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双碳”目标。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进一步作出关于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部署。毫无疑问,“双碳”目标对于企业转型乃至国家经济结构整体转型意义重大,意味着国家对企业的低碳行动、低碳信息披露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意味着企业需要转变发展策略,实现高质量发展。当前,企业如何践行低碳价值创造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管理学院教授郑琴琴在企业管理研究方面有丰厚的学术积累,研究主要聚焦新兴市场企业国际经营中的伦理责任,曾主持多项自科基金课题和省部级课题。此次她带领课题组开展企业低碳价值创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获得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立项。一方面旨在“双碳”目标背景下为国家政策方针服务,另一方面也期望能够为企业的低碳转型发展提供具体落地策略。
“双碳”目标成为企业转型契机
经过初步调研,郑琴琴团队发现,借国家提出“双碳”目标的契机,各类企业无论从外部还是内部都有了更强的低碳驱动力,许多企业自身都希望能针对低碳目标作出更多探索和应对行动,实现转型。
结合国家体制与政策,我国实现碳中和的路径必然与西方国家有所差异。郑琴琴介绍道,目前国际上如欧盟、美国等在低碳形式、碳市场、碳交易方面推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工作,但西方更多地是自下而上的模式,由企业自发实施低碳行为从而逐步探索出市场统一的低碳标准;而我国独具优势之处是“全国统筹”,即先期形成整体良性规划,再具体落地实行,避免了企业零散进行低碳行动、没有统一标准而导致低效的问题,同时也在统一规划下尽可能减少不同企业间协调环节的冲突与矛盾。郑琴琴还提到,在全球疫情背景下,各国经济都受到一定影响,对于企业而言,承担低碳成本是有挑战和风险的,而中央经济工作组提出“稳中求进”,强调稳定的整体发展理念,能够对企业的转型形成良好的保障。“我认为,我们国家能够探索出一条比较稳健、有整体规划而又有层次递进的良性碳中和路径。”
过去,对企业开展的低碳研究大多聚焦于外部响应机制,如研究企业低碳运营成本如何分摊到上下游、低碳技术如何研发和升级等,而对于企业内在动力机制的研究显得不足。郑琴琴带领的课题组主要从战略视角出发,基于理论模型探索低碳目标下企业层面的战略规划和商业模式创新,希望能够帮助企业由早期的被动低碳实践转向将来的主动低碳实践。
此外,过往从市场角度探析企业低碳价值创造的学术研究不多。郑琴琴表示,该课题强调政府和市场的双逻辑,将帮助企业把低碳价值认知从单一维度提升到多层次维度,从而使中国企业在“双碳”目标契机下有可能形成共赢模式,这是相对于过往研究的重要突破。
理论在实践中经受检验
郑琴琴率领的课题组计划重点对三个问题展开研究,一是企业的低碳动力问题,二是企业低碳竞争能力问题,三是低碳反馈和评价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课题组将从三个方面对考察企业的低碳实践:企业能否充分挖掘自身动力机制、企业形成怎样的低碳价值创造模式、以及企业如何明确自身的低碳目标。主课题将会是一个跨越约四年的长期研究,下属五个子课题。在应用方面,将通过选择一些不同类型的企业来实现研究思路与模型的落地实践,形成有参考价值的案例研究;在理论方面,计划通过实践提炼出理论成果,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参考建议。
由于企业实施低碳行动需要承担较大成本,目前很多企业对此仍处于观望状态,实现低碳目标的内在动力不足。郑琴琴说:“在新的低碳社会和低碳经济模式下,企业需要发掘内在动力,我们希望我们这个课题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这方面,国家政策提出的‘双轮驱动’给了我们非常大启发。”她表示,政府的统筹和推动是企业动力的重要因素,但如果仅仅依靠政府的话,低碳目标对企业来说会变成一种压力,因此还要结合市场因素。从市场角度来看,若一些企业能够抓住低碳经济的发展契机,发展全新的商业模式,充分挖掘市场上利益相关者的低碳诉求,就能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形成长远的经济效益。对此,课题组初步提出激励相容机制这一理论设想,“政府和市场的协同作用有助于形成使企业和消费者各取所需的激励相容机制,从而实现双方的共赢。”郑琴琴说道。
