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下来”的日子,复旦上医学子在做什么?
上网课、搞科研、做科普、运动健身……疫情防控期间,复旦上医全力做好线上教学、后勤保障,不少医学生们也充分利用好“静下来”的时间,修炼“内功”、坚持求索、不辍钻研,防疫学习两不误。
现在的“静下来”,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动起来”。官微将陆续推送医学生们在疫情封控期间的经历,让我们共享彼此的故事,体验各自的成长。
邹凌威
中山医院血管外科2019级科研型硕士研究生
“人的适应性总是很强,这段时间因为不能做实验、不能收集临床数据,导致课题搁置,但却多了很多与自我相处的时间,也开始能静下心来读一些书,看一些作品,去思考人生,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在邹凌威看来,封闭管理的这段时间,通过阅读和思考,让自己心境平和,度过艰难,也收获了别样的成长。
盘点最近“刷”的书籍和影片,让邹凌威印象最深刻的是纪录片《人生七年》和书籍《当呼吸化为空气》。特殊时期,阅读和观看这些与生命、成长有关的书籍、纪录片,更能对其中的内容有切身体会。
邹凌威也用文字记录下他的点滴真实感悟:
《人生七年》是从1964年开始记录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的人生,每隔七年,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这部作品看尽岁月流逝,看穿沧海桑田,让我明白生活总是跌宕起伏,每个人总是在追寻幸福的路上,体验不一样的人生。
《当呼吸化为空气》探讨的是生命和死亡,作者保罗,是一个很有文学天赋的人,也是一位天才神经外科医生,正值36岁的壮年,一切都在向最光明的方向发展的时候,命运毫不留情的将他从即将抵达人生巅峰的路上,推进了黑暗的深渊,肺癌晚期的他,从医生的视角去面对自己的死亡,从一开始的手足无措、不甘心,再到后面的坦然和勇敢,他从未向命运妥协,他的一生短暂,却又让人肃然起敬。有时候,当我们跳出自己的当下,从更长维度和更广的视角去看待自己,面对生活中的艰辛和生命的痛苦能够更加释怀。
邹凌威在宿舍参与云上自习室,营造学习氛围,提升专注力
在宿舍自制哑铃用于健身
参加楼层清理的志愿者工作
邹凌威在下楼做核酸时拍摄的美丽杜鹃
邹凌威坦言,从校园进入封闭管理开始,自己的心态确实经历了一些起伏变化,“刚开始封控时,我把它当作难得的休假。而随着时间延长,开始感到不安和焦虑。后来,当校内进行楼栋网格化管理,封控范围限制在宿舍内时,内心不免开始烦躁,期盼疫情早日结束。”他表示,有段时间,每天定时抗原、接受志愿者“投喂”,定期核酸,日子变得有些单调沉闷,“那时候翘首以盼的就是早日解封去吃一顿羊肉涮锅。”
非常时期,阅读观影成为邹凌威应对烦躁和焦虑的一剂良方,让自己沉潜下来,学会和自我更好地相处。而再度回看过去的这段日子,邹凌威也有了全新的认识,“疫情至今,我们的生活受到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但无论是在抗疫第一线的医护人员、维持城市运转的后勤保障人员还是幕后协调的行政组织人员以及在封控管理下的平凡人,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场战役下的战士。虽然同胞之间难免有噪音和矛盾,有冲突和宣泄,有情绪和无奈,但我们都是命运共同体,一起面对着这场重大的公共卫生危机挑战。”
如今,上海抗疫形势逐步向好,校园里的生机也在逐步恢复。在“分楼分层分时外出活动”的第一天,当邹凌威再次走在校园的草坪上时,他的内心充满安宁的喜悦和满足感。“这种感觉弥足珍贵,一切都在越来越好了。上海这座不夜城,也将继续灯火通明,人潮流动,璀璨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