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成绩第一,她的秘诀是什么?

作者:韩字新摄影: 视频: 来源:党委学生工作部发布时间:2022-01-21

见素抱朴、知行合一在坚持和热爱中行稳致远

她很喜欢心理学中的橡实理论——每个人内在都有一颗独特的种子,如能聆听这一生命召唤并就此扎根,你就能长成你本该长成的那棵参天大树。她用坚持、热爱来形容自己,直面难题,在学习上稳扎稳打,取得优异成绩。她谦虚、认真,甚至在镜头面头直言自己取得优异学习成绩是靠“笨笨的办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校史馆讲解、学术探索、学代会,各种活动场合都能看见她的身影,她似乎有用不完的热情。当谈到“人与文化的血脉联系”时,她眼里迸发出光芒,她在导师的影响下,开始追寻“传统和现代的对话”。

面对采访,她脸上始终带着微笑,身上洋溢着阳光而自信的气息。她真诚,她充满热情。她就是来自中国语言文学系的孙辰玥,她见素抱朴、知行合一,她在坚持和热爱中行稳致远。

孙辰玥

中国语言文学系

中共预备党员,汉语言文学专业2019级本科生。宝钢优秀学生奖学金、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学年成绩专业第一,合作英译作品发表于《中文学刊》,现开展“曦源计划”本科生学术研究项目。积极参与线上支教、信件交流等实践及志愿活动,于复旦115周年校庆之际为“云端校史馆”录制讲解音频。

我觉得一个是比较乐观,就是遇到困难、还有那些未知的事情,我都比较愿意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应对,然后去挑战。第二个就是比较愿意去坚持,因为我一直感觉自己不是一个特别有天赋的人,所以特别相信笨鸟先飞、天道酬勤,所以我更愿意去多投入多积累,然后多坚持,不断地去磨练自己。

首先我觉得挺惭愧的,虽然从大一到大二我的成绩有一些进步,但是对我来说,我现在才刚大三,未来学习才刚开始,所以我觉得要保持优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投入更多努力。

如果有什么来分享的话,我觉得第一个就是,在你想要钻研的方向上,不惧怕选一点难的课程,特别是很多时候我们会担心这些难的课程可能拿不到A,但实际上我觉得正是在这些课程当中,你会去真正地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去加固自己的知识体系,最终也会反映在你整个知识掌握的程度上。

第二个的话我觉得还是坚持,因为就是在学难的课程的过程当中,你不管是阅读还是背诵,还是做一些小小的研究的时候,你要去搜集信息,然后梳理,再进行很多的自我反思,最后形成观点,这个过程一定要愿意去投入。

第三个就是要有一种愿意去融会贯通的好奇心,比如我上学期同时选了两门精读类的课程,一门是中文系张燕萍老师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西方文学名著精读》——重点读的是莎士比亚的作品,另一门是历史学系张巍老师开设的通识核心课程《荷马史诗导读》。这两门课都非常硬核,在细读文本之外也都需要读一些英文的研究文献,但是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让自己的文本分析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对于西方文明传统也能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所以我觉得这样一种融会贯通的学习经历,可以对学习能力的提升起到很大的作用。

在平衡学习和其他活动方面,其实我也正在不断努力的过程当中。在经过一些尝试之后,我觉得有两点是比较重要的,一是自己要做好规划。比如计划好每周、每月的进度,不管是要提交一篇论文、还是要举办一次活动。多任务情境下,我们可以在不同的任务之间进行统筹规划。当我们完成了某个任务,在等待回复的时候,我们可以开始着手另一个任务。而除了这种“技术性”的规划之外,第二个我觉得是有必要对自身压力源进行自我反思。在没有预料的情况下接到任务,我们可能会感觉这是“天降大锅”,但这很有可能不是因为“天降”,而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做好准备。

所以我觉得还是要平时多反思自己有没有把日常任务处理到位,无论是课程的复习进度,还是工作资料的整理等等,努力去实现从容、高效地应对。

孙辰玥参加任重书院迎新

我其实特别喜欢“公共参与”这个词,因为它拓展了我们平时对学生工作的一些理解。

我在大一的时候加入了任重书院自管会,先是在《任行》编辑部工作,然后在5月份的时候竞选成为任重书院自管会主席团成员。对我来说这段经历是非常珍贵的,因为任重书院有着很浓厚的学术氛围,所以我们会办许多促进师生交流、同学学术成果展示、学业拓展等等活动,在这个过程当中,一方面我觉得自己可以非常近距离地学习到这些思想碰撞的成果,另一方面我也可以了解到我们身边同学对于学术能力提升有怎样的要求以及希望书院提供一个什么样的交流平台。我觉得这些经历都在促进我将学习和实践融合起来,为我带来了很多收获。

