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复旦哲学的人才培养尽心尽力 95岁胡景锺教授再次捐献积蓄

作者:摄影: 视频: 来源:教育发展基金会、哲学学院发布时间:2021-12-20

95岁的哲学系老系主任胡景锺教授在他离开人世前一个月仍心系学子、牵挂学院,将20万元积蓄再次捐赠给哲学学院“桂海奖学金”,这是他继2015年第一次捐赠20万元设奖后的再次捐助。师者大爱,永远值得后人敬仰与怀念。

投身革命

胡景锺早年生活在广东,还去过香港。抗战时期经常颠沛流离。在患难之中,他考取了上海的沪江大学。

在沪江大学,胡景锺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阅读了不少进步书籍,参加了地下党,是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干部。

那时,上海还是国民党的统治区,地下党的活动经常面临危险。有一次,胡景锺拿着一本《新民主主义论》和一位同学会面活动,不巧被国民党的军队围起来了,国民党兵不断地聚拢起来,危急万分。幸好那位同学是上海本地人,他带着胡景锺找到一条小弄堂,三转两拐地绕了出去。作为中共党员,胡景锺在解放前常常面临这样的危险,但他为了追求真理,为了解放事业,毅然决然地踏上了革命的道路。

创设学科

复旦大学是新中国最早开设宗教学类课程的高校之一,胡景锺是哲学系建系第一批教师,从事宗教哲学、基督教思想史研究,并长期担任系里的行政领导工作。他有力地推动了复旦哲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是复旦哲学学科的奠基者之一。他也帮助筹建了复旦大学社会学系。

上世纪60年代,毛泽东主席从杭州回北京途经上海,在锦江小礼堂会见复旦周谷城、刘大杰教授,指示复旦要开设世界宗教课程。时任副系主任胡景锺为落实这一指示,于1964年邀请严北溟教授讲授“佛教哲学史”。从1978年起,胡景锺在国内率先开设了“基督教思想史”课程,和严北溟先生的“佛教哲学史”一道,成为了1977年大学恢复招生之后,最先恢复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宗教学类课程,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宗教学研究和教学的恢复与发展。  

上世纪80年代,胡景锺积极使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研究分析宗教问题,先后发表了《浅论社会主义时期宗教的存在》《论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教会大学》《试论“人”在哲学地位中的演变——从批判神学的历史谈起》等论文,并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论文奖。1984年底,在他的积极筹备下,哲学系牵头成立了跨系的宗教学研究室,这是国内大学中较早成立的专门性的宗教学研究机构,他兼任室主任。当时,胡景锺刚从校长办公室主任调任哲学系系主任,工作繁忙,但他身体力行担纲教学和科研工作,执教宗教学概论的课程。宗教研究室成立伊始,即接受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和上海宗教事务局委托,在复旦设立宗教干部专修科,为全国的宗教、民族和统战部门培训干部。他主编的《西方宗教哲学文选》,以宗教哲学经典主题为对象,涵盖了从古希腊到现代的西方宗教学者的作品,是学生理解宗教哲学的重要读本。到1986年,宗教学原理成为哲学系本科生的必修课,并推向全校,成为文理公共选修课。当时,严北溟教授、尹大贻教授接连开出几门宗教学课程,具备申报宗教学硕士点的实力基础,但胡景锺还是把申报机会让给了其他学科点。直到1998年,宗教学才正式建立硕士点,2000年建立博士点。

目前,哲学学院宗教学系已经建成了完备的从本科到博士后的人才培养体系,总体实力雄厚。在2019年的QS学科排名中,复旦大学宗教学学科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33位。

哲学学院王雷泉教授回忆说:“今天复旦建设成从本科到博士后完备的宗教学人才培养体系,是与胡老师的努力分不开的。2018年7月24日,我与现任宗教学系主任李天纲教授一起去拜访胡老师,宗教学科三任负责人欢聚一堂。回顾这几十年的艰辛历程,感慨万千。好在胡老师开辟的学科道路,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后继者。”

