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院系负责人就建设“第一个复旦”谈感想

作者:胡慧中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2-01-10

在2021年12月31日举行的复旦大学规划与“双一流”学科建设大会暨“第一个复旦”研讨会上,哲学学院、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新闻学院、物理学系、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微电子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七个院系负责人分别发言,介绍学科建设经验与未来规划。

立足“第一个复旦”,探索哲学学科的卓越建设之路。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认为,“第一个复旦”学科建设就是要敢为人先,要有引领性,要建立起复旦的标准。“第一个复旦”学科建设,强调要符合学科发展规律,前瞻性是规划卓越的方向。

 “‘第一个复旦’政治学,不是办一级学科,而是办世界一流学科。”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苏长和阐释了“第一个复旦”的政治学内涵、政治学一流学科的重要指标。他认为“第一个复旦”由许多“第一个学科”组成,要当好“排头兵”,聚焦主业,瞄准国家急需和学术原创建设一流学科。

“复旦新闻学科的定位是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领头雁。”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张涛甫汇报了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的思考与规划。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格局发生深刻变革之下,复旦新闻传播学科要担起“第一个复旦”的时代重任。目标是全面提升复旦新闻传播学科能级,跻身世界一流新闻传播学科行列,继续做好新闻传播教育“国家队”的引领者。

 “物理学科在复旦大学的历史发展中扮演‘超级孵化器’的重要角色。”物理学系系主任周磊介绍了物理学科建设基本情况。他表示,物理学系优化平衡学科布局,人才培养体系特色鲜明,教学和科研成果卓越,并建设了一系列物理学科重大平台。

支撑“第一个复旦”建设,打造综合性大学的一流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姜育刚介绍了复旦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历程:目前总体基础良好,师资结构合理、实力雄厚,国家级人才数量快速攀升,拥有国内一流生源与育人基地,科研能力持续稳定提升。

建设成为国家集成电路“基础源头创新”“前瞻性技术攻关”“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世界一流微电子学院。微电子学院院长张卫介绍了集成电路学科建设情况,一方面搭平台,引育结合,汇聚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在“芯”征程上,创建多个第一,并构建一流人才培养体系。

走“第一个复旦”特色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建设之路。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何纳介绍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概况,总体态势是“一体两翼”“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发展体系。在新冠肺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控、环境与健康等研究领城发表顶尖水平学术成果,以科学决策服务社会。

总结环节,副校长陈志敏、张人禾、徐雷,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分别代表人文社科、理科、工科、医科小组发言。

陈志敏表示, “十四五”期间,复旦人文社科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主攻方向明确,抓住核心任务,并对接国家的一些重大需求。以“两大工程”二期建设为牵引,进一步加强“大马学科”建设,聚焦“培优计划”学科领域。复旦人文社科要以立足中国、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来培养大师和磨炼精品,努力成为中国人文社科学科的一面旗帜和一个标杆。

张人禾表示,围绕国家与社会需求,理科基础学科能够在应用上重点发力,理论联系实际,形成原创成果的转化,促进应用基础研究和新兴领域加速发展,同时通过布局来推动以理工融合为特色的新兴交叉学科;要以探索前沿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应对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国家科技发展与国防战略的重大需求为牵引来推动融合创新;鼓励各院系充分挖掘资源,加强资源整合,提升资源的使用效能,推动融合创新的开展。

徐雷阐述了对“第一个复旦”的理解,认为复旦的气质与特色是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上海精神”的较好体现,新工科是“第一个复旦”的重要内容。他回顾了复旦工科的历史成就,对复旦新工科建设抱有坚定信心。他表示,面向2035年的复旦新工科建设,要打破有形和无形的边界,以开放合作、融合创新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朱同玉引用了医科组讨论时的一段小组总结:复旦医科在建设“第一个复旦”进程中,要深化认识、提升站位,参与国际竞争,加强顶层设计,促进创新发展,期待更多在体制机制方面的突破,同时也要创新一些管理机制,不断激发活力,敢于争先作更大的贡献。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