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支队伍,在疫情如火时
挺身而出
24小时待命
闻令而动
坚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
为师生健康和校园安全站岗
召必至
匆匆返校路,拳拳医者心
来则战
他们奋战在核酸采样一线
坚守在防疫门诊 24小时“不打烊”
不惧不怠,同心抗疫
这支队伍
就是校医院医务人员
冲锋在前,核酸采样不后退
3月22日晚,已经跟组长请战了很多回要申请进校的校医院医生张洁,终于入校。
3月22、23日,附属医院医务人员在校内为师生核酸采样(以下简称“核采”),并对校医院在校医务人员进行了核采和穿脱防护服的培训,同时录制了相关视频发送给所有校外医务人员进行学习。
在校的医务人员,在接受现场专业培训和指导后开始了当天的核采工作;后陆续返校的医务人员,事先观看了培训视频,入校后又经过实战演练等专业培训,随即投入到了紧张的核采工作中。此后,张江校区和江湾校区核采工作均由校医院医护人员独立实施完成。
张洁的工作很“简单”,每天她不是在核采,就是在核采的路上。邯郸校区、张江校区和江湾校区,都有她的身影。
入校以来,她和同事多次出动,前往各校区核采点。浦东封控时,考虑到张江校区只有一位医生,不可能完成那么大量的全员核采,校医院就指派2名医务人员前往张江校区补充核采力量,张洁和医生陈迎春紧急出动。“能够像个战士一样冲锋在前,我觉得很幸福。”不喊苦,不喊累,张洁满脑子想的都是执行任务,完成任务。
28日一早,浦东已经进入封控管理状态,经过各方协调,张洁她们才好不容易抵达张江校区。“瞥向窗外,整个上海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很少有车辆驰过。”回顾当时的场景,她感慨道。连续2天,张江校区累计核测2242人次,均由张洁、陈迎春和干震环(29日参加核采)和驻守在张江校区的医生齐慧慧四人共同完成。
3月30日,张洁和赵欣医生就接到了前往江湾的紧急任务。午饭都没来得及吃,她们就匆匆出发了,直到晚上接近八点钟才返回。第二天,他们又踏上车,完成第二次的核采。
在江湾校区生活园区,张洁遇到一位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小孩。“这个小女孩跟我说‘阿姨我长大了也要当医生。’第二天,这个小女孩就穿着白大褂来了。”张洁说,那一瞬间所有的疲惫和劳累都烟消云散,“那一刻我心里真的特别温暖,能够让一个小女孩种下成为白衣天使的梦想也是值得骄傲的。”
“自己多做一天的话,其他医护人员就能多休息一下。”本着这样的信念,张洁打起十二分精神,持续奔走在防疫一线,成为核采队伍里最勤劳的“小蜜蜂”。每次核采结束后,她总是最后的留守者,帮着统计采样数量。
截至目前,张洁已参加核采13天,出动14次。而她,仅仅只是校医院的所有医护人员的一个缩影。
在她身后,是一支由近20人组成的核采队伍。3月22日,他们第一次执行核采任务,从最初的既紧张又兴奋的心情,逐渐被严肃而又忙碌的动作替换,最后收获一身的汗水和疲劳,以及满满自豪感。随着全市疫情的动态发展,防控措施也逐步升级,核采任务也越来越重,校医院承担起了校内越来越多的核采任务。核采队伍的成员,既包含当天需要上中班(下午4点接班)、夜班(晚上10点接班)的人员,也包含夜休2的医生,更包含了行政岗位上所有有医生资质的人员。每当核采任务分配一下来,在保障防疫值班、门诊等正常开诊的情况下,全体都有轮岗上阵,连统筹各项工作的刘立祥院长也每天披挂上阵成了核采人员。
截至4月8日,这支队伍累计已经出动45次,共计采样42105人次。这是“平时用得上,战时还能打得赢” 的一支可信赖、可依靠的力量。
早上八点多穿上防护服,跳上车前往核采点,晚上八九点回来,几乎成为核采队伍的日常。湿透的洗手衣、闷热透不过气的瞬间、压迫的鼻梁、脸上的勒痕、手套里被汗水泡出皱褶的手、无法被转移的疲劳和饥饿……这一切,都被清点采样数量时一句“今日任务完成”所带来的轻松和喜悦替代。累吗?他们只表示“我只是在做应该做的事情,能一起守护复旦校园,值得!”