然而,这一对策要想推广到不同领域的企业,还需要一定的研究探索。因此,郑琴琴计划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与企业进行合作来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郑琴琴说:“高能耗企业的低碳压力是最大的,因此我们希望首先从高能耗企业入手,验证我们提出的思路能否很好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低碳行动的影响会产生链式反应,从高能耗企业波及到中型企业再到中小企业,各类利益相关者会由外向内对企业形成推动作用。对此,郑琴琴计划针对不同企业进行理论模型和测量指标的验证,所选调研对象大约包含10到20家典型企业,其中包含不同规模、不同所有权性质以及位于不同碳排放范畴的企业。“课题组将依据实践结果对研究成果作适当调整,看哪些建议和对策具有普适性,哪些则需要基于不同领域和企业类别作具体调整。最终我们希望提出既具有普适性,又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郑琴琴道。
识别低碳价值诉求是研究关键
该课题研究目标是向企业提供好的低碳价值创造模式和思路,帮助企业通过内部的价值创造和外部的第三方合作来形成内外部统一的竞争力,从而提升企业生态圈的共同价值,形成多方企业协同助力的低碳价值创造模式;另一方面,也对企业的低碳价值创造建立起有效的监控和反馈机制,使得企业的低碳目标能够与国家的统筹期望相契合。因此,郑琴琴计划构建一个综合经济、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的价值创造评价体系,从而保证企业的低碳模式能够持续良好推进。郑琴琴道:“多层次的低碳价值诉求能够提升企业动力,动力能够推动实现企业目标,评价和反馈能够明确目标以实现高质量发展,这就构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闭环体系。”
构建该体系的主要难点在于企业低碳价值的复杂性。不同企业面对的利益相关者不同,如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面对来自政府的压力更多。因此课题组需要有效识别企业对不同层次低碳价值的认知程度,从而帮助它们更好满足来自市场和政府的诉求。
另外,企业的低碳成本通常较高,需要有开放式创新和多方互动机制参与构建企业的价值创造系统,“如何很好地实现多方互动下低碳价值创造的激励相容机制,这也是我们在落地执行中需要去思考的一个难点。”郑琴琴谈到,“不同的企业在与其他企业合作的时候,企业机制、谈判能力以及对博弈和共赢的思维认知是不太一样的,这是格外需要注意的一个负面外部效应问题。”
第三个研究难点在于测算方面,当前我国对于碳排放有与国际接轨的统一测算标准,但对于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企业,测算的具体精度还需要在实践中把握,例如如何认定碳资产、如何测算消费者感知等,这方面的数据收集和定量化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进一步实践探究。
企业应成为低碳循环中的重要参与者
我国提出“双碳”目标,是承担大国责任的重要体现,旨在为地球可持续发展和全人类的福祉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提出“双碳”目标也是我国现阶段进行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动力。郑琴琴道:“过去我们的经济比较粗放,依靠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发展了许多高耗能产业。随着国家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原来的经济发展模式不足以满足现阶段人民的高层次需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碳中和其实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战略转变,给予我们更多发展机遇。”
提出“双碳”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缓解温室气体效应,从长远来看,这还对人类的情感诉求和整个社会的理念构建有着重要价值。“人们的消费方式、社区运转模式、企业低碳行动和市场运营都需要有一定联动,才能最终形成低碳的可持续循环。在这个循环中,企业可以起到一个非常积极的作用,引导一些终端消费者形成良性的低碳消费模式,提供实现低碳生活的条件和工具等,例如当企业在产品中增加碳足迹、碳排放或能耗等的标示时,消费者往往会更加关注低碳生活方式。”郑琴琴说,“我们觉得在未来,如果企业不深入挖掘低碳价值的话,很有可能会被时代所抛弃。”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将为中国企业紧随时代变化、面向世界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