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学科融合创新,第56届校庆科学报告会综合场举行!庆祝复旦建校117周年!

作者:汪蒙琪摄影: 视频: 来源:融媒体中心发布时间:2022-05-27

5月27日下午,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学科融合创新”主题,由党委宣传部、文科科研处和科学技术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56届校庆科学报告会综合场举行。

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致辞,常务副校长许征主持。六位专家从信息通信、类脑、医学智能诊断、能源经济学、传播学等不同维度来讨论切磋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学科融合创新,为推动学校的融合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建议。

本次报告会通过复旦大学官方视频号、B站和微博进行直播。

金力:深化融合创新,打造学术共同体,推动原始创新

金力在致辞中阐述打造融合创新学术共同体的重要意义,介绍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复旦的学科布局,以及未来学科发展的重塑方向。他强调,学科建设是现代大学发展的永恒主题,打造融合创新的学术共同体是复旦未来发展的重要路径。复旦的学科格局长期稳定,拥有多样、丰富的学科资源,但如果我们把学科的认知作为自我设限的边界,就很难突破现有的知识体系,也就很难再有原始创新。

近年来,为响应数据智能时代的召唤、促进高水平的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复旦在学科布局中已经形成了多元化、高水准的新图景。从成立大数据学院和研究院、类脑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开始,逐步建立复杂体系多尺度、类脑芯片等一系列研究院,以及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AI³)研究院、智能医学研究院、国家发展与智能治理综合实验室等。文理医工因数据智能而交叉融合,焕发出全新的活力,成为了学校科研增量中的亮点,蕴藏了巨大潜能。

由于学科在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中不断演化,又因社会需求和技术革命开拓出新领域,其边界不断重塑、再造。如何尊重科学规律、对接国家需求,做好融合创新,是复旦未来学科发展工作的重要使命。金力指出,学科融合的核心是打造学术共同体,激发思想碰撞形成学术合力。一个好的学术共同体,能够突破固化的行政边界,从而实现共谋资源、共享机遇、共同发展。如何更好发挥学术共同体的有机力量,将是我们打造复旦学科融合创新机制的关键一环。

当前,复旦大学正处于创建世界顶尖一流大学的重要历史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全面提升科研原创能力、应用转化能力和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为“第一个复旦”矢志奋斗,为实现一流水平的育人,做出一流水平的学术贡献,奉献复旦人的力量。金力对广大师生提出三点期望:一是多听多问、多想多做,争做学校学科融合创新的先锋;二是沉下心思、笃定志向,在治学与实践中不断提升学术和科研水平;三是爱国荣校、使命担当,主动融入时代洪流、争做时代新人、引领时代潮流。

许征:继承和发扬校庆科学报告会的优良传统

许征表示,117年来,一代代复旦人接续奋斗,创造了无数辉煌,峥嵘岁月百年史,踔厉奋发新时代,今天的复旦师生正意气风发,向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奋勇迈进。学校始终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党和国家培养一流人才,全面提升科技原创能力、应用转化能力和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以更加昂扬担当,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建设“第一个复旦”,为创新性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也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

打破学科界限,锻造学科熔炉

邬江兴:建立内生安全防御新范式

大数据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的报告主题为《认知域工程技术范式变革》,他从人类社会的三类生活空间谈起,论述了物理­­—信息—认知“三域”交织的广义功能安全问题。他表示,信息域、物理域、认知域在泛在互联要求下产生了新的安全问题,这些安全问题归一化表示为广义功能安全问题。如不有效解决广义功能安全问题,信息/数字基础设施就如同“沙滩建楼”,严重威胁整个社会系统的功能安全。解决广义功能安全问题,需要建立内生安全防御新范式。他还从网络认知环境、认知博弈内在机理等方面出发,概括了认知域存在的一系列内生安全问题,提出了认知域工程技术范式变革的思维视角、方法论、实践规范和实现路径。

冯建峰:以跨学科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人脑

在名为《从脑数据到脑模拟:下一代人工智能》的报告中,大数据学院院长、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上海数学中心首席科学家、上海市脑与类脑中心副主任冯建峰以智能科学的发展为例,介绍了人工智能和生物智能互为借鉴融合的历史,以探索脑科学为抓手,科学界将以发展全脑计算,来发展下一代人工智能。他表示,生物系统可能是我们开发人工智能系统的最好老师,人脑是一个复杂的网络,我们需要跨学科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报告中,他还针对目前国际脑科学研究前沿,结合团队研究案例,就人工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人工智能背后机理、全脑计算模拟等多方面内容进行了探讨,同时也对具备亚洲最先进的核磁共振影像设备的张江国际脑影像中心进行了简要介绍。

