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治学之路漫漫,热爱可抵岁月;科研之路崎岖,坚守可攻险阻。立足复旦的土地,仰望百年的星空,一群群优秀的复旦人,在人生行囊中装满收获与成长。
校刊本期报道的这一群优秀复旦本科生,矢志科研,追寻热爱;修身强学,弘毅致远;在攀登之路上,探索着未来的无限可能……
本报还将继续聚焦更多优秀的复旦学子,让所有同学感受榜样力量,一同进步成长。
物理学系 喻知博
守望这片星空 揭秘它的故事
如果说从事天文科研就像驾驶一艘船在无边大海上航行,那么在天文协会的经历便是喻知博踏上这艘船的最初理由。
在天文协会,喻知博第一次见到如此深邃而璀璨的星空,浩渺星辰之下似乎世间的一切烦心事都那么微不足道。更打动他的,是身边同学眼中与自己一样闪烁着的光。在大二上学期,他便加入了Cosimo Bambi教授的课题组,专注于X射线天文学的研究。大三下学期,喻知博独立立项“?政”计划,并申请到了加州理工学院本科生暑期科研奖学金(SURF)。暑期科研结束后,他线上参加多个会议,包括增强型X射线时变与偏振项目(eXTP)研讨会、“慧眼”卫星成果交流会,并在第九届“微类星体”(Microquasar)会议(意大利卡利亚里)上海报展示科研成果。同时,他加入了Antonino Marciano教授的课题组开展对宇宙射线广延大气射簇的模拟。
丰富而又曲折的科研经历不仅使喻知博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更让他对天文学有了全面而系统的认识。
每当在星夜仰起头来,喻知博知道自己正在破解星空的一点点神秘;那些看得见抑或看不见的星光,正娓娓诉说着宇宙长河中的一段段故事。他愿意继续在这片星空下守望,揭示星空背后的故事。
数学科学学院 周瑞松
去掌握世界的原理与奥秘
小时候,周瑞松被凡尔纳所描述的那个人定胜天的世界所震撼,那是一个科学技术具有绝对的颠覆性力量,能用技术掌控一切的世界。于是他立下了梦想:去探索未知的迷雾,去掌握世界的原理与奥秘。在这种想法下,他对数学与物理方面的书籍尤为感兴趣,他认为两个方向能最直接的揭示世界的本质。
刚进复旦时的周瑞松,对一切都充满着好奇与向往。入学后,通过学习楼红卫教授的数学分析课程,他很快从一个更高的视角来看待分析学的问题。在大一下时,他通过考试选拔加入了首届数学英才实验班,得到更快进度与更深层次的学习机会。在2020年11月,他参加了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赛区赛及第十二届上海市大学生数学竞赛(高教社杯),获得上海赛区第一名。次年5月,他参加了第十二届大学生数学竞赛决赛,并获低年级组一等奖。同月,他参加2021年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代数、数论与组合方向考试,获得优胜奖。
伴随着大学里点点滴滴的梦想,他希望不断进步,不断成长,不断超越自我,成为名副其实的新时代优秀大学生。
中国语言文学系包笑婷
坚守热爱的语言学研究
“君子不器”是包笑婷的座右铭。在她的理解中,“不器”是对一个人修养的要求,也是对其担当的期待。
高中时,在“汉语文化专题”选修课上,包笑婷对语言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第一年,她修读、旁听了“语言学纲要”“现代汉语”等语言学专业课程,如愿以理科生身份进入汉语言专业。在揭开语言神秘面纱的过程中。她对“硬核”课程情有独钟:“像计算语言学、生成语言学,虽然听课的时候可能一头雾水,但经过反复揣摩最终理解时会特别有收获。”
她认为,学习的视野一定要开阔,一个学科的知识有时可以解决另一学科的问题,因此修读了多个院系的课程。参加了多项学术项目、学术训练营,在“望道”项目中,结合统计计算方法与历史文化视角,共同解释汉语现象;法沪文献整理项目则加深了她对普通语言学的理解。
包笑婷连续三年总绩点位于年级第一,已经获得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直博资格,继续坚持她所热爱的语言学研究。
大气与海洋科学系 傅正航
期待用兴趣与热情造福人类
早在十年前,他就日复一日地记录天气数据。出于对天气现象的浓厚兴趣,他选择了大气科学专业。“理想必须热爱”,这是傅正航高考前立下的座右铭。
大二起,傅正航如愿进入大气科学专业学习。有着浓厚兴趣的“Buff”加成,他修读的所有大气类专业课均拿到了满绩。
今年11月,他的第一个科研项目结项。在郑州“7.20”暴雨中,傅正航创作或指导创作防灾减灾、科学科普内容近万字,全网累积阅读量达6800万。“2015年起,我就开始科普创作,在加入‘中国气象爱好者’团队后,我掌握了整套的科普创作方法论,并且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气象科普和气象科研一样重要,作为准气象学者,不仅要把论文写在期刊上,还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傅正航说。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胸怀大气,方能远航。他希望用兴趣与热情,造福更多的人。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周恩宇
每一次结束都是为了下一个开始
周恩宇早早树立了成为一个科研人的志向。
2021年5月,周恩宇参加了戴尔科技公司主办的“AI For Good 寻找创新之星行动——AI/ADAS智能小车频道”智能小车竞赛,她所在的队伍最终进入了全国六强。这是她大学生活的一个转折点。2021年暑期,她留校继续完善曾在比赛中使用的自动驾驶算法,与同学开发出了融合图像检测、语义分割、图像分类等多种计算机视觉方面解决方案的智能小车自动驾驶模型,最终带着“智能小车推动人工智能教学发展”这个项目获得了中美创客大赛(上海赛区)优秀奖。
每一次结束都是为了下一个开始。“没有能力使用智能小车进行教学科研的学校该怎么办?”赛后,周恩宇开始思考这一问题,她申请加入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自动驾驶虚拟仿真教学实验项目建设”,负责算法设计。
科研的过程是孤独的,积极的反馈是最好的补充热爱的方式。在项目中进行探索,极大地提升了她的学术能力和实践能力。现在回想起来,她依然感激那个报名参加智能小车比赛的自己。
化学系 高天翊
竭尽所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今年7月在郑州举行,高天翊和另外两位同学代表复旦大学参赛,从全国43所高校的129名选手中脱颖而出。
功在平时,厚积薄发。大二上学期,他申请了美国加州大学的交流项目。因为疫情,交流时间推迟至大三下学期,实地交流也变成了线上进行。时差导致他的课程都被安排在半夜,但学校的课程也不能落下。这样,他的时间变得非常紧张,经常凌晨五点起床,上完网课,来不及补觉就接着上学校的课程。这样的交流一直持续到了五月,在时间利用和学习效率方面他竭尽所能,最终,大三学年绩点全系排名第四、综评排名第二。
每一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坚忍的时光。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