拳拳育人

胡景锺担任哲学系系主任期间,承担起了承前启后的重任。当时哲学系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不仅恢复了建系初期的各门课程,还开设了许多新课,并推动高质量教材的编撰和重要科研成果的发表,促进学科建设迈上了新台阶。他强调学术是立系根本,也是教师立身之本,要求在系科建设中把学术原则贯彻到各个方面。他所确立的尊重学术的原则一直伴随着哲学系的发展。他珍惜人才关爱人才,在他的倡导下,哲学系前辈对青年人才的擢拔和奖掖蔚然成风。他慧眼识才,留下了俞吾金、吴晓明、张汝伦、孙承叔、王雷泉等一批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青年学者。他积极支持年轻教师出国深造,同时又努力把他们引进回国。在他的领导下,哲学系有效地充实了教学科研力量,为今天哲学学院的学科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胡景锺从长期的工作中得出结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根本。他说,哲人云:“大写的人”应当是“脊梁是笔直的,人格是闪亮的”。有此品格的毕业生,才能成为国家栋梁、社会中坚。否则只能是职业能人,会赚钱的工具而已。因此,要摒弃那种几乎是只见“才”不见“人”的培养措施。

离休之后,胡景锺依然笔耕不辍,发表了《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观》《要认真对待宗教——纪念复旦大学开设宗教课50周年》《试析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如何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试析“生命教育”的缺失》等忆旧、回眸、思索、探讨类的杂文20余篇,自编了《三叶集》。字里行间,蕴含着他对国家、对民族、对教育事业的拳拳之心。

设奖学金

胡景锺始终牵挂哲学学院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为复旦哲学的人才培养尽心尽力,思索终生。

2015年底,他拿出积蓄,向哲学学院捐赠20万元,为慕父母之孝以父母名字中“桂、海”二字冠名设立“桂海奖助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在校生、补助生活特别困难的在校生。至2020年,该奖学金已全部发放完毕。2021年9月,始终牵挂复旦哲学发展的胡景锺再次表达了捐赠心愿。2021年10月26日,胡景锺在医院病床上签署捐赠协议,再次拿出20万元积蓄捐赠给“桂海奖学金”。他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一片香飘的桂海,融入了对父母、对哲院、对复旦的爱,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截至目前,先后有33位本科生和研究生获得了“桂海优秀学生奖学金”“桂海励志奖学金”“桂海优秀学生单项奖学金”。这33位获得者,有些当面聆听过胡景锺的谆谆教诲,有些与他素未谋面,有些已经成为哲学教师,有些尚在继续求学。当他们听闻胡老仙逝的消息后,无不动容感佩。


师德长传  学子追忆

朱明远

哲学学院外国哲学专业2020级博士生在读、2015级硕士生,2018年度桂海奖学金获得者

我有幸与胡老师有过交流,胡老师的耳提面命,犹在耳畔。胡老师教导我们说要热爱党、热爱祖国。他谈起自己的入党经历时,神采熠熠,完全不像一个年逾九十的老人,对党的信仰以及对祖国的热爱是胡老师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

邹小舟

比利时根特大学博士在读,哲学学院中国哲学专业2016级硕士生,2018年度桂海奖学金获得者

2018年秋天的一个下午,我同老师们一道拜望了胡老师。他特地拿出一篇新近写好的文章同我们分享,言谈间所流露出的喜悦与恳切,实在比我们年轻人更显朝气勃勃。晚些时分,胡老师与师母竟将我们送至小区门口,方才依依作别。那日回校后,有一种情绪久久不能散去,所谓春风,大抵如此。

关山彤

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2019级博士在读、2016级硕士生,2020年度桂海奖学金获得者

哲学系60周年系庆时,我作为研一新生聆听了胡老师的讲话。胡老师以“追求真理”寄语哲学系,希望哲学系学生要有正确的方向和崇高的愿望,不能流俗。在求学和生活的道路上,人最难的是要面对选择,人生实际上正是由一个个不同的选择构成的,做人如此,做学问也是如此。选择学习哲学,就如同选择了“一片树林中人迹更少的那一条路”,如果不以真理为追求目标,很难做到坚持以平常心去面对各式各样的困难和诱惑。我想,胡老师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哲学学院的学生应当在这条路上矢志不渝地跟随他。

复旦-8_pdf.pdf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