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4年,40多名复旦专家学者领衔,近200人研究团队投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工程”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工程”(下文简称“两大工程”)研究,集众智、合众力,推出20本熠熠生辉的扛鼎之作!
著作的背后,是复旦人文社科中坚力量的一个又一个闪亮的名字:朱立元、吴晓明、张维为、陈学明、姜义华、彭希哲……“两大工程”让他们齐聚一堂,四年来,他们以心血为笔墨,书写了复旦大学“两大工程”背后的动人篇章。
12月19日下午,“两大工程”一期成果20本著作在复旦大学“两大工程”成果发布仪式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理论研讨会上正式揭幕。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慧琳,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强在“两大工程”成果发布会上致辞。复旦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裘新主持。
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不久,在上海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复旦大学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了“两大工程”,整合全校马克思主义学术资源和人才资源,开展滚动式研究,产出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设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等6个系列、35个项目,出版20本专著,对新思想开展基础性研究、战略性研究、全局性研究、系统性研究,力图讲清讲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学理哲理。
截止目前,20本专著销量已近9万册,先后获第34届华东地区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图书一等奖、上海书展“媒体眼中的20种好书”等,得到学界业界的高度评价。同时积极推动“两大工程”向“育人工程”转化,推进理论研究成果进教材、进专业、进课堂,推进新思想入脑入心。
“两大工程”是复旦大学研究阐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推动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工程,复旦文科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龙头工程。在一期已出版学术著作20本基础上,“两大工程”二期建设已规划研究课题18个,课程建设9门,教材建设14本。二期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产出更多具有深刻洞见、独特创见、战略远见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为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为上海哲学社会科学、更好服务国家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周慧琳:“两大工程”展现了复旦大学在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上的鲜明特色和学术影响
周慧琳表示,党的十九大以来,复旦大学率先启动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工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工程”两大工程,谋划长远、部署周密、推进有力,展现了复旦大学在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上的鲜明特色和学术影响。
周慧琳针对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研究好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五点意见:
一是在时代律动中奏响理论强音。及时聚焦新的重大结论、重大论断、重大观点,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推动总书记思想入脑入心、落地生根。二是在重大命题中探究理论真谛。围绕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时代课题、重大命题,探究科学理论的真谛真义,不断提升学理化研究水平,让广大干部群众对总书记思想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三是在把握全局中阐释理论体系。要在研究阐释中把整体性放在突出位置,强化整体思维、掌握系统方法、提升融通能力,为淬炼锻造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块“整钢”贡献智慧和力量。四是在伟大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要始终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服务国家战略全局、上海改革发展大局中把理论创新不断推向深入。五是在服务人民中强化理论引领。要做好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这篇文章,让广大干部群众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自觉团结在总书记思想的旗帜下向前奋进。
周慧琳强调,复旦大学“两大工程”建设已经作出了重要探索,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成效。接下来,要进一步强化协同参与、形成工作合力。市委宣传部将在政策规划、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经费保障等方面做好配套扶持,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打造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宣传高地,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焦扬:“两大工程”打造成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工程、集成工程、示范工程
焦扬表示,“两大工程”阶段性学术成果是复旦理论工作者向党的百年华诞送上的献礼。四年来,始终聚焦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始终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助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始终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新思想铸魂育人。
焦扬指出,在“两大工程”实践中,我们不断深化做好党的创新理论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思考、积极探索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之路。一是坚持整体化研究,摒弃“碎片化”研究倾向,强调与时俱进、对标对齐,体现研究高度、理论深度、历史厚度、国际宽度。二是坚持系统化布局,坚持队伍、科研、课程、教材四位一体的整体建设,打造马克思主义学术共同体,形成马克思主义学科群发展的“雁阵效应”。三是坚持工程化开展,以重大需求为导向、以竞争机制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标,有计划地组织重大研究项目,建设跨学科协同创新的实体研究机构。四是坚持国际化传播,用中国话语阐释中国理论,用中国理论讲好中国故事。五是坚持进阶化推进,对内做强“三集三提”机制,对外扩大社会协同效应。
