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部校共建,开创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新模式新路径

作者:吕京笏、李斯嘉摄影:成钊 视频: 来源:新闻学院、融媒体中心发布时间:2021-12-20

在庆祝建党百年、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热潮中,1218日,“学思践悟 携手未来——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复旦大学部校共建新闻学院二十周年暨第二届全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论坛”在复旦大学举行。会议总结交流部校共建的经验和做法,研究共建工作面临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部署部校共建工作向纵深推进,助力党的新闻事业人才培养,推动党的新闻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上海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胡劲军、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米博华、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党组成员兼书记处书记吴兢、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王润泽等出席开幕式。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主持开幕式。

焦扬: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信”,就是培养更多为党和人民鼓与呼、全面发展的新闻人才

焦扬指出,20年前,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复旦大学开国内风气之先,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开创了我国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路径,成为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20年的合作共建之路取得丰硕成果,在引航定向、开门办学的共建机制,回应时代、与时俱进的课程建设,德才兼备、教研相长的队伍建设,学以致用、以行促知的实践育人,立足前沿、咨政服务的科研创新,融合创新、研用一体的院媒合作等方面进行了可贵探索,发挥了重要示范引领作用,取得了一批创新型学术成果和人才培养成果,得到了中央领导部门充分肯定和学界业界广泛好评。

焦扬强调,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信”,就是培养更多为党和人民鼓与呼、全面发展的新闻人才。未来,要扩大部市共建成果、深化拓展共建内涵,坚持守正创新品格、好学力行传统,走出自己的一流新闻传播学发展之路、一流新闻学院建设之路。建设中国特色一流学科体系,为党的创新理论和新闻事业发展不断作出重要理论贡献,真正构建起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培养德才兼备一流创新人才,围绕新时代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加快构建完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转型发展。打造交叉融合一流创新平台,全力建设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新媒体实验平台,力争在智能传播与大数据舆情等关键领域成为领跑者,探索中国未来媒体“梦工厂”。

胡劲军:进一步贯彻落实部校共建机制,全面深化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加速提升新时代新闻传播教育质量

胡劲军指出,复旦大学与上海市委宣传部首开部校共建先河。20年来,依托部校共建机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与研究、课程思政、学科发展、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媒体平台、国家级教材研究基地、师资队伍、智库研究等方面作了诸多卓有成效的探索,收获了一批可推广的经验,在全国发挥重要示范作用,得到中央领导充分肯定,以及学界与业界的广泛好评。

胡劲军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更进一步探索创新,作出无愧于新时代的新贡献。在下阶段部校共建工作中,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和总书记的要求,针对新闻宣传工作新形势,迎难而上,力求突破。就深化部校共建工作,他提出四点建议:把握正确的教育方向,抓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科研;深化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培养担当时代大任的传播人才;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培养面向Z”世代的中国故事传播者;深化部校共建机制,推动新闻传播教育高质量发展。胡劲军说,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进一步贯彻落实部校共建机制,全面深化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加速提升新时代新闻传播教育质量,争取以更大的成绩,为新时代中国新闻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

米博华:部校共建机制是推动党的新闻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加速器

米博华从当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排头兵、积极探索专业能力培养新模式、打造“一流”科研成果、推动全媒体平台内涵建设等方面介绍了部校共建的最新成果。米博华表示,回顾过去20年部校共建之路,深刻感受部校共建机制是加强党对新闻教育工作领导的切实举措;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依托党委和政府大大强化了对新闻教育切实有效的支持,增强了高校教育持续发展的后劲;把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的目标落到实处,确保了高校教育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有机统一起来,特别是为党的新闻事业培养和输送了一批政治可靠、业务精湛的人才。

经验表明,部校共建机制是推动党的新闻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加速器,是促进新闻教育事业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新闻教育事业整体转型发展的新引擎。米博华强调,成功实践值得珍惜,经验弥足珍贵,发展任重道远。在校党委领导下,在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新闻学院要继续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改革创新的勇气,走好、走实部校共建之路,为建设一流新闻学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教育事业向更远大的目标迈进而共同努力奋斗。

吴兢:塑造担当历史重任的新闻“后备军”