我在第48届学生代表大会上当选常任代表,在第49届学生代表大会上承担监票工作。我在监票当天感触很深,因为大家都穿着正装,在相辉堂这样一个非常庄严的氛围当中。我觉得原来穿着正装出席这样的活动,并不是就有一种自己长大了、非常帅气的感觉,而是需要你去承担起这份责任,去成为沟通的桥梁。所以我觉得这种公共参与会提醒我自己当时去选择承担这些学生工作的时候,我的初心是什么样的。不要在西装革履中迷失,要去想到自己的责任。

孙辰玥当选学代会常任代表

其实这句话和我的曦源课题有关,我是在中文系梁燕丽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曦源计划,题目是“葛亮小说的江南叙事”。

葛亮出生在南京,是陈独秀先生的后人,他的祖父也是一位非常有名的艺术史家——葛康俞先生。他后来又到香港去读书,在那里开始创作。对于这位作家而言,不管是从他自己家族的经验,还是从他后来的成长轨迹来看,他一直都处在一种传统和现代、文化和个人的对话之中。比如他有一本长篇小说叫《朱雀》,在这个小说里他塑造了一名华裔青年的形象,这名青年来到了他的故乡南京,要重新去了解南京的历史渊源。这时他面对的这些文化经验对他而言就是既古老又陌生,他必须去重新接受这些经验,然后再把它纳入自己的生命当中去咀嚼,最终找到自己和逝去的文化之间可以建立怎样的情感连接。

所以正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想到了人与文化之间的血脉联系。我觉得这种血脉联系可以体现在现代人如何去理解我们悠远历史长河当中前人的精神气质,前人曾经展现出来的那些审美精神、自我追求。我做课题的时候也有一些困惑,我发现现代人都很为自己当下生活的困境感到忧愁和压力,但实际上是不是说我们太把自己局限于当下而把自己的困境无限放大了呢?如果我们回到历史中去看一看,古人也面临过很多磨难,但他们也在抗争当中展现出来了很多令人敬佩的精神。如果说我们可以把那种文化精神重新注入当下的话,是不是就可能可以建立起人和文化之间的血脉联系呢?

我参与的是数学科学学院组织的“数行日月,梦起云海”线上支教活动。那天有一点意外状况,因为我电脑发生故障了,没有办法打开视频的摄像头。本来我可以和大家演示一下古琴演奏,因为课程设计是《广陵散——追寻不断被丰富的慷慨精神》。于是我就和大家说要不要试试看把桌沿当做一张古琴,然后用自己的手指(甲)去感受一下古琴演奏的抹、挑。同学们后来反馈说这个感觉很神奇,因为他们可能在《世说新语》中读到过嵇康如何演绎《广陵散》而成绝响,但实际上当你的手指去触碰到桌沿(古琴)的时候,(触摸)演奏的力度完全是一种心灵力量的外化,甚至那种碰撞、摩擦、疼痛的感觉都和你的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的尝试会给大家一种直观而亲近的体验,这其实也是一种人与文化的血脉联系。

而翻译项目是参与任重书院“奇境译坊”学术训练营的成果。在中文系王柏华教授的指导下,我们小组在组长吴棋学长的带领下一起翻译了哈佛大学教授劳伦斯·布伊尔的文章《环境想象能拯救世界吗?》,后来得到老师的推荐,发表在了《中文学刊》。我当时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就觉得很神奇,因为作者在讲到环境保护这个话题的时候,他不是从我们要采取什么样的手段说起,而是说我们应该首先回到一种文化价值观的重塑上。他让我们看见,我们以前对待自然资源的态度都是:为了人类进步,所以我要去开发它。但实际上我们应该追溯到历史当中去看,自然提供了什么样的资源给我们,以及在精神层面上自然给予了我们怎样生的希望。他向我们展现了人能够如何和外部世界进行协调共生,实现精神层面上的富裕。我觉得这篇作品一下子打开了我的视野,在重塑这种文化价值观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更好地去理解自身和生存环境的关系,以及人关于环境的文化记忆。所以我觉得整个翻译的过程不仅仅是我和英语在对话,我也接触到了一种全新的思想,可以让我对生态、环保、人类的生存状况都产生一些新的认识。

孙辰玥和同学的合作翻译作品

我想从《卿云歌》说起。《卿云歌》唱到:“卿云烂兮,乣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去年9月份的时候,SMG在拍摄一个叫做《人文行走:百年大学》的纪录片,他们来到复旦,来到校史馆。我在向这些观众做讲解的过程当中,就有观众问我说,在你看来复旦最为突出的一个精神特质是什么?我想到了《卿云歌》于是我就说,我觉得在建校百年的悠久历史当中,复旦始终都和中国的历史变革同频共振,复旦人始终都有一种参与到历史变革之中、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激情和毅力。我觉得这就是最为突出的精神特质,也能够一直激励我们每一代复旦人。

所获荣誉

2019年 “今日头条新写作大赛”全国三等奖

2020年 复旦大学优秀共青团干部

2020年 复旦大学优秀学生

2020年 国家奖学金

2021年 宝钢优秀学生奖学金

2021年 复旦大学优秀共青团员

制图:孙辰玥、李安琪、叶智婧实习编辑:王风范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