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大爱,照亮后人:95岁复旦老教授捐献积蓄,激励后生

作者:摄影: 视频: 来源:教育发展基金会、哲学学院、融媒体中心发布时间:2021-12-05

一位95岁复旦的老教授,在离开人世前的一个月仍心系学子、牵挂学院,将自己的积蓄再次捐赠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桂海奖学金”,这是继他2015年第一次捐赠20万设奖后的再次捐助。师者大爱,照亮后人。他就是胡景锺教授,复旦哲学系的老系主任,他的故事很好地诠释了“为人师表”,努力做一个“大写的人”的学者风范。

投身革命

胡景锺早年生活在广东,还去过香港。抗战时期,经常颠沛流离,并亲眼目睹日本鬼子的残暴。在患难之中,他不忘学习,考上了上海的沪江大学。

在沪江大学,胡景锺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阅读了不少进步书籍,逐渐成为地下党,他是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干部。

那个时候,上海还是国民党的统治区,地下党的活动经常面临危险。有一次,胡景锺拿着一本《新民主主义论》跟一位同学会面活动,不巧被国民党的军队围起来了,四周都是国民党的兵,他们不断地聚拢起来,当时危机万分。幸好那位同学是上海本地人,他带着胡景锺找到一条小弄堂,三转两拐地绕了出来。作为中共党员,胡景锺在解放前常常面临这样的危险,但是他们为了追求真理,为了解放事业,毅然决然地踏上了革命的道路。

朱明远

哲学学院外国哲学专业2020级博士生在读、2015级硕士生,2018年度桂海奖学金获得者

我曾跟随学院老师拜访过胡老师,有幸与老先生有过交流,胡老师的耳提面命,犹在耳畔。胡老师教导我们说要热爱党、热爱祖国。老先生是从旧中国一路走来的人,比我们党小5岁,因而算是我们党的同龄人。他见证了党和祖国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胡老师跟我们谈起自己的入党经历时,神采熠熠,完全不像一个年逾九十的老人,对党的信仰以及对祖国的热爱是胡老师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

创设学科

复旦大学是新中国最早开设宗教学类课程的高校之一,胡景锺是哲学系建系第一批教师,长期担任系的行政领导工作;他有力地推动了复旦大学哲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是复旦大学哲学学科的奠基者之一,他也帮助筹建了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复旦大学是新中国最早开设宗教学类课程的高校之一,他本人长期从事宗教哲学、基督教思想史研究,是复旦大学宗教学科的奠基者。

上个世纪60年代,毛泽东主席从杭州回北京途经上海,在锦江小礼堂会见复旦周谷城、刘大杰教授,指示复旦要开设世界宗教课程。时任副系主任胡景锺为落实这一指示,于1964年邀请严北溟教授讲授“佛教哲学史”。从1978年起,胡景锺在国内率先开设了“基督教思想史”课程,和严北溟先生的“佛教哲学史”一道,成为了1977年大学恢复招生之后,最先恢复的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宗教学类课程,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宗教学研究和教学的恢复与发展。 上世纪80年代,胡景锺积极使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研究分析宗教问题,先后发表了《浅论社会主义时期宗教的存在》《论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教会大学》《试论“人”在哲学地位中的演变——从批判神学的历史谈起》等一系列论文,并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论文奖。1984年底,在他的积极筹备下,哲学系牵头成立了跨系的宗教学研究室,胡景锺兼任室主任,这是国内大学中较早成立的专门性的宗教学研究机构。 当时,胡景锺刚从校长办公室主任调到哲学系担任系主任,工作非常繁忙,但他身体力行担纲教学和科研工作,亲自执教宗教学概论的课程。宗教研究室成立伊始,即接受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和上海宗教事务局委托,在复旦大学设立宗教干部专修科,为全国的宗教、民族和统战部门培训干部。他主编的《西方宗教哲学文选》,以宗教哲学经典主题为对象,阅读文本涵盖了从古希腊到现代的西方宗教学者的作品,是学生理解宗教哲学的重要读本。 到1986年,宗教学原理成为哲学系本科生的必修课,并推向全校,成为文理公共选修课。当时,严北溟教授、尹大贻教授接连开出几门宗教学课程,申报宗教学硕士点是具有实力基础的。但胡景锺作为系主任,把申报的机会还是让给了其他学科点。直到1998年,宗教学才正式建立硕士点,2000年建立博士点。

目前的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已经建成了完备的从本科到博士后的宗教学人才培养体系,总体实力雄厚。在2019年的QS学科排名中,复旦大学宗教学学科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33位。

