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雷和洪佳旭团队开发出新的药物平台

作者:摄影: 视频: 来源:基础医学院发布时间:2021-12-10

被称为“魔法导弹”的抗体药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全长抗体在临床应用中面临分子尺寸大所导致的渗透性低等问题。一般认为,通过改造抗体,使用抗体片段等可避免全长抗体的固有缺陷,其中备受瞩目的就是 Fab类抗体药物。截止目前,临床上已有多款Fab类抗体药物批准上市,比如治疗老年黄斑性病变患者非常有效的雷珠单抗。尽管如此,Fab类抗体药物的不足之处也很明确,片段化的设计使其稳定性问题成为一项巨大挑战,后者限制了Fab类抗体药物的应用。

近日,来自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健委重点实验室与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的应天雷教授团队、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洪佳旭副主任医师团队合作,尝试工程化改造Fab,开发了具有更强稳定性的新一代人工合成抗体药物平台,并在眼科常见病角膜新生血管和脉络膜新生血管两种模型上验证了其有效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mall Methods期刊上。

研究者人员通过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及同源建模,发现 IgG1CH3-CH3同源二聚体与 CH1-CL异源二聚体间具有高度的结构相似性。与此同时,CH3-CH3同源二聚体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远强于CH1-CL异源二聚体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该研究团队将 Fab上的 CH1和 CL结构域均替换成IgG1 CH3结构域,并选取天然抗体氨基酸序列作为抗体可变区与恒定区CH3之间的连接子,构建成一种全新的人工合成抗体形式FabCH3。

本研究描述的人工合成抗体FabCH3可以作为新一代抗体药物开发的通用平台,用于设计和研发稳定性更高、亲和力更强的新结构抗体药物。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王春雨博士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杨振霖博士为研究论文第一作者,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和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为并列第一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应天雷教授、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吴艳玲博士以及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洪佳旭副主任医师为研究论文通讯作者。

据了解,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近年来大力鼓励基础研究院系与其附属医院合作,围绕临床的痛点问题展开科技联合攻关,以此驱动学科建设与发展,推动前沿医学科技创新研究和成果转化。在后续工作方面,研究团队将积极寻求工业界和产业界转化的可能,以期早日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