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是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场活动中,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授牌仪式通过云端举行。复旦大学“玖园爱国主义教育建筑群”入选名单。
对于玖园,你了解多少?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根植精神,筑梦远航。让我们一起重温这群建筑背后,复旦多位名师大家坚定信仰、科学报国的故事吧!
玖园,坐落于国福路51号,由三栋独立小楼组成。
作为玖园一期项目,《共产党宣言》展示馆以“信仰”为主题,于2018年5月在陈望道旧居基础上修缮辟建而成。
2021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玖园二期项目——苏步青旧居、谈家桢(陈建功)旧居修缮完成,宣告“玖园爱国主义教育建筑群”落成揭幕!
以“信仰”“爱国”“科学”为主题三馆共同组成了“玖园爱国主义教育建筑群”。
这里是陈望道、苏步青、陈建功、谈家桢等4位名师大家的旧居,是复旦珍贵的历史建筑,也承载了他们的生活轨迹和情感寄托。
通过珍贵实物资料、丰富多媒体技术,展现他们的一点一滴,感受大师追求真理、克难攻坚、科学报国、矢志不渝的精神风范。
扫码云参观《共产党宣言》展示馆(陈望道旧居)
“信仰之源、真理之甘”
国福路51号。这里曾是复旦大学老校长、《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翻译者陈望道的住所,记录了望老在复旦的生活形迹与工作点滴。
2018年,这幢三层小楼经过修缮,以《共产党宣言》展示馆的新身份对外开放。
馆内常设“宣言中译 信仰之源”主题展,介绍了《共产党宣言》诞生、中译、传播和影响,以及陈望道追寻真理、信念如磐的一生。
《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复制件)
102年前,年仅29岁的陈望道翻译了《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真理的味道是甜的”,望老胸怀崇高家国情怀,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懈奋斗,不畏艰难险阻、勇攀思想高峰、追寻马克思主义真理信仰,也植下了复旦赓续百年的红色基因。
陈望道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上辛勤耕耘,是我国现代新闻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奉献奋斗一生。4年多来,《共产党宣言》展示馆不仅已成为党史、校史的教育基地,也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红色地标。
“星火”队员为参观者做讲解
其中,复旦师生党员自发组建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在场馆内服务各界参观者超过8万人次、年均讲解700多场。他们还为校内校外各界群众开展主题宣讲500多场、观众逾2.3万人次。
“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在馆内学习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勉励他们继续讲好关于理想信念的故事。
信仰之源、真理之甘,历经风霜,小楼依旧。玖园中这幢西式三层小楼将“宣言精神”代代相传。
坚定信仰,科学报国
20世纪50年代初,一批知名的教授齐聚复旦,其中就包括著名数学家、教育家老校长苏步青先生,和著名遗传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谈家桢先生。
“玖园”往事,星光熠熠,两幢红瓦黄墙小楼就是他们的旧居。
“数坛宗师 爱国敬业”,苏步青旧居陈展,以苏老的生命历程为线索,展示了苏步青从一名平阳山野的放牛娃成长为杰出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的精彩人生。
苏步青在书房工作
苏步青先生是世人景仰的一代大师,是蜚声中外的卓越数学家,是桃李天下的著名教育家,是优秀的中共党员,也是胸怀家国的社会活动家。
苏步青老校长在功成名就时毅然回国建设祖国数学学科、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坚守育人初心、践行党员使命
谈家桢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遗传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
1978年,谈家桢在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做遗传工程学术报告
他从事遗传学研究和教学七十余年,发表了100余篇学术论文。他发现的“镶嵌显性遗传现象”被认为是经典遗传学发展的重要补充和现代综合进化理论的关键论据。也是他将“基因”一词带入中文。
“坚持真理、科学报国、作育国士、奉献社会”,这是谈老一生坚持。
他在复旦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和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培养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在科研教学上成就卓著的生物学家,被誉为“中国的摩尔根”
晚年的谈先生上书中央,对中国遗传资源的保护及人类基因组研究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追随“星火”队的脚步,2021年,玖园二期志愿讲解团队组建成立,负责讲解苏步青旧居、谈家桢(陈建功)旧居展陈和大师故事。
根植精神,筑梦远航
“玖园爱国主义教育建筑群”集中展现了复旦人文传统和学科发展脉络,是学校办学历史的浓缩也是复旦人传承弘扬建党精神、爱国精神、科学精神的重要载体。学校将努力将其建设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开展理想信念和科学爱国教育的新地标。
目前,赴“玖园爱国主义教育建筑群”实地观摩学习已成为新生、新入职教师的必修课。
“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建立,就是要发挥科学家精神蕴含的丰富育人价值,发挥好科技工作者引路人的作用。
根植精神,筑梦远航。从教授寓所到爱国主义教育建筑群,玖园静静伫立于时代的变迁中,承载了复旦人共同的珍贵记忆,成为展现复旦学脉、承载复旦精神、丰富复旦文化、凝聚复旦力量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