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在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一间柴房里,一位青年人误以墨为糖,首译《共产党宣言》,点亮了共产主义的满天星火;百年后,复旦师生追望大道,献演校园大师剧,讲述以墨为糖的初心传奇。
11月28日晚,大师剧《陈望道》在复旦大学邯郸校区上演,出于疫情防控的考虑,改成了线上直播。虽然没有现场观众,剧组依然全情演绎,演出获得成功。“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为《陈望道》大师剧打call”,观众们也在直播间留下了真挚话语。
从2017年起,观看大师剧已经成为复旦新生党史教育的“必修课”之一。这一次,《陈望道》全部由复旦大学学生出演,其中85%是新生,来自各个专业。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心系复旦师生
大幕开启,陈望道旧居讲解员娓娓道来——
1907年,浙江义乌分水塘村。十六岁的陈望道在老家破迷信,兴办村学,开启民智。俄国十月革命后,在日本留学的他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爆发,他毅然归国。
任教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日子里,陈望道与经亨颐、夏丏尊等师生支持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和新文学,时称“一师风潮”,后遭当局镇压。
1919年底陈望道回到老家,次年四月完成《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因翻译太投入,他误将墨水当做蘸粽子的红糖水入腹,“真理的味道很甜”的故事,自此流传开来。
应陈独秀之邀,陈望道来到上海担任《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同年5月,参与创立中国第—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1928年9月,陈望道任大江书铺经理。书铺出版过鲁迅、茅盾、丁玲等众多作家的作品,成为当时上海左翼文化运动的一个主要据点。
1937年,复旦大学内迁重庆,陈望道掩护支持地下党组织活动,发起筹建“新闻馆”,收听延安广播,被誉为“夏坝的延安”。
1952年至1977年,陈望道由毛泽东主席签署任命为复旦大学校长,他胸怀全局,为实现复旦大学新的历史性发展呕心沥血,深受复旦师生爱戴。
1976年至1977年,病榻上的陈望道坚持完成了《文法简论》的定稿工作,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心系复旦师生,力促复旦户口划归市区。八十六载,铸就光辉一生。
“其他人在台上激情朗诵,我也在台下默念”
饰演陈望道的生命科学学院2021级本科生张博棋,此前从未学过表演。陈望道的故事吸引着他报了名,在进入第二轮面试时,评委告诉他,不要想着抑扬顿挫,而是去感受人物的心境。“排演时,我一遍遍去理解老校长的真实心境时,才领悟到这个高山仰止的灵魂是多么耀眼。”
为了把这个角色演活,张博棋查了很多资料,看了很多相关影视作品。就拿“以墨为糖蘸粽子”这个细节来说,张博棋就参考了《理想照耀中国》中的表演。为了翻译《共产党宣言》,陈望道把自己关在一间柴房里,废寝忘食。舞台上,张博棋右手执笔不辍,头也不抬,左手拿着粽子,下意识地在墨汁中蘸了蘸,再送到嘴里。“因为他关心的是如何改变社会,那一刻,脑子里想的只有《共产党宣言》,眼里也只有这本书。”张博棋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如今《共产党宣言》于他而言,不仅仅只是一个文本,他早已熟读于心,而陈望道老校长更像是一道光,照进了他的生活。
饰演旧居讲解员的历史学系2019级本科生禹霖泠说,这次大师剧排练给她带来了很多新奇的体验。“当我在演绎故事时,仿佛自己也投身于风起云涌的红色年代,亲历着星星之火的诞生。”
饰演沈仲九的公共卫生学院2021级本科生吴焱说,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表演让观众体会先辈的信念、希望与力量。面对时代洪流,他们没有选择安逸,而是承担起民族兴亡的责任。
“在排练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也对复旦的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为自己是一名复旦人感到骄傲。” 饰演李大钊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2021级本科生杨光荣说。
饰演张翠婠的微电子学院2020级本科生张馨文说,“在两个月的排练里,我被大师精神洗礼了一次又一次,把《共产党宣言》的选段烂熟于心,其他人在台上激情朗诵时,我也在台下默念。”
“参演这部戏感受最强烈的是历史与现实双线交织的结构,在历史的光点里突然被定格,被拉回现实的讲述,这样的体验,无疑是饱满的、碰撞的。我们赓续了这段历史的神韵,并且带着真理永不褪散的光芒,面向未来。”饰演夏丏尊的材料科学系2021级本科生李国维说。
校园大师剧形成了一种传统
校园大师剧自2017年推出以来,已在复旦学生中形成了一种传统,有一定的影响力。去年是《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问世100周年,升级之后的新版大师剧《陈望道》,得到了更多同学的认可。
今年9月开学后,《陈望道》剧组招募,很多新生慕名而来,他们特意找了之前的录像来揣摩,对自己想表演的角色也有了更多的思考。
“演员”们都很投入,克服了许多困难,短时间内学习了校史和陈望道老校长的生平。由于平日里学业繁忙,集训只能安排在周末,大家或是把作业带来,见缝插针地做,或是上完课再赶过来。
对于复旦新生来说,这不仅是党史教育的一堂“必修课”,更是追寻前辈足迹、追望来时大道的又一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