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并重,在立德树人中成就自己

作者:王文澄(物理学系\光科学与工程系退休教授,1993-1995年任物理学系主任)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2-03-11

教学侧重于言传,科研侧重于身教,两者相辅相成。

1978年,复旦大学组建“现代物理研究所”,我工作的“激光物理研究室”就是该所下属的一个研究室。我曾负责由国务院四机部下达的科研任务“激光汉字发生器”的研制,设计和完成了一项关键技术——真空镀膜压铟粘结技术,在当时是国内领先水平。1978年整个项目作总结,我写成《宽带声光偏转器的设计与研制》,1979年发表在《复旦学报》,这是我的第一篇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被国际EI索引刊物收录。

1978年,我从学校申请到研究项目“非线性光学晶体倍频系数测量”,获得两万元人民币的经费。1980年总结这项工作,写成论文《晶体非线性系数测量和BNN晶体的非线性光学性质》,先在国际激光会议上报告,1981年在《光学学报》的创刊号上发表。

1982年,中国科学院试点建立面向全国的科学基金制度,当年由我执笔写成 “表面与界面的线性和非线性光学效应研究”的科学基金申请书,获批研究经费十万元。在这项基金的支持下,我们科研组开展了“贵金属薄膜和LB膜的ATR谱及二阶非线性光学效应”研究,并招收我组的第一位博士生。相关论文发表在《科学通报》(中、英文版,1984年)上,也首次在国际刊物《光学通信》(Optics Communications,1985年)上发表。

物理学系1978级与1979级的“固体物理学”课分成两个中班上课,我主讲其中一个中班的固体物理学课。还多次主讲“非线性光学”和“固体物理学”这两门专业基础课。

1978年后,复旦和全国各单位一样,公派教师到欧美各国的大学里作访问学者。第一批出国的教师是英语基础较好的中青年教师。为了满足当时出国需要,上世纪80年代初期,复旦物理学系举办中青年(主要是中年)教师英语补习班,选用教材是《新概念英语》(New Concept English)第二册和第三册。为期一年,较大地提高了中年教师的通用(非专业)英语水平。

1978年暑假,中国物理学会在昆明市组织 “晶格动力学”学习讨论班,全国约有150人参加,历时一个半月,复旦有三个名额,我参加这次讲习班,大大提高了凝聚态物理理论水平。

1982年暑假期间,我第一次跨出大陆到香港参加国际光电子学讲习班,作题目为“银膜表面增强二次谐波产生”的口头报告,这是我第一次在国际性会议上用英语作口头报告,会前我作了很多准备,文稿还请谢希德先生把关修改。

通过不断学习,我编写了“非线性光学”的讲义,于1981年在学校首次为激光专业本科生开设“应用非线性光学”课,同年也为光学专业第一届硕士研究生班开设“非线性光学”课。这些教学工作为我后来的研究工作打下较扎实的基础。

1983-1984年间,我参加了校人事处师资科组织的为期一年的拟出国教师英语班,并在英语水平(EPT)考试中成绩及格,取得出国资格。

从1978年至1985年底,我多次主讲固体物理学和非线性光学两门课,完成两个科研项目,相继在《光学学报》《复旦学报》《科学通报》等刊物上发表十余篇学术论文。从1984年初至1985年底担任“激光物理研究室”主任一职。综合以上三方面的成绩,我于1985年9月被晋升为物理学系副教授,这一年我已46岁了。这次晋升对我很重要,当年我就被谢希德校长推荐去美国芝加哥大学作访问研究。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