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举行2021年师德师风研讨会

作者:摄影: 视频: 来源: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发布时间:2021-11-16

为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11月2日下午,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在光华楼东主楼1001举行师德师风研讨会。高顺全、刘鑫民、王景丹、许国萍、盛若菁、李杰、路广、王小曼、刘海霞、陈家隽、陈钰等多位研究生导师参加了研讨会,学院党政领导全体出席。副院长张豫峰主持会议。

院长吴中伟在发言中充分肯定了本次研讨会的重要意义,并结合自己的授课经历,强调导师应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他认为,一名教师除了在做学问方面要成为学生的榜样,还应将政治思想素养放在首位。

与会导师们畅所欲言,展开了热烈讨论。副院长胡文华认为,导师责任重大,对学生的影响深远,她提出,专业硕士学制短,论文开题时间紧张,希望导师们群策群力,在论文写作上努力帮助学生解决这一困境。教授刘鑫民认为,师德师风历来重要,教师影响的是一批又一批青年学子,每一位导师都应当争取成为一名好老师,最根本的就是恪尽职责,以仁爱之心助学生成才。教授高顺全表示,多年来,学院的师德师风情况良好,党的教育及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导师的言行起到了引导和规约作用,师德师风的提升不仅需要导师的努力,还需要师生之间双向促进,希望学生们重视逻辑思维和学术能力的培养,认真对待学业。

许国萍、李杰、何瑾等几位导师结合当下的疫情背景及自身实例,认为导师应多加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断探索代际之间的交流技巧,加强师生之间的良性沟通。盛若菁、陈家隽、陈钰等几位导师认为,传道受业解惑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师风和学风互相影响,师生应共同努力,促进师德师风的良性发展。王景丹、路广等导师认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一方面要求老师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坚守原则,另一方面学生个体差异大,导师要因材施教。王小曼和刘海霞则认为,导师应加强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增强自信心,同时导师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水平,活到老学到老。教授张豫峰教授表示,作为导师,应不断提升个人学术魅力,还要有宽广的胸怀和对学生无私的爱,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引领学生。

学院党委副书记郑阳、袁莉莉也交流了看法。郑阳认为,导师应多了解学生成长环境和过程,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并注意沟通方式,关心学生的学业压力和身心健康,帮助学生增强受挫能力,同时要坚守学术原则和底线,保护好学生和自己。袁莉莉认为,学院师德师风状况总体良好,希望导师们能不断集聚正能量,积极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

学院党委书记王颖做总结发言并传达了《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精神,强调导师要着力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引导研究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要培养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强化学术指导,引导研究生开拓视野、潜心治学;要培养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在服务和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指导研究生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培养研究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要加强对研究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关心研究生的身心健康,保护研究生的合法权益。

本次研讨会为导师们搭建了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也为今后的导师工作指明了方向。导师对于学生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将一如既往,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创造条件,促进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为国家富强和人类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制图:实习编辑:谢思语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