这,是他们的常态
在组织校医院医护力量参与学校核酸检测工作之外,校医院的24小时防疫门诊和常规门诊一刻也未停歇,全力做好在校师生基本医疗服务和应急医疗处置工作。
护士黄黎在学校进入准封闭的第一时间,就返校值守。她主要负责防疫副班、预检、换药、开具大学生住院结算凭证、核酸采样等工作,而在学校准封闭管理前,她则主要负责大学生医保报销工作。准封闭管理伊始,由于新的管理模式,导致防疫班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发生了很大变化,总值班一天接140多个电话更是常事。防疫班的副班,每天需要早班、中班、夜班、出夜休,总共只有四个人,所以连班成了必然。“第一周因为有同事不能入校,有时会连着16小时上班。人手不够,大家有事一起上。”许多医护人员都像黄黎一样,有了深深的黑眼圈。
作为第一批入校人员,和黄黎一起坚守在校医院的共有12位。这其中就有护理组组长张一梅医生。4月底即将退休的她,原本是安排第二周进校,但她第一时间主动请缨返校,站好“最后一班岗”。除日常值班外,在大家都出动去核采时,她就在校医院捋袖上阵分外忙碌。总值班室来电,她耐心了解情况、告知师生处置流程;普通门诊需要预检,学生需要换药……她前来协助。
余燕菲医生3月16号入校参加邯郸校区防疫值班。3月28日调入江湾校区,替代因病离校就医的索玉洁医生。陌生的工作环境,陌生的人群,不变的是为师生服务的心。除了常规的门诊、防疫门诊以外,她还承担江湾校区的常规核采工作,也包括夜间的紧急核采任务。凌晨三点的月光,见到过她辛劳的背影。
3月27日,齐慧慧医生进驻张江,回到自己曾经熟悉的校园,接手了每日20%的核采任务及常规门诊工作。多想坚持到可以自由出入的时候,却不想4月8日因病不得不离校就医,由邯郸的郑莉莉医生接替。那一刻,倔强的坚守和落寞的心情成就了满腔的遗憾。
办公室陈杰也是核采队伍中的一员。从13号开始,他便承担了校医院所有物资的分配和人员统计、会议组织、总务处协调等的各项工作。22日晚同办公室张飞娥入校之后,他才逐渐从这些事务中脱出来,后来又被指派成立了流调小组。张飞娥除了奔走在防疫第一线,她还承担着申领统筹分配疫情防控物资、分发慰问品、协调排班等工作。晚上11点,将排好的值班表发到佩琳院微信群,她说“无须艾特,第二天你总能看到整齐的出征队伍。”
忙时一整天,顾不上喝一口水,便是他们工作的常态。自3月13日校园准封闭管理以来,刘立祥、鲍建辉、陈杰、张一梅、薛英姿、徐德鸿、干震环、袁亚锋、郑文娟、黄黎、崔玉波、冯春芝等12位校医院医务人员一直坚守岗位,至今已近一月,向他们致敬!
“我可以上!”他们舍小家,护大家
家人的支持与理解,是医护人员最坚强的后盾。“只要家人健健康康,我在这工作就安心了”是他们共同的心声。
黄黎入校已经快一个月了。“入校的时候,家里面都没有安排妥当,比较担心。”她的先生同时在医院里进行防疫值班,家中11岁的孩子只能由70多岁的父亲照顾。
“生活保障上还可以,之前有给他们买了一些菜。小区封闭后,我就在网上帮他们买一些生活用品。”黄黎说,“父亲有时候不太能理解别人说的话,但好在孩子挺大了,可以互相帮助着。”她表示,疫情发生,大家都不容易,她只是其中的一份子,会坚持到底。
像黄黎这样的母亲不在少数。想念独自在家上初二的女儿,想念独自在家上初一的儿子,那个上初三的儿子有没有好好用功?那个对着电话说“想妈妈、想妈妈”的2岁宝宝有没有被姐姐欺负呢?爸爸的血压有没有好一点?婆婆的病情有没有恶化?思念叠加着想念,这是校医院里医护人员念不完的亲情,担不完的忧。
只为做好防疫工作,短暂思念后,他们又投入到新一天的忙碌工作中。
这支队伍
披上战袍
成为我们的守护者
现在
战“疫”还在持续
考验依然严峻
他们仍在坚守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
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向所有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