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届校庆科学报告会理工科专场(二)为科学成果转化和应用汇聚真知灼见,喜迎建校117周年!

作者:李怡洁摄影: 视频: 来源:融媒体中心发布时间:2022-05-26

今天(5月25日)下午,围绕“科学成果转化和应用”主题,由党委宣传部和科学技术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56届校庆科学报告会理工科专场(二)举行。

科学报告会的召开旨在弘扬学校学术传统与文化传承,大力培育和弘扬科学家精神,彰显复旦学者立足科技前沿,服务国家建设的志向和情怀。

副校长徐雷主持报告会,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赵东元,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院长漆远,药学院研究员余科,华为海思研究部部长许俊豪,原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副总经理马天旗,聚焦材料、人工智能、医药、知识产权等科技领域的前沿成果和未来发展方向,分别以《功能介孔材料:从基础研究到重大产业探索》、《人工智能+科学的创新与落地》、《药物研发的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从高价值课题到构建新半导体技术平台》、《科研过程中的高价值专利培育》为题作专题报告。

徐雷在主持时表示,五位专家在报告中为学校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供了重要思路。

他强调,学校着力推动融合创新,实现关键核心领域的突破,促进学科发展与地方产业需求的紧密结合,持续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推动与国民经济重点发展领域的国内大中型企业建立深度的合作关系。学校正在深度融入国家实验室的建设,推动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的建设,布局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交叉前沿领域,建立从基础研究到转化应用的完整创新链,高品质回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需求,对接新的发展格局,针对解决现实问题来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为努力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贡献复旦的力量。

赵东元作《功能介孔材料:从基础研究到重大产业应用探索》的报告

介孔材料是一类孔径在2-50纳米的多孔材料,具备高比表面积、孔道尺寸和孔容均一可控等独特性质。赵东元表示,由于可调变丰富的组成、可调控的形貌和易于功能化的特性,介孔材料在催化、储能、吸附、分离、电子材料、生物医药等众多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在界面组装调控方面,赵东元课题组实现取向组装可控合成等级结构功能介孔材料方面的重大研究进展,从单胶束出发,实现跨尺度、多维度组装形成体系化合成方法学,定向合成功能介孔材料。他同时介绍了围绕原始创新的功能介孔材料开展的应用研发工作,包括介孔材料在重油催化裂化、锂离子电池、电子器件、美妆等方面的应用。

漆远作《人工智能+科学的创新与落地》的报告

“技术与科学是双螺旋结构上的两个链条,互相支持共同前进。”漆远首先借用人类祖先拉弓射箭、钻木取火和伽利略望远镜的例子,阐释了科学与技术相辅相成的关系。他从机器学习切入,指出人工智能正在成为科学发现的“新望远镜和显微镜”,推动科学新发现,并用人工智能来自动搜索优化科学实验的各种参数,甚至让机器来自动发现科学定律。他相信,人工智能在医药、健康管理和元宇宙有着广阔的应用场景,未来会成为全方位助力科学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

余科作题为《药物研发的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的报告

余科表示,创新药物研发已在我国蓬勃开展,但相比国际前沿仍存在诸多不足,其中,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是关键,科研成果转化是必由之路。她强调,肿瘤药物研发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和支持。多年来,余科课题组持续开展包括ALK/c-Met抑制剂的委托临床前研究、mTORC1/2 靶标验证、mTORC1/2 抑制剂研发、血凝通路组织因子(TF)与肿瘤&微环境、靶向CD73腺苷通路的肿瘤免疫药物等抗肿瘤相关研究,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师生共同参与调研临床治疗需求、新药靶标验证、课题设计与实施、专利撰写、成果转化等相关流程,为科创企业输送高端复合型人才。

许俊豪作《从高价值课题到构建新半导体技术平台》的报告

许俊豪以晶体管概念的提出和发明为例,指出一个高价值的技术问题和解决这个问题同样重要。他指出,当前传统半导体技术遇到了发展瓶颈,不能满足高速发展的电子产业对半导体技术持续演进的需求,痛点主要体现在CMOS电路功耗居高不下、内存带宽不足以及面积微缩日渐趋缓,这是中国半导体行业换道超车的机会。他认为,当前半导体技术的三大高价值课题是突破传统晶体管室温下亚阈值摆幅60mV/dec 的限制、新型存储器的商用以取代传统DRAM/SRAM、低热预算和高可靠性的单片三维集成,这三大课题值得高校和企业一起协同创新,共同构建一个新的半导体技术平台。

马天旗作《科研过程中的高价值专利培育》的报告

通过列举真实案例,围绕专利权与发明应用的商业价值、专利权的工具与非工具价值、专利权的直接与间接经济效益、专利价值的维度分析,马天旗说明了不同科研阶段的高价值专利培育主要工作内容和注意事项,尤其从专利信息情报利用、专利布局和挖掘以及专利撰写等方面归纳应当关注的重点内容。他强调,由于科研成果本身的专业性很强,发明者不能完全依赖专利代理人,而要参与到整个审查过程中,帮助审查员更清晰地掌握该研发成果的创新性。除了在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科研人员也应通过专利认定来促进成果的产业化,提升科研影响力。

1954年校庆前夕,时任复旦校长陈望道提出,“校庆种种活动,以促进科学研究为中心”。当年的校庆即举行了复旦大学首届科学讨论会,在校庆期间举办科学报告会也从此成为复旦大学的传统。

复旦大学将继续继承和发扬科学报告会的优良传统,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应用转化能力和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作出复旦应有的贡献。

制图:实习编辑:章一诺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