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复旦外籍教授研究“捡垃圾”十余年,为上海垃圾分类管理作贡献 | 世界环境日

作者:李怡洁 汪蒙琪摄影:由课题组提供 视频: 来源:融媒体中心发布时间:2022-06-05

走访上海2.5万个小区调研

研究成果被收录入

《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

推动上海城市垃圾科学分类、

碳排放管理工作

……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

玛丽•哈德(Marie Harder)

带领复旦大学可持续行为研究课题组

坚持聚焦可持续行为改变、

公众参与和社区发展

为城市环境建设做出努力

今天是世界环境日(6月5日)

让我们聚焦这位

为城市环境建设

的复旦科学家

今年一月,玛丽•哈德获颁2021“白玉兰荣誉奖”,这也是她继2016年获得“白玉兰纪念奖”后,再获白玉兰系列奖项。

“我很高兴能为上海这座城市作出贡献,也感谢政府能够博采众议,认真倾听民众的声音。就个人而言,我实现了自己为全人类发展作贡献的初心,在上海深耕可持续发展研究,也令我与这座城市的精神产生了共鸣。”哈德说。

让哈德真正来到上海、生根复旦的契机是源于十年前的一个决定。2011年,哈德与从事生物研究的丈夫一起在复旦的邀请下,举家从英国搬迁至上海。加盟复旦,尽管存在很大的语言障碍,她还是在学校的帮助下融入中国的生活。

“当年决定来中国,最大的动力来源于复旦。学校不仅给了我很多课题支持,也给我很大的科研自由,让我在复旦追寻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哈德表示,可持续行为研究是一种跨学科创新型研究,不属于传统研究领域,但复旦给了她充足的科研空间,让她能从源头创新,创造属于自己的全新研究方向,制定全新的研究指标,逐步完善可持续行为研究这一细分领域。

复旦大学可持续行为研究课题组网站首页

走入居民区垃圾厢房开展作业

哈德带领的复旦大学可持续行为研究课题组是国内最早关注垃圾分类的高校科研团队之一。在长达十多年的跟踪研究中,她带领的团队将研究重点关注在上海的2.5万个居民小区,针对小区内的垃圾分类行为开展研究工作。

对社区收集的生活垃圾进行检查统计,是实地垃圾分类调研过程中的必要环节,但在旁人眼中,这可能是一个外国人带领着一群年轻人在“捡垃圾”。

回忆起第一次去垃圾厢房作业的情景,哈德的学生李长军说:“玛丽老师带我们进行社区调研时,总是身先士卒,穿着实验服,戴着手套、口罩等进行垃圾组分的分析。一开始我心里还是有抵触的,尤其是看到垃圾桶里什么都有后,我是有顾虑的,但老师不怕脏、不怕累,她带头干起来之后,我的疑虑也打消了。”

哈德的学生黄妍妍在本科生期间就参与过课题组的实地调研,受哈德踏实肯干和严谨认真影响,她加入了课题组。“我本科阶段参加的调研是在炙热的七月,玛丽老师带我们去了社区垃圾房,收集真实、准确的第一手的垃圾分类数据,她自己一直站在研究第一线。”

2019年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上海进入垃圾分类时代,哈德团队也在持续跟进条例实施效果。

“从目前的统计数据来看,无论在城市层面,还是社区层面,上海的垃圾分类都做得很不错,治理成果远超全球很多城市。随着时间推移,居民会逐渐将垃圾分类当作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习惯。”哈德笑道,“那时,小区就不用设置定时定点扔垃圾的规定。”

上海市民在生活中制造的垃圾,特别是厨余垃圾也能有大用处,加上上海完整的垃圾科学分类处理系统,能解决一部分城市供电需求。

“上海每天至少会收集到9600吨食物垃圾,其中有6000吨垃圾可被用来制造沼气。这座大都市的垃圾量在增长,这对制造沼气是件好事。”她还建议,市政府每年应向社会报告垃圾分类成效,让居民明白个体对城市的垃圾分类也能作出重要贡献。

加强交流互鉴,拓展科研思路

疫情暴发前,哈德所带领的复旦团队曾在加拿大以及非洲的博茨瓦纳和塞内加尔进行实地调研,他们走访了当地许多村庄,在当地人的家中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并向当地政府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同样,通过走访中国大大小小的居民住宅区,哈德的团队深入了解普通中国百姓对于环境的认识和需求,并制定创新性的调研办法。

谈起团队成员,哈德赞不绝口:“我们团队中有很多在海外深造过的年轻人,他们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情况,他们非常清楚因为环境和地域不同,调研对象的想法会有所不同。”

在中国的十多年里,哈德的可持续行为研究课题组与海外研究人员交流互鉴,针对当下的可持续治理标准进行探讨,并携手制定更符合当地情况的新标准,使得团队的研究成果更具实效。

“我有很多富有想法的研究生和博士生,为研究提供很多新颖的思路。”哈德表示,学生们不时迸发的妙想,给她不竭的研究动力,让她越来越热爱自己的科研工作。

哈德还经常与不同领域学者交流,寻找跨学科研究的机会。李长军说:“系里一些年轻老师会找哈德教授请教,很多外校学者也会找她交流,即使不是同一个领域的,她都会花时间作准备,提出自己的见解。我现在在新单位也尝试开展不同领域的跨学科研究,从中找到了科研的快乐。”

寻找可持续发展所需的中庸与平衡

在中国生活的十余年中,哈德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随着全球人口不断增加,如果沿目前的发展轨迹,不寻求改变,人类终将遭到灭顶之灾。我们应该携手合作,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让生态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保持平衡。”在哈德看来,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中庸、平衡,以及当今中国所坚持的生态文明建设,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为了达到这种平衡的发展状态,深入调研各方的需求是关键。哈德说,调研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分发问卷,更需要通过正确的方式仔细探查和询问什么是人们最关心的事、最喜欢的生活方式。为此,团队始终坚持不断优化调研方法。

“我的团队正在研发适合中国本土的调研方法,为有不同生活偏好的群体进行‘画像’。当我们更加了解居民的生活偏好之后,就可以制定相应指标,给政府提供城市治理方面的政策建议,只要清楚行为背后的驱动力,我们的研究就大有可为。”哈德坚信科学家应该基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来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发展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谈到复旦的生活,哈德说:“复旦对教师们有很高期望。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也一直不断思考如何能做得更好一些。”

据学生黄妍妍介绍,哈德的榜样之一便是诺贝尔医学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在哈德了解了这位中国科学家的事迹后,她激动地将屠呦呦的照片打印出来,贴在了办公室的各个角落,并时常在其他师生面前夸赞她。

哈德说:“屠呦呦是位优秀的女科学家,对待科学研究严谨认真,为社会作了很多贡献。她始终坚持研究成果属于她和她的团队,没有把所有功劳都归功于自己,太值得我们学习!”

哈德还是一位慈爱的祖母,工作之余,她总是陪伴孙女左右。她还喜欢中国美食,最喜欢红烧肉和烤鸭。哈德笑称,“在复旦食堂就能吃到这些美食,我感到很幸运!”

制图:实习编辑:向家萱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