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
党的十九大以来,复旦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工程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工程(即“两大工程”),这是复旦探索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
今天(5月17日),是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6周年。不久前,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希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回答“四个之问”,追求“三个彰显”。
“复旦大学的‘两大工程’形成了有形成果和无形成果”,其中一个重要的无形成果,就是探索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新型举国体制的高校模式”,校党委书记焦扬在今天举行的“两大工程”一期项目总结暨二期项目启动仪式上指出。接下来,学校将以建设“两大工程”二期项目为依托,加快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推动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第一个复旦”、为学校“双一流”建设释放强大内生动力。
启动仪式上,校党委常务副书记裘新宣读“两大工程”二期项目专家指导组名单。校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许征出席仪式,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志敏担任主持。
焦扬: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加快建构以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核心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焦扬表示,启动“两大工程”二期项目,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两大工程”是学校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服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四年多来,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不断在厚学立论中出思想,在铸魂立德中出人才,在学科建设中出成果,在固本立心中出机制。
焦扬指出,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发展之“的”,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组织实施“两大工程”的初心。“两大工程”二期要继续坚持目标导向和系统布局,坚持整体推进和机制创新,坚持研究和育人双轮驱动。一是坚持以中国和时代为关照,更加聚焦中国化时代化命题,为党的二十大理论创新预留空间,更主动开展咨政辅政服务。二是坚持以研究工程反哺立德树人,把研究成果运用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去,推动“两大工程”进教材,把理论创新与理论普及宣讲紧密结合起来。三是坚持以理论创新引领学科融合,推动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引领、“大马学科群”繁荣发展、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融合创新的生动局面。四是坚持以机制创新推动理论建树,全校“一盘棋”、文科大协作,探索“点将出征”与“揭榜挂帅”相结合,形成校内外协同的支撑保障机制。
焦扬强调,“两大工程”因新思想和新时代的伟大实践而产生,也必将随着新思想的丰富发展和新时代伟大实践的创新创造不断深化拓展。希望老师们胸怀“国之大者”、牢记“党之大计”,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不断优化学科布局、夯实学术根基、提升科研水平、增强服务能力、扩大社会影响,为加快构建以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核心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努力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的排头兵,打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梦之队”,以更大作为迎接和庆祝党的二十大。
“两大工程”一期,复旦有这些成果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性研究,十九大以来,校领导亲自挂帅,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了“两大工程”建设,引发广泛社会影响。2021年年底,“两大工程”一期20本著作集中发布,这些著作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领域,集中展示了复旦大学“两大工程”的最新成果。会上,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李冉介绍“两大工程”一期项目情况。
我们不断在厚学立论中出思想,一批顶尖水平的专家学者领衔战斗力强、活跃度高的学术团队,以理论创新的胆识和勇气,开展基础性、系统性研究,产出了一批标志性学术成果。去年,20卷精品力作集中亮相,为党的百年华诞献上了一份厚礼,展现了复旦大学在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上的鲜明特色和学术影响。我们不断在铸魂立德中出人才,积极推动“两大工程”从研究工程、出版工程向育人工程转化,及时推动研究成果进课程、进教材、进培训,启动了9门课程、14种教材的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其《教学大纲》得到教育部肯定和推广。在深化学理研究的同时,“两大工程”专家积极推动研究成果通俗化、大众化和普及化,编写党校干部培训教材《解码中国之治》,录制视频微党课近百讲,被中组部官方微信等权威平台转载,全网总观看量超过1000万人次。我们不断在学科建设中出成果,探索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融合创新的有效机制,一体谋划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新闻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形成马克思主义学科群发展的“雁阵效应”,形成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四大体系的有效举措。我们不断在固本立新中出机制,持续探索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高校模式,花大力气重组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在全国率先建设跨学科协同创新的实体研究机构,深入推进望道研究院与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一体化建设,着力完善哲社研究的组织和管理体制等,充分释放文科学术研究领域集成优势。
“两大工程”二期,复旦准备怎么做?
据介绍,“两大工程“二期将围绕 “党的创新理论与重大现实问题序列”、“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理化研究序列”、“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及当代意义研究序列”、“马克思主义课程群建设序列”、“ 马克思主义教材群建设序列”等五大模块内容,开展25个课题,同时将建设9门课程、编写14本教材,推进理论研究成果进教材、进专业、进课堂,用二期建设的成果反哺学校的党建思政、反哺三全育人和学科建设。校党委党校办公室主任、“两大工程”二期项目办公室主任周晔介绍了“两大工程”二期项目建设方案。
在一期建设的基础上,二期建设将继续坚持目标导向和系统布局;坚持整体推进和机制创新,借鉴理工科多学科联合攻关、“大兵团”作战机制,加强顶层设计,集中优势资源,以强有力的课题组织运行体系、专家研究团队体系、服务支撑保障体系保证工程建设压茬推进、整体推进;继续坚持研究和育人双轮驱动,加快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二期工程”怎么做?作为“两大工程”二期专家指导组组长,吴晓明认为“一方面是做项目的研究,另一方面是推进教材和课程,同时还要注重队伍的整合、培养与凝聚。这对复旦以后在这个方面的发展,是基础性、关键性的。”
“能够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术上和学理上结合各自学科的业,做出深入的阐述理解和把握,是不容易的事情。”结合参与一期工程的体会,吴晓明谈道。在一期中最重要的、基本的观点就是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我们参与到国家的战略当中,要在二期更加深入学习和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党的方针政策、国家发展大计。
自2017年“两大工程”启动以来,吴晓明牵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工程中的《创新理论研究》。“有挑战,我认为是一件好事。”接下来,他将继续跟进与探索,将实践方面的成果进行学术上、学理上、专业上的深入阐述,在研究、教学方面能够更加积极的推进,完成《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
不少教授参与过“两大工程“一期项目,校文科资深教授彭希哲是其中一位。在一期项目中,他与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范丽珠等多位学者共同编写了“两大工程”著作《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的新展望》。
他表示,专著的写作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是系统地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理论的机会;专著的写作是一次全面地梳理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也是一次学科交叉融合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狭隘的学科壁垒,促进了学科的交流融合。
谈及团队参与“两大工程”二期的原因,彭希哲说:“我们所研究和讲授的中国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相关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认识新中国建立70多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和十八大以后这10年来中国社会的转型、国家发展模式的变革、社会治理理念和实践的提升,从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之路的必然性和艰巨性,进一步从学理上回答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作为首次参与“两大工程”项目的专家,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兼执行院长张涛甫表示与有荣焉。他认为,一期工程不仅有有形的20本厚重的系列矩阵成果,同时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复旦集团军作战的运作机制,这是一期工程非常重要的成果。就新闻学科参与到“两大工程”,张涛甫表示这绝不仅仅是简单完成一个任务,更多的是考虑新闻传播学科未来的发展突破、理论创新问题,还有复旦新闻传播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如何能走在全国同行前面的问题。
新闻传播学科发展仅靠学科的内生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两大工程’的建制,内外相结合,为实现新闻传播学科与呼应时代之问、中国之问找到一个路径。”张涛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