甘中学:新工科新就新在“发明创造”

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院长甘中学从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创新过程切入,在报告《最小自由能:AI的第一性原理》中探讨了他对新工科建设的全新认知。他指出,新工科新就新在“发明创造”这四个字上,新工科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发明创造人才,构建发明创造工程。他以防疫消杀智能设备为例,阐释了要实现融合创新就要基于目标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人员协同的智能融合、从需求到应用的产学研融合。他表示,我们要构建因果引擎,尝试因果网络科研范式,形成新工业革命结构性先锋,并对学校在新型创新网络下的未来科技成果提出了展望。

刘雷:大数据驱动医工融合,人工智能引领医学变革

基础医学院教授、大数据研究院医学信息与医学影像智能诊断研究所所长刘雷在名为《生物医学大数据推动智能医学的发展》的报告中表示,智能医学是以现代医学为基础,融合先进的大数据与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挖掘人的生命和疾病现象的本质及规律,探索人机协同的智能化诊疗方法和临床应用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他重点探讨了大数据驱动下的医工融合,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引领的未来医学变革,并强调大数据时代改变着生物医学研究和健康医疗实践,也为健康医疗提供了获取真实世界大数据的机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他指出,复旦大学拥有交叉学科优势并展示了学校在智能医学方面的成果和规划。

吴力波:数据智能带来政策科学创新发展新方向

大数据研究院副院长、上海能源与碳中和战略研究院院长吴力波从气候变化应对所面临的政策科学挑战出发,在报告《数据智能驱动下的气候治理》中分析了数据智能科学对于提供更加精准的预测、进行更为精细的微观特征刻画、实施更好的系统优化等角度对气候政策科学的作用,同时介绍了她的团队围绕我国面向碳中和的“1+N”政策体系构建所开展的工作,集中展示了如何利用数据智能解决关键治理挑战。通过经济学、公共管理和统计学多学科融合的方法创新,吴力波教授团队在刻画高时空尺度的排放特征、刻画能源市场化条件下的可再生能源减排效应、精确识别各类气候政策的效应方面开展的一系列工作显示了数据智能对于气候治理的关键难点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们正在将全球不同时空尺度三大政策数据库(IEA,LCE,CP)进行精细匹配,建立首个完整的全球气候政策数据库;构建气候政策词典,刻画政策演进图谱;结合排放、经济、能源等特征还原全球气候政策的学习效应。吴力波充分展示了政策科学在数据智能的加持下创新发展的新方向。

周葆华:数字时代呼唤新闻传播学科转型

新闻学院副院长兼党委副书记、上海新媒体实验中心副主任周葆华从人类数字革命谈起,聚焦数字革命、媒体巨变与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学科转型,指出数字媒体成为人类生活基础设施,而智能媒体已经成为国家媒体融合的重要战略。他在报告《大数据时代的计算与智能传播研究》中强调,数字时代新闻传播的剧烈转型呼唤新闻传播学科转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计算与智能传播研究是学科转型的重要面向,不仅意味着计算方法在新闻传播研究中的应用,更意味着如何通过新方法的运用回答富有理论与现实意义的新问题。要实现跨学科交叉融合,就要开放引入不同学科的思维、视角和方法,但始终围绕和回应人文社会科学的核心问题,葆有人文精神和社会关怀。

传承学术传统,共促科学研究

1954年校庆前夕,时任复旦校长陈望道提出,“校庆种种活动,以促进科学研究为中心”。当年的校庆即举行了复旦大学首届科学讨论会,在校庆期间举办科学报告会也从此成为复旦大学的传统。

今天的校庆科学报告会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学科发展、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立足“第一个复旦”发展目标,深化学科融合创新,布局交叉学科建设新方向,激发全校师生投身学术、服务社会的热情,引领广大青年学子肩负责任担当,坚定前进信心,为“第一个复旦”矢志奋斗。

制图:实习编辑:罗钰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