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台:什么是“第一个复旦”?怎样建好“第一个复旦”?复旦大学启动建设“第一个复旦”系列研讨

作者:刘康霞摄影: 视频: 来源:上海电台话匣子2021年12月10日发布时间:2021-12-14

“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复旦大学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去年“七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的回信中,勉励全体复旦师生“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

什么是“第一个复旦”?怎样建好“第一个复旦”?今天,复旦大学启动建设第一个复旦系列研讨。聚焦扎根中国大地、争创世界顶尖,努力奋进建设第一个复旦新征程为主题,围绕中国特色、世界顶尖的建设内涵,进一步凝聚共识、振奋精神,为新征程上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文科资深教授、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校党委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赵东元,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医院院长樊嘉,学生代表、航空航天系博士研究生张立,校友代表、华为信息与通讯技术(ICT)产品与解决方案人力资源总裁王义翔等师生和校友代表作专题发言,结合各自工作实际、从不同视角分享建设第一个复旦的思考体会。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经济学院院长张军说,2005年以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学者在科研上只有一些零星的学术论文发表在国际期刊上。2008年至今,学院在全球招聘了38位博士,到了2010年,学院可以请到世界最优秀的顶尖期刊主编来复旦讲学,到了2018年,可以把本科生直接送到哈佛、普林斯顿这样的大学深造。

张军说,这都是得益于国家的大量投入以及国家的高速发展,给高校带来的发展机遇。经历了跨越式的发展,中国的人文社科应该到了有自主理论创新的阶段。

中科院院士赵东元说,建设“第一个复旦”,要赋予科研人员信心、用心、胆识和闯劲,才能激发创新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要鼓励科研人员做探险家,敢走前人未走的路,开创全新的研究领域。他说,要在复旦营造崇尚科学、传播科学的学术气氛,要培养和遴选一批真正愿意潜心于基础科学研究,具有持之以恒,奋发拼搏精神,超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甘愿坐冷板凳的青年科研人才队伍;要加强科学内涵的教育,鼓励批判性、前沿性、变革性、引领性的创新思维,提升我国基础研究成果的影响力。

中科院院士、中山医院院长樊嘉院长谈到,“第一个复旦”不是欧美名校的模仿者、跟随者,而是扎根于中国大地、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独一无二的办学特质、国际公认的顶尖竞争力的世界顶级高等学府。中山医院作为国内大型公立医院的排头兵、领头羊,更要在建设“第一个复旦”的征程中走在前列!

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认为,所谓大学首先要有大我,把服务国家作为根本追求,这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深刻内涵;其次,必须担当大任,把胸怀“国之大者”化为切实的目标和行动。有大我,担大任才能出大师,国家和社会渴求的科学帅才、领军人物,都是在创新创造的大奋斗中成就的,大视野造就大先生,大先生涵养大境界。

金力说,学校和院系的使命任务就是千方百计的为老师们创造担当、奋斗的机会,创造发展进步的机会。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大我、大任、大师、大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归根到底都离不开为国奋斗的总目标。

接下来,复旦大学将围绕中国特色、世界顶尖的建设内涵,就党的建设、教师队伍、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人才工作、科研创新、服务社会、医学建设、治理能力等9个方面开展一系列专题研讨,力求全面深入地回答好什么是第一个复旦、怎样建好第一个复旦的时代命题,力求形成真共识、真成果、真成效、真动力。

制图:实习编辑:张洁玲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