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坐冷板凳,敢啃硬骨头!他们接力奋斗40年,致力创造有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的历史地理学

作者:李斯嘉摄影: 视频: 来源: 融媒体中心、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发布时间:2022-06-11

从《中国历史地图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从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建设到“中华文明形成和塑造的时空过程”研究,他们把学术生涯黄金期献给了国家。

自创始人谭其骧起,他们形成甘坐冷板凳、敢啃硬骨头,不盲目赶潮流、不人云亦云的优良学风。

从谭其骧先生和邹逸麟、张修桂等老一辈学人,到周振鹤、葛剑雄、姚大力等大家,再到校内外汇聚而来的中青年骨干,他们接力奋斗40年,赓续传统、求实创新,致力于创造有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的历史地理学,为建设“第一个复旦”做出了卓越贡献。

6月11日至12日,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建所40周年大会在线举行。系列精彩的庆祝活动、学术报告、校友座谈陆续开展,一场展现建所四十周年成就的展览云端亮相,一个将历史地理与互联网前沿结合的“中国历史地理专题数据展示系统”正式启用。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副校长陈志敏,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陈发虎,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葛剑雄,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唐晓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国友,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徐少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主任邓辉,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王社教,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主任、校友代表吴滔等领导嘉宾,国内兄弟高校、研究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学校相关部处主要负责人出席大会。

开幕式上,焦扬、陈发虎、葛剑雄先后致辞,陈志敏主持开幕式并宣布“中国历史地理专题数据展示系统”开启。葛剑雄教授公布2022年度“谭其骧禹贡基金优秀毕业生”名单,该基金由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创始人之一、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首任所长谭其骧院士捐赠设立,旨在奖励和资助国内优秀青年历史地理人才。

焦扬:为建构更适应国家、社会和未来需要的中国历史地理自主知识体系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焦扬

焦扬在致辞中指出,40年来,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秉承谭其骧先生等老一辈学人胸怀祖国、勤勉治学、潜心育人的优良传统,培养了一批批高素质优秀人才,取得一系列重大学术成果,不断推动中国历史地理学科向前进展。史地所几代学人心有大我、胸怀大格局,不断着眼于国家重大需求,不断满足现代化进程实际需要,将历史地理从传统的沿革地理发展成一门现代学科;甘守寂寞、研究大学问,形成甘坐冷板凳、敢啃硬骨头,不盲目赶潮流、不人云亦云的优良学风,使这方学术高原不断隆升;学脉传承、造就大先生,在传承创新中学术精神不辍、学脉不断壮大,长水清悠、深水静流。

焦扬强调,踏上新时代新征程,史地所全体同仁更应以更高站位、更大担当、更好作为,为建构更适应国家、社会和未来需要的中国历史地理自主知识体系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一要坚持关照中国与关照时代相结合,既从当代中国现实问题入手贯通古今,又把辽阔疆域、多民族文化形态和社会现代化进程放到全球视野中去把握,更好服务生态文明、边疆和民族安全、“一带一路”、社会治理、国际大都市建设等战略需求。二要坚持冷门绝学与融合创新相结合,既巩固原有优势,又突破传统学科框架,更深入总结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规律,更全面呈现中华文明发展的特征形成过程。三要坚持集成攻关与提掖后学相结合,以大目标汇聚高端人才和力量,以大项目培育出人才梯队,以大成果反哺高水平人才培养。希望大家继承传统、踔厉奋发、与时俱进,努力开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新航程,不断开辟新天地、书写新篇章。

陈发虎:引领中国历史地理学实现飞跃性发展,对中国地理学界形成积极的促进作用

陈发虎

陈发虎在致辞中代表中国地理学会向史地所表示热烈祝贺,向创建史地所的谭其骧院士致以崇高敬意。他表示,1982年,复旦大学成立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为我国同类专业研究机构的第一个,这一机构建置,不仅为复旦的历史地理学,也为全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一个新局面。成立以来,史地所顺着谭先生开创的工作面继续拓展,不断精耕细作,成为国内历史地理学科的龙头机构,在国际上也形成了广泛影响。

