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上午,复旦大学发布关于启动校园准封闭管理的通知。“小气泡”如何每天多次融入“大气泡”,接驳车怎样运行,如何加强宿舍生活园区保障力量,许多新的管理问题摆在眼前,也成为同学们最关心的话题。
很快,一张征集党员服务队的问卷在同学间迅速流传。当天晚上,邯郸校区学生党员服务队火速集结,包含了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以及递交入党申请书的近四百名同学。负责“气泡”对接管理的本科生党员服务队分为东区、政通路宿舍、南区、本部、张江5个分队,从3月14日校园准封闭管理的第一天开始为师生们服务。
此外,每个院系也都根据各自情况组建了学生党员服务队。党员们、入党积极分子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默默守护着准封闭管理期间复旦人的春暖花开。
复旦“最萌封闭式过马路”,
他们伴你安全同行
复旦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一步两步,井然有序地通过“虚拟通道”,为着共同的目标:食堂饭菜。3月14日晚,一段配乐呆萌、内容可爱的小视频刷遍网络,被称为“最萌封闭式过马路”。
2018级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本科生肖遥昨夜刚结束了第一天志愿服务,在朋友圈里看到同学分享这段小视频,不由得发笑,顿时倦意全消。他正是为东区和本部之间“虚拟通道”维持秩序的本科生党员服务队的负责人。
6点45分,晨光熹微,党员服务队队员们已经精神抖擞地在东区门口集合,为7点钟即将打开的东区和本部之间的“早餐通道”做好准备。
“请戴好口罩!保持间距!”“注意安全,不要低头看手机哦。”伴着肖遥和队员们的叮嘱,东区同学们踏上早中晚“吃饭之路”,又顺利归来。
当肖遥晚上看到小视频里的画面,他顿时明白,“我们的提醒被记住了”。
东区党员服务队队员在服务中不断倾听同学们的反馈建议,及时改进。“第一天早上维持秩序时,有师生建议拉上警戒线,我们试了一下,效果很好,就采纳了。这是我们和同学们齐心协力的成果。”2019级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本科生、党员服务队队员虎雪说。
虎雪、肖遥在服务
中午一点十分,服务过后的虎雪看到摆放着口罩、洗手液等防疫物资的定点摊位上有一些水果,急忙寻找“失主”。有同学告诉她,这些水果是一位朝鲜语系的同学送给队员们的,饱含着同学与服务队员之间的“双向关怀”。
回到宿舍后,因志愿服务错过打饭时间的虎雪,吃到了室友们为她打好的饭菜,心头温热,又觉得有些麻烦室友们。
“没事儿!”室友说,“你去照顾大家,我们来照顾你!”
这是虎雪听过的,最浪漫、最动人的话语。
此前,虎雪曾为闭环管理48小时的宿舍楼担任过“搬饭”志愿者,与其他9位志愿者一起为全楼同学搬运餐食。她人生中第一次穿上防护服,在好几个人的帮助下才“塞”进去,最大的感受是“特别闷、特别热”,更加体会到“大白”们的不易。
虽然还是一名发展对象,虎雪在报名党员服务队的那一刻没有丝毫的犹豫,何况她还是第20期“青年复旦”学校学员,肩负着为同学服务的义务。而肖遥同学则是中共党员,第28批“人才工程”预备队队员,成为党员服务队一员,与未来成为一名辅导员一脉相承。
目前,东区党员服务队已有近80位队员,每日7点-8点、11点-13点30分、17点-18点半,轮班服务,准时为东区至本部虚拟通道“保驾护航”。
党员服务队队员们之间许下了一个约定,每天早中晚三次站在东区小铁门前拍照打卡,记录一下太阳暴晒下“谁黑得更快,谁变得更黑”。不过,当太阳听说了他们的约定,连日光都会变温柔吧。
南区200多名队员日夜守护,
他们愿你与星光同行
3月15日上午十点,风和日丽,2018级历史学系本科生郭怡冰与党员服务队队员骆一铭、范佳晨一起,走遍了南区40多栋楼,为值班志愿者、楼内志愿者发放防疫物资,直到中午十二点半方歇。
对郭怡冰来说,志愿服务早已深植日常。大学期间,他参加了50余项志愿服务,志愿学时达500小时。他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第28批“人才工程”预备队队员。
“我觉得,大学里的每一个人都是一颗星星,汲取着老师教的知识、后勤提供的服务,变得更璀璨、更明亮。但这并不是终点,我们担负着点亮星空的使命,我们要让千千万万颗星星汇合在一起,照亮一整个星空。”
言行合一,郭怡冰践行着“有困难党员上”的誓言,发挥着志愿服务精神。作为党员服务队负责人,他全程统筹队员招募、分工,让值班、楼内、巡逻、宣传四类志愿者各尽所能。未来他希望宣传小队“活”起来,以诙谐幽默的方式为师生带去心灵慰藉。
送物资期间,郭怡冰看到值班志愿者认真负责,彼此协调着岗位上的困难,互帮互助。问起志愿者们加入服务队的缘由,一位队员说:“有困难时党员要上!”另一位则说:“入党积极分子也要上!”如此的热情,让星星汇聚成了南区128名固定上岗志愿者,84名储备志愿者。
当为值班志愿者排班时,环境科学与工程系2021级本科生辅导员杨茜迪因三个班次时间协调,排不满而苦恼。这时储备志愿者们争先恐后地要加入值班队伍,让她为孩子们的热情,敢于奉献自我而感动。志愿者们积极向楼内阿姨学习值班,穿好红马甲,严肃认真,互帮互助,“拧成了一股绳”。
“最早排摸很多栋楼没有志愿者报名,有的楼特别多,同学们可能不是特别了解这份工作。我发动自己班上同学,大家很踊跃。消息转到新生辅导员群,辅导员们热心支持,没有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同学也想积极加入,他们的精神在向党组织靠拢。”杨茜迪说。
摆渡接驳车上、核酸检测点旁,
他们陪你温暖同行
“同学们,现在开始上课了。听得见吗?”
