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是大学的基石,没有一流学科就没有一流大学。要通过广泛深入研讨,让“第一个复旦”学科建设的步伐迈得更稳、走得更快、行得更远。会上,校党委书记焦扬作动员讲话并指出,召开建设“第一个复旦”系列研讨会,是对全校踏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加快迈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前列的再动员再部署,也是深化巡视整改的重要举措。校长金力作关于“第一个复旦”学科建设的报告。金力指出,建设“第一个复旦”正处于深刻的历史战略机遇期以及新型前沿学科领域组织布局机遇期,学科建设要实现厚积薄发的阶段性跃升、找准学科冲顶的结构性力量。常务副校长许征主持会议。
2021年12月31日,复旦大学规划与“双一流”学科建设大会暨“第一个复旦”研讨会在光华楼东辅楼举行。校领导,上海医学院领导,各院系、实体运行科研机构、机关部处和直属附属医院等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出席会议。
建学科高峰,攀世界顶峰
焦扬指出,2014年以来,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双一流”首轮建设周期任务顺利完成,文社理工医五大学科门类竞速发展,学科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明显提升。但是,对标总书记、党中央的新期待新要求,对表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地方升级发展的迫切需求,对照日新月异的学科前沿和国内外同行百舸争流的竞争态势,学科结构优化增长进程仍需加快,有国际竞争力的学科“高原”“高峰”建设仍需加强,学科融合创新能力和服务能级仍需提升,学科建设效益和管理效能仍需提高。
建设一流学科,是学校“十四五”形成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关键抓手和动力。不进则退、慢进也退,要以旦复旦兮的创新精神、日月光华的创造气概,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建学科高峰、攀世界顶峰。
第一、树立历史思维,把握好“双一流”建设的历史使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就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十四五”是学校“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的奠基五年、关键五年,既要为2035年整体水平引领教育现代化奠定根基,也要对标“双一流”2030年目标和新一轮部署,凝神聚力在“率先”上下功夫、求突破。立德树人、“双一流”建设是学校最大政治任务,是党和人民赋予的重大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全校干部师生要共同扛起政治责任,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干大事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在新的历史征程上高位推进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建设、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二、强化战略思维,把握好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战略导向。在大学办学实践中,学科建设牵动全局、影响长远,最应该树立和运用好战略思维、把握战略导向。贯彻国家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部署,主要体现四方面的导向。一是彰显特色、争创一流,处理好扎根中国与世界一流的关系。既扎根中国大地、深化内涵发展,也瞄准世界一流、构建一流大学体系,创造性建设“第一个复旦”。二是重点支持、统筹推进,处理好一级学科与一流学科的关系,打造一流水准的学科体系。三是融合创新、优化结构,通过融合创新,处理好巩固优势与结构拓展的关系。四是优中选优、造就高峰,“一流学科培优行动”是服务国家战略需要、迈向世界一流前列的重要战场。
第三、增强系统思维,把握好建设一流学科的关键要素。学科建设应当注重系统的整体性、诸要素的协同性和动态平衡,注重发挥学科对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服务社会的龙头牵引作用,注重师生主体能动性和校内外多元参与性,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要造就一流人才方阵、走出自主培养之路,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把新时代人才工作作为核心任务。要以服务国家和人类为追求、完善大学创新体系,自觉肩负起科技自立自强和文化自信重任a,强化创新策源功能,推进科教融合、科研育人,以一流成果服务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
第四、坚持创新思维,营造好创造活力涌流的创新环境。大学本质上是师生一德的学术和创新共同体,建设一流学科必须创建追求卓越的创新环境,依靠院系和师生共建共享,以创新的思维推动创新的实践。要改进学科建设评价,激发二级单位活力,发挥“三线联动”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
打造学科发展新格局
金力在“第一个复旦”学科建设报告中首先阐释了学科建设的几个关键概念。金力认为学科在内涵上同时具有科研属性、育人属性、管理属性,具有动态性、时代性、开放性特征。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下,学术共同体是学科落地生根、发展进步的内生动力,具有学术、人才、育人、服务、治理的五维要素。
如何看待“三新一高”格局下,学校学科发展的历史方位?金力指出,建设“第一个复旦”,正处于深刻的历史战略机遇期,以及新型前沿学科领域组织布局机遇期。“十三五”阶段,复旦学科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迈向世界一流前列。近年来,复旦的研究领域正逐步向顶尖高校演变,一流学科竞争力仍有差距,未来五年需要补齐短板、迎头赶上。
“十四五”学科发展有三大元素:目标、路径、任务。更好建设“第一个复旦”,首先要厘清目标、路径、任务三个不同的概念。首先设定总体的阶段性目标,明确“十三五”“十四五”到“2035”,是学校形成世界顶尖大学基本格局、助力三个强国建设的重要阶段,要分阶段、分目标实现各个一流学科的国际、国内双冲顶。发展路径涵盖六个方面:赓续壮大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提升整体发展能级;力促理科基础优势学科,攀升塑造全球学术地位;紧抓新工科建设契机,营造工科发展新生态;瞄准国家战略和民生需求,打造医学学科尖峰;深化学科融合创新,前瞻性布局交叉学科建设新方向。同时,学校计划通过良好的支撑体系、“培优行动”等路径支撑,从各个学科角度分门类做好任务规划,以更加健全的学科评价体系、更加科学的管理机制,支持一流学科朝国际国内“双冲顶”的目标前进。校院两级需肩负学科建设的共同责任。
“第一个复旦”学科建设,要实现厚积薄发的阶段性跃升。回顾中国大学治理模式的演变,是从对西方大学制度的借鉴到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演变。总结国际经验,应明确我校现阶段“创新驱动”的发展特征,通过分析学科发展从分裂到融合的演替更新趋势、观测世界范围内学科研究体量占比演变。作为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一是基于现有基础与积累优势,作延伸式发展;二是对标未来,补齐缺环,定位关键人才团队,作跨越式发展。学校各学科应从这两种动力机制出发,思考未来的发展道路。
“第一个复旦”学科建设,要找准学科冲顶的结构性力量。学科冲顶的首要力量是一流学科,一流学科不等于一级学科,在具体建设中要将主干学科和支撑学科建设的二级单位都组织进来,形成学术共同体。总体而言,结构性力量来源于前瞻性的学科布局、国际国内双冲顶的发展目标以及以学术共同体为核心的治理体制创新。“抢”占机遇,要注重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打造新工科先锋部队实力,对接国家战略科技性力量是重要的结构性力量。融合创新作为结构性增量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大学融合创新的核心是融合,是不同学科的人的融合,形成合力,共同的目的是实现一流水平的育人、作出一流水平的学术贡献、奉献人类文明进步。同时要拓宽思路,打造融合创新大平台。
许征在主持时表示,“十三五”期间,学校学科建设成果斐然,文社理医见强,新工科崛起,构筑起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格局。为响应建设“第一个复旦”研讨开幕论坛号召、为“十四五”开好局,提升学校学科发展能级,全校召开规划与“双一流”学科建设大会,旨在通过开放、广泛的研讨,让学校的学科建设步伐迈得更稳、走得更快、行得更远。
研讨会上,七个院系有关负责人分别介绍学科建设经验与未来规划。(详见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