陈发虎强调,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一日千里的科技进步和经济文化发展为地理学者提出新挑战,如何应对新挑战,服务国家日益增长的战略需求,相信复旦史地所的同仁们已经作好准备。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要建设具有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地理学,对全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唯一的路径是要深入挖掘中国传统力量,从中国的经验事实中,贡献中国的本土智慧,期待历史地理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有所作为,希望复旦史地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发挥带头作用,引领中国历史地理学实现飞跃性发展,对中国地理学界形成积极的促进作用。

葛剑雄:“我相信,50周年所庆我们再相聚时,看到将是一个更灿烂辉煌的明天”

葛剑雄

葛剑雄在致辞中用四个词语概括了史地所的发展历程。他表示,史地所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得益于“坐享其成”,谭其骧先生、侯仁之先生、史念海先生开创了学科,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奠定了基础,1959年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室成立,为史地所的发展积蓄了力量,邹逸麟先生担任所长期间,史地所建立了博士学位点和硕士学位点,并被评为全国的重点学科;得益于“生逢其时”,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国家对教育、对科技的高度重视,就不可能建立史地所这样的全新教学研究机制;得益于“得道多助”,历史地理学从沿革地理发展至今,是谭先生、侯先生、史先生所开创的学科学术之道,在这条道路上,复旦史地所始终得到历史地理学界各位同仁和兄弟单位的帮助与支持;得益于“后继有人”,因为后继有人,史地所的研究队伍规模不断壮大,科研事业不断发展。

“我相信,50周年所庆我们再相聚时,看到将是一个更灿烂辉煌的明天,不仅是复旦大学史地所的明天,也是整个学科全体同仁更加辉煌的明天!”葛剑雄说。

陈志敏主持开幕式

学界及校友代表:期待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构建做出更大贡献

张晓虹

徐少华、邓辉、王社教、吴滔作为学界及校友代表先后致辞,史地所所长张晓虹主持开幕式第二阶段。

徐少华

徐少华表示,40年前,复旦大学创建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整合聚集了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基本队伍,规划布局了学科的基本方向与发展路径,进一步确立了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科的领先地位,也为国内历史地理学科的发展奠定了有利基础,在复旦史地所的带领下,国内多所大学与研究院所纷纷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历史地理研究机构。武汉大学史地所同仁愿意在复旦大学史地所的带领下,继续发扬学术前辈的治学传统和治学精神,沿着老一辈学者所开辟的学术道路,努力进取,不断创新,将中国历史地理学科传承光大。

邓辉

邓辉说,复旦史地所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的重镇,拥有全国人数最多的研究队伍,引领了中国历史地理的重要发展方向。在他看来,研究中华文明地域综合体是历史地理学当前的重要工作,中国拥有世界上人数最为众多的历史地理学者群,也拥有世界上最丰厚的经费投入,理应在研究中华地域文明综合体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取得最重要的成就,他祝福复旦史地所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中,充分利用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优势,整合国内外相关的学术力量,继续引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讲好中国故事,做出更大的学术贡献。

王社教

王社教表示,复旦史地所是我国高校最早成立的实体性历史地理学专门研究机构,在谭其骧、邹逸麟、张修桂等老一辈学者的言传身教下,坚守严谨学风,不断开拓创新,在科学研究、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始终引领着我国历史地理学科的建设方向和主要分支学科的研究方向。陕师大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和与复旦史地所建立起了长期深厚的学术友谊,在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相互支持,对复旦史地所一直以来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衷心祝愿复旦史地所在新时代继续引领国内历史地理学研究方向,为我国历史地理学科的持续繁荣、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构建做出更大的贡献。

吴滔

“在史地所求学的三年,是我人生中读书最多、做研究最专注的时候。”吴滔说,2000年至2003年,他在复旦大学史地所跟随导师葛剑雄攻读博士学位,邹逸麟先生的《中国历史地理概论》、张修桂先生的《中国历史自然地理》、葛剑雄先生的《历史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周振鹤先生的《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如今,他所在的中山大学两个历史系系主任皆出自复旦史地所,“这代表了学界对史地所毕业生的认可”。他表示,史地所永远是校友的坚强后盾,并代表校友祝史地所再创辉煌,祝历史地理学繁荣昌盛。

十余场学术报告举行,近百名专家云集 奉上为期两天的中国历史地理“学术流水宴”