焦扬强调,“两大工程”二期建设要聚焦系统性研究再深化,聚焦成果转化再拓展,聚焦学科融合再攻坚,聚焦体制机制再创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学习宣传和润心铸魂、培育新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裘新主持发布仪式
黄强:扎实推进“两大工程”后续成果出版,与复旦展开全面战略合作
黄强代表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向为丛书的编撰出版给予大力支持、付出大量心血的各位领导、专家致谢。
他指出,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和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始终是党领导下出版工作的首要任务。“两大工程”丛书的出版恰逢其时,有效地增强了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深度、实践力度、情感温度,提升了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在全国范围的影响力。
黄强表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将继续集中优势力量,扎实推进“两大工程”后续成果的出版,同时与复旦大学展开更加全面和密切的战略合作,推出更多优秀的学术出版成果,也期待与广大专家学者一道,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积极反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结晶,推出高质量的学习读本、理论专著、通俗读物等多层次作品。
“两大工程”成果揭幕,20本著作亮相
周慧琳、焦扬共同为“两大工程”著作揭幕。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阚宁辉,复旦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志敏共同向上海图书馆、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复旦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望道研究院、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等单位赠书。
“两大工程”丛书作者代表,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朱立元、吴晓明,哲学学院教授陈学明,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先后发言。
原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湖北省委原常委、宣传部部长尹汉宁在线出席下半场研讨会并做主旨报告。上海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李琪,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上海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建刚,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严爱云,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刘靖北,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潘伟杰依次在研讨会上发言。陈志敏主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理论研讨会。
复旦学者心血为笔墨,书写“两大工程”动人篇章
他们,有的是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有的是院系特聘教授。
他们,在马克思主义法学、美学/文论、哲学、政党学、政治经济学、民族/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领域深耕多年,研究成果丰硕,著作等身。
他们,坚持立德树人初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躬身教坛,诠释时代“大先生”。
举复旦全校之力的“两大工程”,让他们齐聚一堂,20本专著作者云集各学科领域优秀专家。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四年来,他们在两点一线的学术科研、教书育人生活中,为著书立说含辛茹苦,书写复旦大学“两大工程”背后的动人故事。
专家学者领衔,团队通力合作
一次学术会议上,教授朱立元与学界同仁围绕文艺学相关论题发表真知灼见,碰撞思想火花。会议结束后,朱立元来不及休息,又与几位青年学者开起了“小会”。他们讨论的是“两大工程”著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写作思路与框架。
2017年,在接到“两大工程”著书邀约后,朱立元统筹协调,与几位理论水平较高、研究成果突出的学生一辈青年学者组成创作团队,思考内容框架,列出写作提纲。有些团队成员不在上海,朱立元便趁着他们来开会、访学的间隙,当面讨论著书相关问题,尤其在写作出版的重要环节,力求分工协作、思路明确、沟通协调。
一通通电话,一封封邮件,一次次的线上线下交流讨论,见证了朱立元与团队为“两大工程”丛书的辛苦付出。历时两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于2019年10月面世,朱立元对团队合作颇感欣慰,“他们这批青年起到了很关键的重大作用”。
教授彭希哲与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范丽珠等多位学者共同编写“两大工程”著作《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的新展望》,他们长期从事社会学研究,而社会治理与社会民生诸多领域息息相关,十多位老师在合作中充分发挥了在各自领域的研究专长。
时代发展日新月异,理论成果不断更新,团队学者始终紧跟各自领域最新的发展态势前行,多次更新补充相关内容。而原有的章节逻辑可能在修改过程被打乱,他们积极反馈意见建议,微信群里总是消息不停。出版方也精益求精,认真细致地多次审阅书稿,多方协作近三年,《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的新展望》于今年4月出版问世。
再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书由院长张维为领衔,中国研究院的六位学者历经近两年时间,从2017年夏天开始到2019年夏天完稿,分别从历史比较、国际比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政治经济学等视角出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话语体系进行了探讨和阐释。
“两大工程”丛书作者通过“集团军”作战方式,凝聚智慧、形成合力,从不同的学科研究领域,将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推向新的境界。通过龙头引领、兼容并包,打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学术共同体”,实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共融共生,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学科群发展的“雁阵效应”。
创新理论研究,融合多元成果
“参与‘两大工程’,我们义不容辞,也有一定的挑战,但我们相信一定能做好。”彭希哲说。
社会治理的对象是人,彭希哲团队编书过程中先把“人的问题讲清楚”,涉及到与人有关的各种相关管理的一些具体政策,在此基础上理清社会发展的整体脉络。在此期间,广泛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指示精神,将社会学专业知识纳入思想体系与话语体系当中加以阐述。
《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的新展望》编写时,我国处于“脱贫攻坚”阶段,而即将出版时,已转入“乡村振兴”阶段。彭希哲团队把握时代脉搏,第一时间更新最新理论实践内容,从而在书中展现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带领中国人民所取得的卓越成绩,也结合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探讨我国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的未来愿景和深化改革的方向。
