校决策做起,他曾和青年智库的老师同学们会一起广泛调研青年需求、了解青年动向。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一些特定领域的政策制定,不仅仅需要全局视野,还需要专业能力与技术支持,这启迪了他可以将医学专业所长在更大的范围内服务国家、服务人群,深化了他对个人人生价值的理解,对他最后报考选调生的职业选择发挥了重要影响。

“我不仅想解决当下患者的病痛”,包怡超提到,他希望进入医疗卫生管理战线工作,并从政策和业务层面,跟随着医保体系的领导和前辈们,为推动更多的人民群众享受更普惠、更高质的医疗服务,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更加坚实有效的医疗保障做一些工作。此外,他也希望能够从制度和政策创新层面,为中国生物医药高新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做一些推动工作,而“这些事情都不是单纯的医生职业能做到的”。

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包怡超表示:“我选择投身于选调生事业,就是希望把小我融入国之大者,砥砺奋斗,勇毅前行,努力干出一番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事业,不负上医人为人群服务的初心与使命。”

“回到自己的家乡,用学识让家乡更美、更好”

四年前,邹锐涵通过“腾飞计划”考上自己梦寐以求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进入预防医学专业学习。毕业之际,他选择了报考家乡江西省的选调生,即将回到家乡的基层一线,投身于农村公共卫生事业,致力用自己的学识推动乡村振兴“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我深知农村的‘美好’与‘不易’,那里需要我们,”他说,“我希望能用自己的学识回馈社会,为基层振兴注入新活力,让家乡更美、更好。”

尽管身处繁华大都市中的复旦上医校园,但邹锐涵的心一直牵挂着家乡,学成返乡是他坚定的目标与信念。“我求职意向比较明确,只报考了江西省的选调生”,他介绍道,明确的目标也让他能够有较充足的时间进行备考。

去年暑假开始,邹锐涵进行了系统性的备考,他注重知识积累和素养提升,把读书与看视频两种备考手段相结合。有时,他也会适当地做些模拟题,自己归纳整理有关要点条目并及时反思总结,注重将这些要点“内化”,便于“输出”。等到实际考试时,他认为,不用刻意追求让自己的回答看起来多么精巧和高级,“不妨踏实一点,有条理地把自己的想法讲清楚”就可以了。最终,准备充分的邹锐涵顺利通过笔试和面试,成为了2022年度江西省选调生。

左为邹锐涵

邹锐涵建议,要多关注如“复旦生涯”、“复旦基层就业”等公众号上的信息与资源,充分利用学校各类平台提供的各种实践、政务见习等机会,多去走走看看,在过程中不断磨砺自己、砥砺初心,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他表示,如果决定要报考选调生,就需要提前去了解所要报考省市及岗位的报名条件,有则优之、无则补之,从各方面做好长期准备,努力让自己向其靠拢。

“最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自信”,邹锐涵补充道。回顾整个求职备考历程,他觉得自己一直对个人的实力与努力满怀自信,而这种自信最大的来源就是复旦上医五年来的培养与教育。预防医学的学习,尤其是疫情期间在徐汇区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所的实习经历,让邹锐涵深刻体悟了“上医治未病”的重大价值与公共卫生人“心系群众健康”的高远志向。他说,他最受益的就是上医精神——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人是要有情怀、要有精神的,基层是很苦、是很累,但青年人不怕苦,不畏难,眼里有火、心里有光”,邹锐涵表示,“能用自己的青春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我觉得很值。”

制图:实习编辑:王越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