哲学学院王雷泉教授回忆说,今天复旦大学建设成从本科到博士后完备的宗教学人才培养体系,是与胡老师的努力分不开的。2018724日,我与现任宗教学系主任李天纲教授一起去拜访胡老师,宗教学科三任负责人欢聚一堂。回顾这几十年的艰辛历程,感慨万千!作为复旦大学宗教学科的创始人,他对宗教学学科发展所面临的压力,非常关心和忧虑,但我们仍应尽人事以俟天命。好在胡老师开辟的学科道路,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后继者。

王雷泉教授(右二)与李天纲教授(左一)一同看望胡景锺教授

拳拳育人

在胡景锺担任哲学系系主任期间,他倾注了自己巨大的心血和努力。当时哲学系正处于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胡景锺承担起了承前启后的重任,他不遗余力地推动哲学系各项事业的发展,不仅恢复了建系初期的各门课程,而且开设了许多新课;推动高质量教材的编撰和重要科研成果的发表,使学科建设迈上了新台阶。他强调学术是立系的根本,也是教师的立身之本;要求在系科建设中把学术原则贯彻到各个方面,他所确立的尊重学术的原则一直伴随着哲学系后来的发展。他珍惜人才关爱人才,在他的倡导下,哲学系的老师和前辈对青年人才的擢拔和奖掖蔚然成风。他慧眼识才,留下了俞吾金、吴晓明、张汝伦、孙承叔、王雷泉等一批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青年学者,他还积极支持年轻教师出国深造,同时又努力把他们引进回国。在他的领导下,有效地充实了哲学系的教学科研力量,为今天哲学学院学科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也为复旦大学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作为一名老教育工作者,他常常思考,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胡景锺从自己长期的工作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培养“人才”是学校的根本。

他说,以往看到的几乎是只见“才”不见“人”的培养措施。哲人云:培养人,“大写的人”,应当是“脊樑是笔直的,人格是闪亮的”。有此品格的毕业生,才能成为国家栋樑,社会的中坚。否则只能是职业能人,会赚钱的工具而已。作为哲学系,文学系,要在这培养人才的大潮中接受考验。

离休之后,胡景锺依然笔耕不辍,发表了《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观》《要认真对待宗教——纪念复旦大学开设宗教课50周年》《试析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如何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试析“生命教育”的缺失》等忆旧、回眸、思索、探讨类的杂文20余篇,自编了《三叶集》。其字里行间,无不蕴含着一位耄耋老人对国家、对民族、对教育事业的拳拳之心。

设奖励学

胡景锺始终牵挂哲学学院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为复旦哲学的人才培养尽心尽力,思索终生。

2015年底,他拿出自己的积蓄,向哲学学院捐赠20万元,为慕父母之孝以父母名字中“桂、海”二字冠名设立“桂海奖助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在校生、补助生活特别困难的在校生。至2020年,该奖学金已全部发放完毕。20219月,对复旦哲学心心念念,始终牵挂发展的胡景锺,再次表达了向学院捐赠的心愿,他想在生命的最后时光继续使“桂海奖学金”发挥在哲学教育中的作用,激励哲学的学子。20211026日,胡景锺在医院的病床上签字,再一次拿出自己的积蓄20万元,继续捐赠“桂海奖学金”。 他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一片香飘的桂海,融入了对父母、对哲院、对复旦的爱,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截至目前,先后有33位本科生和研究生获得了“桂海优秀学生奖学金”“桂海励志奖学金”“桂海优秀学生单项奖学金”。这33位获得者,有些当面聆听过胡景锺的谆谆教诲,有些与他素未谋面,有些已经成为哲学教师,有些尚在继续求学。当听闻胡老仙逝的消息之后,无不动容感慨。

胡景锺与看望他的“桂海奖学金”获奖同学在一起

邹小舟

比利时根特大学博士在读,哲学学院中国哲学专业2016级硕士生,2018年度桂海奖学金获得者

记得是2018年秋天的一个下午,我同魏洪钟老师和王晓萍老师一道,拜望了胡老师。胡老师全无教授面孔,他特地拿出一篇新近写好的文章同我们分享,言谈间所流露出的喜悦与恳切,实在比我们年轻人更显朝气勃勃。这是另一种风范,没有一丝长辈式的说教,更无读书人的自负,而全是一名求知者的激情与一位老教师的热忱。晚些时分,胡老师与师母竟将我们送至小区门口,方才依依作别。那日回校后,有一种情绪久久不能散去,所谓春风,大抵如此。我实在打心底敬佩我们的老系主任——一位真正的教师。怀念胡景鍾老师!

