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以来,复旦大学不少教授在校外,在社区,主动下沉一线,化身为社区志愿者,在抗疫一线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聚集志愿星光,汇成璀璨星河。
接棒妻子,教授雷震助力社区高效防疫
4月14日,数学科学学院学院副院长、教授雷震接过其妻子传过来的“志愿服务”接力棒,成为杨浦区新江湾城街道社区志愿者,参与社区核酸检测秩序维持、物流协调安排等工作。
为了避免人员交叉,雷震所在的小区核酸检测采取“一户一通知”的方式。核酸检测设计了行走路线图,住户根据设计的方向行走,避免和其他人打照面。每次参加核酸检测秩序维持时,雷震在现场一站就是4个多小时。遇到走错路线的,就快速去引导;遇到不理解的,就去沟通解释;遇到住户临时需要调整核酸检测时间的,就去协调下一个,减少大家的等待时间。
“小区有400多户人家,核酸检测分散在4个点。负责核酸检测工作的不仅有居委、党员志愿者,还有一些非党员志愿者,但是大家一开始缺乏统一的指挥和调度,缺乏有效沟通。”了解到这种情况后,雷震提出建议进行人员重组。于是,小区形成了特殊时期下的新的组织架构,成立多个不同功能的委员会。
就核酸检测工作,成立了核酸检测委员会,在核酸检测4个点,分别成立二级委员会,每个点一个负责人统筹工作,再向上汇总信息和汇报情况。同时,针对小区生活物资、外卖、生活垃圾等每日急需处理的事项,分别成立委员会,专人统筹负责,提升效率。考虑到时有遇到一些居民“有情绪”,容易和志愿者、物业或居委会起冲突,雷震还建议并成立了居民调解委员会,为居民疏导情绪。
在雷震主动下沉一线、参加防疫志愿工作前,其妻子已经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尽管家中有两个小孩需要照顾,雷震还是从繁忙的日常工作和学生培养中挤出时间,接力妻子,成为小区志愿者和建言者,奔走在抗疫一线。“在被需要的时候,该去就去,没有什么好迟疑的。”
段伟:“到了该我站出来,为大家做一些事情的时候”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职工党支部书记段伟教授,住在杨浦区五角场街道社区。在浦西封控前他就早早报名加入到小区抗疫志愿服务中。
4月1日,段伟志愿服务上岗。那时候,他主要是帮忙收拾本楼栋居民的垃圾、把快递送到送到每户家门口。每次一忙,就是三、四个小时不停歇。
▲
段伟(右一)与本楼栋的志愿者一起服务
4月5日,段伟所在的楼栋出现阳性病例,小区进入到严格的封控管理,他的志愿服务限制在自己所在的楼栋。小区里住户的生活物资需要配送,段伟和所在楼栋的其他志愿者一起参与搬运,分发抗原试剂。其他楼栋的志愿者把这些物资消杀、静置一段时间后,运送到各个楼下,段伟和同伴们再一起把物资从楼下分送到各家各户。
段伟所在楼栋管理模式一直持续到四月底。封控解除后,他和楼栋其他志愿者集体承包了整个小区的快递运送,进行物资接收、消杀、静置,分送到各楼等工作。五月的天气渐渐炎热起来,忙碌的工作中,汗水湿透了防护服。
5月4日晚上,其他楼居民见段伟所在楼的志愿者太辛苦,要求分担志愿工作,“那天晚上23:40,居委发出未来一周志愿排班表,20分钟内,值班表就填满了。”段伟说,“大家都感觉抢志愿者名额,比网上抢菜还困难。”他当时报了三个时间段的志愿,能报上名,还是因为刚好赶上晚上在写文章,及时看到信息,拼手速填报上去。
▲
段伟(右一)与本小区的志愿者一起服务
段伟所在的小区,除了他,还不乏其他复旦教师志愿者的身影。来自复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的汪中平老师、经济学院的童庆莲老师,尽管已50多岁,仍积极参加志愿者工作。经济学院冯剑亮父子、史地所韩昭庆夫妇、脑科学研究院邵志勇夫妇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参加志愿服务。来自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的严钰锋老师更是志愿者的楷模,基本上每天他都会参加志愿者服务,竭力为大家服务。“复旦书馨公寓的志愿工作一天有三班,分为上午、下午和晚上,严老师差不多每天都会参加一次志愿工作。”段伟说,严钰锋在疫情防控方面经验丰富,穿脱大白的要领,是严钰锋教他的。
