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学者畅谈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体会

作者: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1-12-20

为深入学习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复旦文科科研处策划和组织了“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家谈”活动,这也是复旦哲学社会科学界研究阐释伟大建党精神的专题活动之一。本期校报刊登高国希、孟建、贺东航三位学者的学习体会。


让马克思主义说汉语

高国希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让马克思主义说汉语,展示了百年来马克思主义在现代、在中国的强大生命力。

在觉醒的建党年代里,随着陈独秀、李大钊、陈望道等中国最早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努力,原来在欧洲游荡的“共产主义幽灵”,来到了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强的古老中华大地,让马克思主义开始讲汉语,为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中国化开启了筚路蓝缕的征程。从此,真理的味道,信仰之源,开启了中华大地的星火燎原。百年来,在坚定的科学信仰中,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境中发展壮大,法宝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艰辛探索,勇于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作为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的、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是“心有所信,方能行远”的伟业。我国正在全面深化改革,发挥国家制度的治理效能,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当代中国的发展方式,国家的建设方式,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可循,需要我们用自己的话语、自己的学派、自己的风格来表达,需要走出自己的探索,对时代的世情、国情、民情有着充分的把握。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互相激荡,谋划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如何在一个复杂、多元、深刻变化的社会背景下推进社会主义事业,没有现成的理论拿来为我所用,我们走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有其自身的原创价值,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借鉴,因而具有了世界历史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说,“马克思主义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高地”。党在一百年来的发展历程表明,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在中国化中落地生根、在本土化中深入人心。《决议》精辟地概括道:“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只要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赓续传统,守正创新,就一定能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角度审视新闻传播学科

孟建  新闻学院教授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发出动员令、吹响集结号,为凝聚党心民心、开启新时代新征程,注入了活力与动力。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奋进前行的智慧与力量,牢记“国之大者”,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当下,媒介化社会的进程正以迅不可挡之势飞速发展,它使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这既是一场生产力的伟大变革,也是一场人类精神交往的伟大革命。人类向数字化时代、网络化时代的全面迁徙,是一个时代性的人类重大研究命题。身处这场巨大变革中的新闻传播学科,如何回应时代的呼唤,如何承担时代的重任,是我们每位新闻传播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议》中专门提到 “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的重大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2021年5月31日下午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主席发表了重要讲话。这一讲话,明确了我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为做好新时代国际传播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依据。我们深知,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之难,是因为国际传播要在跨国界、跨政体、跨文化、跨语言的“四跨”复杂国际环境中予以实现。为了彻底改变“西强我弱”的国际传播格局,按照党中央的重大部署,我国正在全面加快国际传播体系建设。这既是新闻传播学科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新闻传播学科难得的历史机遇。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我国的国际传播取得了许多成绩,但是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要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这就需要我们的国际传播为我国的新一轮改革开放创造更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我们今天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角度来审视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其特殊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我们面对中央对国际传播建设的新要求,要努力重构国际传播格局、重整国际传播流程、重塑国际传播业务。我们完全有理由深信,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国,必将向世界展示出“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四力俱佳的崭新国际舆论环境。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

贺东航 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听后特别有体会。

纵观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的百年发展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可以归为一个核心能动者(中国共产党)、交织了三重逻辑(革命逻辑、现代化逻辑、民族复兴逻辑),形塑了三个发展阶段(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重逻辑交织在一起,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发展在空间上表现为时态分殊,在时间上表现为时态叠加,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一个逻辑在主导,形塑国家发展的主要性质。

不同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着不同的历史使命。毛泽东时代的历史使命,是结束近代中国任列强欺凌的屈辱历史,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在这一过程中,革命的逻辑起到了主导作用。经过斗争, 失败, 再斗争, 再失败, 长时期坚持不懈的斗争,经验丰富起来了。特别是毛泽东思想的出现,将马克思主义应用于指导中国革命实践。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秉持对现代化追求的理想,积极进行全面规划。党在八大指出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成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之间的矛盾”。纵观这段历史,中国共产党迅速成长为一个有能力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革命政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一个新时期,其历史使命就是谋求民富裕。 1978 年 12 月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认为,全党工作重点应该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通过这次会议,中国共产党确立相当一段时期的现代化目标,为中国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未来,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被认为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伟大转变”就是旨在使中国由贫而富。在现代化逻辑的主导下,中国在经济发展上逐步进入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 到1997 年,中国经济发展速率以两位数增长,经济实力大为增强,2000 年中国已是世界第七大经济体,2007 跃升世界第三,2010 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都取得了巨大的增长,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人民生活水平等诸多方面取得惊人的成果。经过这一时期的发展,中国人民总体上“富起来”了。

2012年后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开始提出强起来的发展目标,其背后起主导作用的是民族复兴逻辑。站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上,中国共产党在2017年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将核心目标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上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国家历史使命的第三阶段图景中,将领导中国“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站在“强起来”的时代节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必然选择。党将人民视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力量源泉,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参与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在这一阶段,新一届党中央保持着革命的底色。党通过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深化党的自我革命机制。

中国共产党作为核心能动者,始终是百年历史三阶段的引领者。党的能动者作用体现在其强大的自我调适能力,在国家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环境挑战的能力, 可以应对不同的历史环境并不断做出调整,但党始终做到革命初心如磐,现代化指向明确,民族复兴使命在肩,三重逻辑交织在一起,终于开创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新纪元。

复旦-4_输出PDF选项模板2.pdf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