朱立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一书则从广义上涵盖文艺学,从美学高度梳理概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成就和经验,并从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三个角度对当代(主要是新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新发展、新成就、新经验作了较全面、深刻的学理化阐述,也实事求是地分析思考存在的问题,对今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有价值的思考。
“最初接手‘两大工程’,我们觉得意义很大,但是实际操作的时候,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吴晓明说。
吴晓明团队成员此前编写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方面的教材,也上过这方面的课程,但“两大工程”著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需要使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当代中国的思想理论建设有深度的结合,要有在学术上,学理上,专业上的深化。
陈学明在长期理论成果积累的基础上,独立完成了“两大工程”著作《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与撰写了《新时代的历史大视野》,坚持用彻底的理论说服人,说服自己,享受到了理论研究的快乐,也增强了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可度。
紧贴中国现实,放眼全球视角
走访100多个国家
“我们中国研究院从成立伊始就提出聚焦原创性研究,解构西方话语,建构中国话语。这种精神也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我们在书中提出了不少原创性的观点。”张维为说。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在研究和传播中,坚持“国际眼光、原创研究、一流产品”,注重基础理论研究的突破,十分重视实地调研和国际交流。张维为实地走访过100多个国家,包括所有西方国家和70多个发展中国家,他乐于在国际对话中检验研究成果,同时也推动中国话语走向世界。
例如,张维为和团队在第一时间提出:新冠疫情将改变人类历史进程,世界将以更快的速度向东方倾斜、向中国倾斜、向社会主义倾斜。“这背后都是我们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话语的扎扎实实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这种研究的成果之一。”
书中的不少章节曾先后发表在《求是》《人民日报》《北京日报》《观察者网》等报刊和网站上,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例如张维为所写“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的制度原因”发表于《求是》杂志。书中关于通过国际比较讲好中国故事的内容,后来成为《这就是中国》电视节目一期的主题:如何讲好中国政治故事,播出后产生广泛影响。
通过“大学者写小书、大道理通俗化”,“两大工程”致力于让世界看到“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
近日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创新和飞跃,而吴晓明此前已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中国式表达”,例如“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小康社会”等,这些中国式的表达和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可以紧密结合起来加以阐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不断体现出历史发展的时代内涵与精神特质。
“马克思中国化的成果能够积极地在我们的实践当中起作用,因此,我们也有责任使一些成果在学术、理论和专业方面得到充分的反映。”吴晓明团队在编书时进行有益尝试,开阔思路视野,也将在理论上进一步探讨,进一步深化,进一步发挥,开拓更大的空间。
一期意义重大,二期接续奋进
日前,教授吴晓明获得“杰出教学奖”,他的课堂令莘莘学子受益无穷,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一书在育人方面也具有积极意义。无论研究中国哲学、西方哲学,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抑或其他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都可以从本书阐释的唯物史观获得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自2017年“两大工程”启动以来,吴晓明便牵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工程”中的“创新理论研究”,他对复旦大学党委、各部门全力支持“两大工程”推出一期成果颇为认可,同时对二期工程的开展充满期待。
“‘两大工程’是一个非常具有积极意义的开端,后续还需要继续跟进与探索。”吴晓明一直坚持在时代中领悟哲学真谛,而实践方面的成果正在眼前大量的出现,他希望对中国问题、中国经验和中国道路作出更多理论上的阐述,更多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加以阐述,做到学术上、学理上、专业上的深入阐述,任重而道远。
“参与两大工程,激发了我作为复旦大学一员的存在感、责任感和自豪感。”陈学明说出肺腑之言。
复旦大学“两大工程”建设让陈学明与各年龄段学者相聚讨论研究马克思主义,而他此前多次提出的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的梦想也终于实现。未来,陈学明希望坚持在学理上探讨主流意识形态的研究方向,继续对重大问题攻关式的研究方式,让“两大工程”聚合起来的研究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这些书积聚了我们的心血,其中不乏创见,希望把‘两大工程’成果理论创新发扬光大!”
教授彭希哲及团队也将积极参与“二期工程”,将《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的新展望》编成教材。彭希哲认为读者和学生在阅读这本书时会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大致情况、社会领域的发展状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加深对中国社会模式的理解。而作为教材,不再是一本纯粹理论书籍,而更多的是“一个实践的,社会领域发展类的综述书”。目前打算增补民族宗教、数字政策相关内容,一方面作为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的学生专业课教材,另外,也作为通识教材让学生们了解中国社会。
回望百年前,老校长陈望道于昏黄灯光下翻译《共产党宣言》,为中华民族精神觉醒带来一道曙光。而今,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之际,复旦大学以40多名专家学者领衔,近200人研究团队,历时4年合力推出的20本“两大工程”一期成果丛书,赓续传承红色基因,创新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路漫漫,上下而求索。在“两大工程”二期建设中,复旦人还将聚焦系统性研究再深化,进一步从学理上回答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聚焦成果转化再拓展,聚焦学科融合再攻坚,聚焦体制机制再创新。为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力量,进一步在新时代彰显复旦学者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