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学者共话“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聚焦现实问题,着眼未来发展,瞄准学科前沿,推进融合创新

作者:李斯嘉、李沁园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2-06-07

在复旦大学迎来建校117周年之际,为期十余天的第56届校庆科学报告会举行。报告会聚焦现实问题,着眼未来发展,瞄准学科前沿,推进融合创新,助力打造学科发展新格局,汇聚“第一个复旦”建设新力量,5月17日,恰逢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6周年,围绕“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主题,第56届校庆科学报告会人文社科专场(一)率先举行,这也校庆科学报告会的首场。据悉,校庆科学报告会包括文社理工医专场、学术交叉融合专场共6场学术盛宴,来自文社理工医各学科的32位专家学者云上齐聚,共同点亮 117 周年校庆的学术星空。


第56届校庆科学报告会人文社科专场(一)以“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为主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咨询委员、原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文科资深教授、历史学系教授姜义华,文科资深教授、新闻学院教授童兵,哲学学院教授、民族研究中心暨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主任邹诗鹏,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孟捷分别作学术报告。副校长陈志敏主持报告会。

人文社会科学大家云集

李君如从强调历史规律与历史主动出发,从解析五大关系与五个要义切入,深刻阐释了什么是“五个必由之路”以及为什么“五个必由之路”科学论断揭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和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之路。他表示,“必由之路”,就是合乎规律之路,对“五个必由之路”这一科学论断认识越深刻,在前进道路上就越能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走历史必由之路。惟有坚定不移,才能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姜义华指出西方话语体系里中国土地公有制与专制主义刻板印象的缘起,从中国话语体系出发,剖析中国古代社会小农经济土地关系三能极的纠缠,探讨小农社会国家治理三能极相资、相制、相夺的关系,揭示“天下为公”“天下为家”“天下为私”的结构性纠缠才是中国历代土地权利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特质。他说:“站在西方立场,用西方坐标,自然可以为我们认识中国提供‘他山之石’,但这一切不能代替在中国广袤的本土上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发掘与清理。”

童兵探讨了舆论学研究的使命和舆论研究者的担当。他表示,全面深化改革氛围日益浓厚、党和国家支持、尊重民意遂成风气等成为中国舆论学研究的有利条件。舆论工作者要有崇高的历史使命感,葆有人性良知和社会感官,心怀强烈的社会责任心;要有严密的科学作风,用数据说话,靠案例讲理;要有精湛的学识技能,驾驭全局和精细操作;要有无畏的献身精神,敢于碰硬和坚持真理;要有深广的襟怀宇量,保持海纳百川和真情交流的气度。

邹诗鹏表示,在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民族、国家的社会政治理论中,“民族”虽只是从属于阶级与政治国家的次要性概念,“国家”也多限于政治国家,但从马克思、恩格斯对封建王权国家及其国家学、历史主义及其保守主义、古典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的批判,可判断他们既反对西方式单一民族国家,也反对传统或现代的超民族国家即帝国主义。然而,他们民族阶级化与社会化、人民国家观、国家社会化、民族性以及人类学民族学的思想,则包含着合理的多民族国家观,也构成此后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多民族国家建构的基本资源。

孟捷从如何结合当代中国制度变迁理解党的使命性特质与功能、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治经济化和经济政治化以及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三个问题切入,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他表示,党是联系制度变迁两条道路的纽带,是推动有机生产方式变迁的政治领导力量,党协调了制度变迁中的建构理性主义和自发演化主义,协调了自身肩负的使命性和代表性。

陈志敏在主持时指出,五位教授的报告主题鲜明、内涵丰富、逻辑严谨、深入浅出、言真意切。他表示,当代人类文明正处于历史性变革的重要转折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要时刻心怀“国之大者”,立足“两个大局”,以中国为观照,主动对接国家重大需要,特别是发挥人文社科领域优势,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开展有组织科研,解决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努力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做好真研究、推动真创新,确保研究成果真管用,为推动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作出新贡献。

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讲话,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提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理念上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关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本场报告会上,五位教授从不同的研究视角,既阐述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专业领域的学术问题,彰显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魅力和思想力量,更是对如何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这一宏大命题的思考与回应。

共同点亮校庆学术星空

据悉,第56届校庆科学报告会文社理工医专场、学术交叉融合场共6场学术盛宴接连开展,来自文社理工医各学科的32位专家学者云上齐聚,共同点亮 117 周年校庆的学术星空。

1954年校庆前夕,时任复旦校长陈望道提出,“校庆种种活动,以促进科学研究为中心”。当年的校庆即举行了复旦大学首届科学讨论会,在校庆期间举办科学报告会也从此成为复旦大学的传统。

校庆科学报告会每年邀请来自各学科的学者分享前沿成果和治学感悟,弘扬学校学术传统与文化传承,彰显复旦学者立足前沿、 服务国家的志向和情怀,激发广大师生投身学术、服务社会的热情,引领更多青年学子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复旦-3_Print.pdf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