完成摆渡接驳车服务后,2019级中国语言文学系本科生陈正阳回到宿舍,投入线上课程当中。在党员服务队,如他一般兼顾课程与志愿服务的队员,数不胜数。
陈正阳所在的政通路宿舍距本部约200米,有单独的校门门禁。准封闭管理期间,摆渡接驳车应运而生,每天在7:00-8:00、11:30-13:00、17:00-18:40三段用餐时间往来本部和宿舍区。
陈正阳(左二)与队员
当看到党员服务队报名链接,张文宏医生那句“共产党员先上”浮现在陈正阳脑海,他毅然填好报名表,成为摆渡接驳车党员服务队30多名队员的负责人。
一日三餐,短短200多米距离,间隔5-10分钟双向发车,他们陪伴同学们一日三餐温暖同行。
队员之间团结协作,引导同学们上车,维持秩序。就算早上7-8点时,车里只有两三名同学,毅然坚持发车,护送一餐一路。根据实际需求,也会在午餐期间增开班次,保障同学们用餐。
张玮(左二)与队员
而本部虽然宿舍较少,依然有18名学生组建了党员服务队。2018级中国语言文学系本科生张玮担任本部党员服务队队长,她不仅有中共党员的责任感,也是第28批“人才工程”预备队队员,有义务为学弟学妹们发挥带头作用。
准封闭管理前两天的核酸检测点,本部党员服务队设置了党员服务岗,为排队等候时间较长的师生以及辛勤工作的志愿者们提供饮用水等物资,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将积极做好心理关怀、正向引导,让同学们在这段时光里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天气很好,很温暖,光草上有同学吃饭聊天。核酸检测队伍,总是安静而有序……这些都让张玮感受到复旦人的温柔,内心强大。
3月15日中午,张玮和队员们在旦苑餐厅出口为大家服务,快结束的时候,食堂的工作人员给来不及吃午饭的他们送来了水果。“感觉在关心同学的时候,自己也被关爱着。”张玮说。
从送餐上楼到短驳车摆渡,
他们为870名学生提供餐食保障
在校园准封闭管理期间,张江校区1个“大气泡”内有3个“小气泡”,内含药学院区域、科教社区和高科苑三部分。由于其管理的特殊性,如何满足高科苑学生园区820人和科教社区50人的用餐需求是一大挑战。
3月13日深夜,药学院学生党总支支委及各支部书记立即带头组建志愿队伍。18级药学院本科生贺云鹏起初有些担心人手不足,没想到3月14日早晨7、8点钟就紧急招募到早餐运送志愿者40人,全天募集到志愿者总人数达到180余人,形成一支党员起先锋作用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
由于药学院学生在高科苑住宿较为分散,将三餐运送至各个楼层各个宿舍需要极为复杂的工作协调和安排,志愿者们将各楼层各宿舍准封闭学生进行统计后制成共享文档,在志愿者群中让大家自行填写就近服务楼层。志愿者分为两波,一波负责将三餐从运餐车送至不同楼栋,一波负责该楼栋中宿舍的定点送餐,保障志愿工作省时省力、有序进行。
志愿者为同学们送餐上门
贺云鹏说:“在送餐过程中,志愿者们为了让同学们吃到热乎乎的饭菜,齐心协力,然而一些志愿者却来不及吃饭,他们都有一颗奉献的心。”贺云鹏是复旦大学“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第一位本科生队员,积极参与学校各项志愿服务活动,散发着星火的光热。
紧急准封闭过程中,难免有地方协调不够到位,及时收集、及时处理同学们的心声和反馈是让大家迅速适应准封闭生活的关键。药学院志愿者们开启线上民生筒,反馈意见、共享资源。与食堂负责人沟通,进一步提升饭菜质量;落实快递架,快递消毒,保障快递正常服务;在每栋楼开一个独立活动室添置新微波炉,方便大家有序安全使用……一系列举措获得了同学们一致好评反馈。
贺云鹏(右四)与药学院志愿者
准封闭管理第二天开始,为给予学生更多元的选择,学校决定将高科苑的送餐模式调整为短驳车模式,定点安排7:00-9:00,11:00-13:00,16:30-18:30三个时段、4辆大巴车,循环对开,让学生从高科苑进入张江校区食堂自选、打包带回寝室。
志愿者在引导返程等候区的学生上车
药学院和微电子学院的党员志愿者迅速调整分工,落实排班,组建了一支高科苑接驳车保障服务队,全天候三个用餐时段为同学们服务。其中,药学院志愿者负责高科苑上下车点的人员引导、人数统计和押车保障,微电子学院志愿者负责食堂上下车点的人员引导和返程等候区的秩序维护。在志愿者们的辛勤付出和同学们的积极配合下,高科苑园区的三餐实现了高效有序地取用。
赵旭阳(前排右一)和志愿者在高科苑发车点集合
在结束一天的服务工作后,复旦大学第25批“人才工程”一期队员、微电子学院本科生高年级党支部书记、2019级本科生班辅导员赵旭阳说:“同学们非常配合我们,他们主动对志愿者说谢谢或点头致意,那一瞬间,我感觉特别骄傲和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