除了做好志愿服务外,段伟还和严钰锋结合自身的专业所长,在本楼的商议群里积极为大家建言献策,分享信息和想法。
“大家都争当志愿者,奋力为小区早日解封、为上海早日回归正常生活尽一份力。就我自己而言,作为一个有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和基层书记,我不上谁上?这时候就该是我们这样的人站出来,多做一点事情,我没有任何理由退却!”段伟说。
高艳琴:“我只是做了件微薄的事”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党员志愿者的身影。脑科学研究院教授、教职工第一党支部党员高艳琴积极响应“党员向社区报到”,主动下沉一线,作为徐汇区枫林路街道社区志愿者,参与到一线抗疫工作中。
自4月中旬开始,高艳琴每天投入到志愿服务中去,协助楼长做好各项抗疫工作。她和楼栋里的3位志愿者一起配合,负责核酸检测秩序维持、楼栋叫号、抗原检测试剂回收和信息统计等工作。她表示,在这些志愿服务中,和大家即使只是眼神交流,也能给自己带来莫大的力量。
除了在楼栋里做好志愿服务外,高艳琴还做好个人防护,主动入户为楼栋内80多岁患有眼睛残疾的老人做抗原检测。“老人的两个孩子不在身边,老人家自己不方便做抗原,我就跟楼长自荐,说明自己每日上门帮忙的意愿。”只要到做抗原的那一天,高艳琴都及时出现,帮助老人,并把抗原结果传给老人儿子。前几天高艳琴要参加早上8点的会议进行博士生面试,她7点40分就到那户老人家去,帮忙做好抗原。
“我就是做了一件微小、简单的事情。”年逾60岁的高艳琴说。用点滴小事温暖他人,也温暖了自己。
“疫情下,除了做核酸,大家都足不出户。平时有需求时,大家都在楼栋群里询问交流,或是交换物品,或是分享菜谱,促进了邻里关系。”高艳琴说,“在志愿者的热心、居民的齐心下,我们楼栋从来没出现过一例阳性,还获得‘楼王’的称号。”
73岁复旦退休老教授参加志愿者服务
参加社区抗疫一线工作的,不仅有复旦的在职教授、老师,退休老教授也加入到志愿者服务队里。“我正在追求‘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崇高境界。”退休教职工党支部书记许晓明教授说。而他,自退休以来,确实一直在践行着这个理念。
3月28日,许晓明一看到党员到社区一线报到的号召,就在“先锋上海”小程序上,向虹口区江湾镇街道社区进行报到。两天后,他邀请离退休党支部的另一名党员,一起到居委会亮身份,要求给他们分配工作。
4月3日许晓明上岗了。小区封控期间,居民团购、外卖和快递都需要进行收存、整理和分发。他就在小区门口配合物业,对这些物品进行消毒、放到架子上静置,然后再整理、分发到每一个单元的楼下,并通知居民到楼栋里领取。
许晓明今年73岁。居委会考虑到他年龄大,没有安排他卸货、搬运等重活。特别是在小区出现阳性病例后,居委会就暂停他的志愿服务工作。“我很感谢居委会对我的照顾。”他说。5月初,在中断志愿服务几星期之后,许晓明又重新上岗,每周四下午是他作为志愿者值守小区门岗的时间。
值守小区门岗,许晓明一点儿也不陌生。早在2020年三、四月份,他就通过同事的介绍,到居委会亮了身份。经过居委和物业同志的传帮带,他很快就进入抗疫志愿者角色。在小区门口帐篷里,许晓明进行了为期近2个月的小区门口值守的志愿者工作。在为进入小区的人测量体温、登记核查进出的车辆时,收到的每一声“谢谢”、“老先生辛苦了”,都让他感动。“我年纪大了,一般不太轻易会感动,但那个时候听到这些温暖的话语,会莫名地激动许久。”
2014年,许晓明从管理学院退休。半年后,他被聘请担任特邀党建组织员,2015年5月又兼任了管理学院离退休党支部领导工作,从原先的教书育人工作岗位转移到为退休教职工服务的岗位。“在职时忙于各种工作,很少有人能拿出时间为大家服务;退休后有时间了,我就愉快地接受了党组织分配给我的新的工作。”退休后,许老师也没闲着,而是紧锣密鼓地投入到为大家服务的工作中去。正是秉承着为大家服务的理念,他在2020年和2022年二度参加社区志愿者服务工作。
“今后我将始终牢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继续努力工作、服务大家。”许晓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