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讲义,革新教材,出版文库 不断拓新,《基因工程实验技术》最终获奖

作者:袁汉英(生科院退休教师)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2-01-19

1970年我非常幸运地进入复旦大学。1978年,我作为青年教师,有幸参加了由谈家桢先生组建和主持的遗传所“中国人基因文库的建立”攻关小组的学习和研究。攻关小组有柴建华、李育阳、汪训明、郑兆鑫等知识面广、专业基础扎实的科研骨干教师。我主要跟随李育阳和汪训明老师工作,并在他们的指导下,参与了λ噬菌体及其DNA的提取、克隆、纯化、DNA重组克隆与重组克隆保存的学习研究。

1979年夏,谈家桢先生请来美国科学院院士邦纳,在复旦举办国内空前的“分子克隆”学习班。国内的著名生物学、遗传学的专家、学者也前来参加,此次学习班的规格高、影响力大,引导全国分子生物学领域纷纷开始注意和开启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计划。我全程参加学习班,也大大地激发我对分子生物学特别是微生物遗传分子生物学的学习和研究的浓厚兴趣,因此在这个领域中熟悉和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1980年,谈家桢先生找到彭秀玲老师和我,要求我俩开设“基因工程实验枝术”实验课程。这对我俩作为教师提出了非常明确的教学目标,但我们却缺乏更重要的宽阔的视野和深厚的内涵。怎么办?在五年的课程创建中,对创建一门国内史无前例的新型课程,我俩下定决心,努力做到既是教师又更多的是学生。我们就像学生一样,搞懂弄通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努力地查找文献资料,向懂行的老师取经,甚至向学生学习。

我们首次与多次对本系、所的研究生和全国助教进修班,开设“基因工程实验技术”实验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真诚的态度,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在紧张轻松严谨的学习环境中,我们与学生打成一片,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勤奋但欢乐学习的中心。

在编写使用实验讲义的基础上,不断修改和完善,为后来编写新的教材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素材。我们编写的讲义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常常有同行用来作为实验的参考资料。这份历经数遍修改的讲义,1986年作为谈家桢主编的生物文库之一的《基因工程实验技术》出版。

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基因工程实验方法和技术也在不断革新。为适应基因工程研究日益发展的形势,满足从事基因工程实验技术初学者的需求,在教材第一版的基础上,谢毅和王洪海也参与写作和编辑。我们在尽量保持原书的风格和内容前提下,对内容和篇幅上作了较大的修改。当时,我们三人都分别承担“863”项目,科研任务繁重,但我们利用一切可以挤出来的吋间,于1997年2月完成该教材的第二版。这本教材获得上海市教委1999年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它体现了我在工作中的执着与锲而不舍。

1988年,我被谈家桢先生和赵寿元教授推荐,于1991年5月作为访问学者公派到联合国遗传工程和生物枝术研究中心 (UNIDO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Genetic 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学习和工作。该中心的宗旨是为了提高和开发发展中国家生物科学研究人员的技术水平。每年有土耳其、伊拉克、越南、印度、中国等国家派遣的生物科学研究人员和学者,在中心的相关实验室学习1-2年或一两周。中心每年举办1-2个国际会议,复旦的郑兆鑫老师曾参加并作报告。我们除研究多种外源基因的组装与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的研究项目外,还先后举办两期国际“基因工程实验技术”学习班,如基因的合成与装配(training course on nucleic synthesis and gene assembly)。在中心,我学会在学术领域里深层次交流和讨论;把自己熟练的基因工程实验技术传授给国际同行;面对比较恶劣的社会生活环境做好自我保护。1991年5月21日,我刚到印度新德里一周多,发生了当时印度总统拉吉夫-甘地被一妇女自杀式爆炸身亡亊件,随之在印度时不时有爆炸亊件发生。

后来回想这一段国外的学习生活,收效莫大,我不仅学会本领,还磨练意志,坚守做中国人、做中国共产党员的底线,更坚定了热爱祖国、报效祖国、为祖国多作贡献的初心和愿望。

1993年底我回国后,在科研上先后承担了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在教学上开设了《遗传工程原理》和《基因表达技术》等课程。2013年以“《基因表达枝术》教学改革: 独立科研人才的培养新模式”获得复旦大学教学成果三等奖。

复旦-8_输出PDF选项模板2.pdf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