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学子获迪拜世博会Earth AI竞赛冠军

作者:胡慧中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2-02-28

复旦大学Holiday Coder(假日程序员)团队在1月28日至2月4日举行的迪拜世博会Earth AI(地球观测人工智能技术)竞赛中荣获冠军。团队成员都来自复旦大学电磁波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金亚秋院士团队,分别为2021级硕士生蒲欣洋、宋婧多和2019级博士生贾赫成。

迪拜世博会Earth AI竞赛共有9支高校团队参加,分别来自中国、意大利、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国。这也是世博会首次举办的人工智能技术竞赛。

奋战7天夺得国际赛事冠军

除夕之夜,十一点多,蒲欣洋、宋婧多和贾赫成三位同学却坐到了电脑前,召开专属于他们的线上会议。

迪拜世博会Earth AI竞赛恰逢春节期间举行,团队成员只能在晚10点后进行线上会议,时常讨论至凌晨1、2点。他们串联起陕西西安、辽宁阜新和浙江东阳三地,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展开“头脑风暴”。

队长蒲欣洋道出了春节期间依然参赛的原因:“这样的世界级比赛可遇不可求,其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遥感图像识别竞赛任务和我们平时的研究课题联系非常紧密。”

Earth AI竞赛围绕人工智能技术的图像识别与解译展开。主办方提供了2100张图片,这些遥感图像的目标场景切片分类共21类,如农业用品、飞机、海滩、建筑物、丛林、住宅等,每个类别100张图片。前六天为训练阶段,团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2100张切片的训练集进行自动化分类,不断对算法模型进行优化。

2月4日,决赛当天,主办方开放最终决赛的测试数据集,包括2100张图片与140张图片两部分,不包含分类标签。在最后2小时内,各团队利用算法进对图片进行分类识别,将识别结果上传至主办方。

最终,复旦Holiday Coder团队各项指标精确度一骑绝尘,摘得桂冠。

“我们的模型能够取得最高的成绩,很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实验室前期在该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积累。”队长蒲欣洋说。实验室长期以来研究遥感物理机理,把物理机理与神经网络深度融合,发展可解释、强泛化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前期技术积累基础上,针对本次竞赛样本少和精细分类等难点,进一步采取了数据增强、数据增广、迁移学习的策略,最终解决了这一难题,使得训练的模型在测试集上达到了极高的准确度。

“这次比赛不仅仅是一次锻炼,给了我们机会去了解去结识世界众多高校中致力于人工智能遥感图像研究的教授学者们,促进我们在科研中扩宽视野,并且激励我们向更广阔的领域探索和发展。”蒲欣洋说。

团结奋战的“云”团队

“其实,我和蒲欣洋师妹还没见过面,跟宋婧多师妹也只见过一面。”贾赫成说。

在获知Earth AI竞赛的信息后,去年刚入学的硕士生蒲欣洋和宋婧多很快便决定参赛。

作为博士师兄,贾赫成接到师妹们的组队参赛邀约时有犹豫,“过年期间想多陪陪家人。后来想了想加入队伍,因为可以一起学到很多。”

贾赫成参赛经验丰富,曾于2020年与实验室同学组队获得“天智杯”人工智能挑战赛冠军。同年举办的第四届“中科星图杯”高分遥感图像解译软件大赛上,贾赫成带队参加光学遥感图像飞机目标检测和识别的国际赛道比赛,位列第五。他还长期参与卫星遥感相关的科研项目,实践经验丰富。

就这样,贾赫成与线下只见过一面的宋婧多,以及还未见过面的蒲欣洋组成了“云”端的团队。

比赛还剩两天时,算法模型已调试出来,贾赫成在团队群里坚持说:“我们需要把数据增强的任务做完,这样比赛才算完整。”这激发了大家的干劲。

金亚秋院士是榜样

团队三位成员认为荣获冠军与导师徐丰日常科研意识的培养密不可分。早在2019年,复旦大学电磁波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金亚秋院士团队的徐丰教授和王海鹏教授率领团队斩获第一届“天智杯”人工智能挑战赛两项冠军,并蝉联两届“天智杯”人工智能挑战赛某科目冠军。多项国内国际竞赛中,都有实验室学子获奖的身影。

人才辈出的背后,是中科院院士、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金亚秋榜样的力量。金亚秋院士领衔的实验室是上海市模范集体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也是复旦大学2018年“钟扬式”科研团队。

令蒲欣洋、宋婧多和贾赫成这些年轻学子动容的是,每周召开的实验室大组会上,76岁的金亚秋几乎从不缺席。大组会经常是2、3个小时起步,每一个学生汇报科研进展后,金亚秋都会给出指导意见。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