吴兢代表中国记协向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复旦大学共建新闻学院所取得的成功探索表达了敬意。她表示,20年前,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复旦大学首创了部校共建新闻学院模式,旨在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新闻传播后备人才。如今,这一创新模式已在全国100多家新闻传播院系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她说,塑造担当历史重任的新闻“后备军”,引导广大新闻学子逐步成长为党的政策主张传播者、时代风云记录者、社会进步推动者、公平正义守望者,要做到“5个求”:求正,培养立场坚、站位高的新闻“后备军”;求实,培养明国情、顾大局的新闻“后备军”;求真,培养有责任、有底线的新闻“后备军”;求新,培养全媒型、专家型的新闻“后备军”;求通,培养大格局、大视野的新闻“后备军”。

王润泽: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领下的新闻学研究,向着更深更高的层次发展

王润泽代表中国新闻史学会,向上海市委宣传部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表达了真挚的敬意和衷心的祝贺。她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一直是国内新闻传播学科的翘楚,有厚重的学术积累和很高的学术声望,尤其是在红色新闻事业传承和学科基础创新、国际新闻传播等各个方面,都有引领性的贡献,在部校共建20周年之际,上海市委宣传部和复旦大学联合召开这样的论坛,特别具有示范效果,对推动全国的新闻传播学院和当地的宣传部门进行部校共建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她强调,要将新闻学引导更加深入广阔的学术视野,深入推进新闻传播学建设,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领下的新闻学研究,向着更深更高的层次发展。

陈志敏主持开幕式

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与研究,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成为中国新闻教育的“定盘星”和“压舱石”

本届全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论坛的参会嘉宾有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50余所国内高校的新闻传播学院院长,80余位专家学者、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编辑,以及数十位青年学子,媒体和平台代表。在12个分论坛中,近160位嘉宾围绕部校共建的经验做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学与研究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大家一致认为,进入新时代,复旦大学把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新时代坚持新闻教育正确方向的重要抓手,把培育忠诚于党的新闻事业、有大格局大才情大担当的一流专业人才作为新闻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作为部校共建的重中之重,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闻教育中的统领作用,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成为中国新闻教育的 “定盘星”和“压舱石”。

近年来,新闻学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与研究团队瞄准打造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示范基地、理论研究基地、教育咨询服务基地、部校共建推广应用基地的目标,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品牌建设、影响力建设,先后获评上海市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科研示范团队和为人为师为学先进典型,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等。

据悉,新闻学院去年成功举办全国首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论坛:“心有所信 方能行远——全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论坛”,发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发展报告(2020)》。研究成果获得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首创部校共建模式,建设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的新闻学院

有关资料显示,200112月,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复旦大学开国内风气之先,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开创了我国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路径,成为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部校双方提出共建目标: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建设成为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以数字化新闻教学为手段,培养优秀的党的新闻宣传工作者、新闻教育和研究人才,建设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的新闻学院。

部校共建以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充分利用部校共建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紧紧依托复旦大学的综合性学科优势,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对外交流、硬件升级等方面,锐意进取,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据介绍,新闻学院始终坚持一“马”当先,抓准、抓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与研究,精心打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金课”,回应新时代要求,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深耕实践育人新模式,打造“课程思政”“专业思政”样板,促进学界与业界的深度融合,启动上海部校共建联盟,探索部校共建新路径;适应全球传播、智能传播趋势,建设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打造一流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平台,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的战略构想,培养新一代全媒体新闻专业人才;立足上海,服务国家,全面提升资政服务能力,在舆情调查、传播与国家治理、教材基地建设、城市治理、文化创新、国家形象建设、传媒融合改革等方面不断提升资政立言能力和水平,为国家参与全球治理、重大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运行提供各种咨询服务。

在新技术革命催生媒体深刻变革、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快速发展的20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进入全面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依托这一创新机制,学院顺应媒介融合大势,紧跟时代步伐,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走出了部校共建的一条新路。这一部校共建模式在中宣部、教育部倡导推动下,于全国各省市区宣传部和一百多家新闻传播院系推广,为当代中国高质量新闻人才培养和新闻教育事业创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制图:实习编辑:王风范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