6月11日至12日,作为本次大会的重头戏,两场大会学术报告、16场分组学术报告将于线上密集举行,为观众奉上一场为期两天的“学术流水席”。

在大会学术报告环节,李孝聪、苏智良、姚大力、辛德勇、刘敏、吴松弟、刘志伟、王利华、鲁西奇等来自复旦大学及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兄弟院校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历史地理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分享真知,提出洞见。

在分组学术报告环节,来自全国各地的历史地理研究领域专家将围绕历史自然地理研究、历史疆域与政区研究、历史社会经济研究、水利社会与历史环境、地图史研究、历史文献与史地研究、军事地理与边疆研究、历史经济地理研究、交通历史与聚落考古、城市史研究、生态环境史研究、历史人群与国家社会、历史文化地理研究、GIS技术与时空数据分析、学术思想史、学科建设与发展等16个学术主题展开研讨,交流学术成果,碰撞思想火花,为历史地理研究领域学科发展建言献策。

期间,两场别开生面的校友座谈也将如期举行。

历史地理与互联网前沿结合 中国历史地理专题数据展示系统上线

作为历史地理信息数据建设的重要成果,以及历史地理与互联网前沿的重要结合,中国历史地理专题数据展示系统于6月11日正式上线。

这是一个互动性强且面向公众的动态展示平台,旨在用更现代的信息化技术、更用户友好的方式来展现2000年来中国历史地理演变过程。该系统中包含自然、人口、政区、经济、文化、灾害六个专题,自然专题有11个朝代的河道与海岸线演变,人口专题有11个朝代的全国人口分布,政区专题有15个朝代的全国政区变迁,灾害专题有11个朝代的地震空间分布,文化专题有11个时期的进士空间分布,经济专题包含清代全国赋税与浙江赋税共13种。

据悉,“中国历史地理专题数据展示系统”是在“中国历史地理信息平台”(对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全面升级)发布之后,对同样由史地所主持研制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展示版)”进行的更新与升级。

2009年,该展示系统曾被教育部选中参加“辉煌6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以42寸触摸屏电脑的形式提供系统互动,为整个教育部展厅仅有的三件实物展览之一。

如今,史地所在最新WebGIS等技术框架下,对原系统实现了技术的整体升级,现阶段,中国历史地理专题数据展示系统已实现网页版的访问(http://timespace-china.fudan.edu.cn/CHGIS/),未来还将进一步实现手机小程序端的时空动态交互展示。

成就展开展,分为九大主题 展现史地所建所40年以来的辉煌成就

作为国内专职人员最多、门类最全、总体实力最强的中国历史地理专门研究机构,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下文简称“史地所”)已走过辉煌40年。

6月10日至12日,“赓续传统、求实创新——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建所四十周年成就展”于线上开展。展览分为“历史沿革”“建所之基”“学术贡献”“科研立项”“人才培养”“历史地理信息数据建设”“刊物建设”“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争优创先,服务国家”九大主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景式地展现了史地所建所40年以来取得的成就。

1982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史地所正式成立,其前身为历史学系历史地理研究室。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地理学主要莫基人和开创者之一谭其骧先生为首任所长,其率领历地研究室主持编纂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是新中国成立后编撰的第一部大型历史地图集,被认为是中国历史地理学最为重要的成果,其指导的研究生周振鹤、葛剑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首批文科博士。

“筹备展览的资料搜集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谭先生打下建所之基后,在几代学人的努力下,研究所的事业发展非常迅速。求实创新、服务国家,这是历史地理学发展的基本原则,继承优良学术学风,发展学术,服务国家,积极开拓和勇于创新,这是史地所40年来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是学术不断取得进步的根本原因。”史地所副所长杨伟兵介绍。

据悉,建所40年来,秉承谭其骧、邹逸麟、张修桂等老一辈学人的言传身教,史地所坚守“求实创新、服务国家”的学术准则,持续产出学术价值高、社会影响大的研究成果,并在人才培养、数据建设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形成鲜明的学科特色,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在各方面取得辉煌成就,成为国际知名的中国历史地理学重镇,不断引领中国历史地理学科向前进展。

6月10日-12日,成就展于每日08:00-21:00在线上展出,展览地址为“腾讯会议787-114-981”,欢迎各位前往云端观展,共同感受史地所蓬勃发展的40年。

制图:实习编辑:罗钰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