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一直都在②|改论文、做实验、送物资……导师一直在身边

作者:陈思宇摄影: 视频: 来源:医学宣传部发布时间:2022-05-29

导师关爱,一直都在!

战“疫”之中,复旦上医各个单位积极加强建立单位导师与学生生间的联系——师生心连心、同努力,共抗疫情。一位位研究生导师挺身而出,扛起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重任,将关爱化为了一幕幕人间温暖。

“最困难的时候,老师们让我有了前行的动力”

“在新冠疫情面前,本来就全年无休的姜老师直接住到了办公室,已经在小折叠床上睡了两个多月。”即将毕业的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2022届病原生物学系博士生蒲静说,“姜老师为了尽力延续大家前期的努力,主动帮我们做实验,同学们都非常感动。”

蒲静口中的姜老师,是她的导师——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教授、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双聘PI(学术带头人)姜世勃。

姜世勃老师帮助学生做实验

4月初,同学们开始严格落实足不出寝的疫情防控要求,然而实验室里等着收尾的实验成了大家的心头所急。“有一些比较珍贵的细胞已经养上了,还有一些蛋白已经表达上了,如果没有后续操作,前面的工作也就荒废了,这其中还有一些是和我一样面临毕业的同学们的实验。”一筹莫展时,姜世勃老师主动提出帮助同学们做实验。“姜老师在微信群里发来消息,让大家把需要收尾的实验发给他,他可以去帮大家完成力所能及的操作。”蒲静回忆,“于是同学们用手机视频告诉他样品的位置及如何设定检测仪器的参数。”

姜世勃老师在微信群里和同学们对话

姜世勃也在朋友圈里如此分享这段特别经历的心情:“在实验室尝到了‘学生用手机指导导师做实验的乐趣’。”

在复旦上医,姜世勃是众多驻校的老师之一,他们住进办公室、会议室,共同守护着特殊时期的校园。平时就喜欢待在实验室的姜老师说:“能住在办公室,是我最理想的选择。既完成封闭管理,又能工作抗疫,希望我们的高效广谱抗冠疫苗和药物早日造福人类!”

和姜世勃同一课题组的基础医学院副院长、病原生物学系研究员陆路,则是蒲静在临近毕业的这段时期另一位令她感动的老师。

“此前陆老师作为领队,带领复旦上医的PCR检测志愿者赴一线开展工作,那段时间刚好我的论文要送盲审,他就抽空在手机上看完了我5万多字的论文,然后用手机截图标注出问题,再发语音告诉我怎么修改。”蒲静说,“最困难的时候,正是老师们认真负责的态度和时常的关心让我有了前行的动力。”

陆路老师微信反馈论文修改建议

“那场雨中,那些同学收到了一束温暖的阳光”

自4月1日,浦西地区封控管理开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21级神经病学专业科研型博士生吴婷婷的电脑里就多了一张电子表格:“我们的导师积极响应学校和医院的号召,在疫情期间更好地关爱好每一位同学,特意叮嘱我和课题组的另外一名同学立即将神经内科全体研究生的情况汇总编辑成档案,每天汇报健康情况、生活和学业中的困难、需要老师帮助解决的问题等等。”

这是根据导师、神经内科分管教学工作丁晶教授的建议整理的一份资料,便于身处学校、医院等不同地方的学生和各位导师间及时互通情况。

“因为我是兼职辅导员,我所带的班级学生基本都住在学校里,所以学校实行准封闭管理时,我也要第一时间进驻学校。由于后续一段时间无法回到医院开展实验,丁老师第一时间就打电话给我,调整后面的课题安排,叮嘱我要关心爱护所带班级的同学,也要照顾好自己。”

没过多久,学生们的“抗疫档案”也应运而生,40位同学不落一人,每天通过这份“档案”反馈各自的情况。

抗疫档案

一次,一位住在校外的同学因封控物资紧缺,丁晶得知此事,立即联系上那位同学,汇总了从食物到消毒用品各方面的需求情况,随后紧急联络各种渠道,筹集了一批物资,请志愿者帮助,在消杀后送到学生所在的小区,还将这份关爱和难得的物资送到了其他处于封控中的学生那里。

“我记得那是个下雨天,丁老师在医院闭环,各处物资都比较紧张,可在那场雨中,那些同学收到了一束温暖的阳光。”吴婷婷说。

爱心物资风雨无阻

师生之间有爱的对话

此外,除了注重学生们的生活所需,疫情封闭期间的学习研究也通过线上组会的形式在不断延续。“我们课题组每周一次的组会在线上如期进行,医院党委书记、神经内科主任汪昕教授与丁老师、青年研究员王强老师也都会在组会上叮嘱大家加强防护,询问我们有什么需求,关心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状态,鼓励我们积极坚强面对挑战。”吴婷婷说,“这让我们受到很大的鼓舞。我们感受到,我们背后有老师、有医院、有学校一直在支持和帮助我们。”

课题组线上组会延续不断

制图:实习编辑:向家萱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