田博毅

哲学学院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2017级博士在读、2011级本科生,2018年度桂海奖学金获得者

2019年获得了桂海奖学金。因为担任辅导员的缘故,刚设立桂海奖学金时我就知晓了这一消息,当时内心特别敬佩胡先生,在鲐背之年还能这么关心哲院学生的发展,而我也特别幸运能成为这笔奖学金资助的一位学生。回想第一次见到胡先生还是在60年院庆的现场,我清楚地记得胡先生强调一个好的学校和院系必须要培养出“脊梁是笔直的,人格是闪亮的”大写的人,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服务家国、心系社会这不正与“守护思想、引领时代”的院训深深契合,胡先生的知行合一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应当成为这样的大写的人。胡先生,一路走好!

关山彤

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2019级博士在读、2016级硕士生,2020年度桂海奖学金获得者

2016年哲学系60周年系庆时,我作为一名刚入学的研一新生有幸作为志愿者参加了系庆活动,并聆听了胡老师的讲话。胡老师以“追求真理”寄语哲学系,哲学系学生要有正确的方向和崇高的愿望,不能流俗,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求学和生活的道路上,人最难的是要面对选择,人生实际上正是由一个个不同的选择构成的,做人如此,做学问也是如此。选择学习哲学,就如同选择了“一片树林中人迹更少的那一条路”,如果不以真理为追求目标,很难做到坚持以平常心去面对各式各样的困难和诱惑。我想,胡老师真正做到了这一点,我们作为哲学学院的学生,应当在这条路上矢志不渝地跟随他。愿胡老师一路走好。

吴玥

哲学学院美学专业2018级硕士在读,2019年度桂海奖学金获得者

2019年秋季,我获得了桂海奖学金。当时,我完成了研究生第一年的学业,也步入了作为人才工程辅导员带班的第二个年头。这份奖学金对于当时的我而言,是认可,是鼓励,是我继续前行的动力。然而,我直到今天才知道,这份奖学金,竟是胡景锺教授用自己的积蓄设立的。得知这件事后,我一时间有千言万语不知如何表达。这不仅仅是一份奖学金,这是老师的拳拳之心啊!我无以为报,唯有时刻提醒自己,未来不管在哪里,都努力做个纯粹的、真诚的、勤奋的、勇敢的人。在哲学学院的第八年,我始终感受到一种精神在我们每一个哲院人身上流淌着,传承着,熠熠闪耀着。我知道这份精神从何而来,我也知道,它将继续流淌下去。老师,发自肺腑地道一声谢谢!老师,一路走好!

李丹

哲学学院伦理学专业2021级硕士在读、2017级本科生,2018年度桂海奖学金获得者

20211129日上午,在微信群里看到胡老离世的消息,不胜悲恸,作为学生也借由桂海奖学金曾感胡老生前荫庇,虽然没能有机会和胡老谋面,但这样一位在岗时兢兢业业,退休后师德长传的老师给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哲学系是小系,每年招生不超过一百余人,但是每一位复旦的哲学人都始终坚持“守护思想,引领时代”的使命,始终坚持追求真理和自由的勇气,哲学院的风骨离不开胡老这些前辈们的辛勤工作,他们为教育事业的贡献不仅福泽我们,也会福泽更多未来的哲院人,如今胡老长辞,我们虽然再也没有机会亲身感受大师的哲思,但是我们会长长久久的铭记,这样一位老人,曾经为哲学教育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生,他在三尺讲台上传递思想,他在平凡生活里感染旁人,胡老走好,谨祝安息!

胡景锺(1926.11.11-2021.11.29

广东番禺人。复旦大学哲学系原系主任、教授。历任复旦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校长办公室主任;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哲学学科评审组成员,上海市哲学学会常务理事。

胡景锺于19459月至19488月,就读于广州岭南大学;19489月至19502月,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并于1949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毕业后,先后于上海沪江大学、上海高校联合办事处、华东高教局任职。19568月,在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进修结业,同年9月进入复旦大学哲学系工作,先后聘任助教、讲师,并担任副系主任职务。197911月至19834月任复旦大学教务处副处长,19835月至198410月任复旦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198411月至198812月任哲学系系主任,并聘任副教授;1991年起聘任哲学系教授;19917月离休。

制图:实习编辑:王风范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