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共产党宣言》与中共百年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子彬院北205会议室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复旦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共产党宣言》展示馆(陈望道旧居)和复旦大学望道研究院主办。
研讨会得到了专家学者与业界同仁的热烈支持,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教师、在读研究生以及党史办、党校、档案馆、图书馆研究人员积极参与,会议共收到投稿百余篇,内容涉及《共产党宣言》译本的各类版本、《宣言》中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及其现实意义、陈望道的生平事迹与民主活动、陈望道修辞学文学研究等多个方面。经过专家的反复甄选,优中选优,有近三十篇论文作者参加了研讨会。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周亚明代表复旦大学向与会的各位领导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在致辞中说,1920年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出版,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之源。他强调本次会议是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份“红色基因”,将“这些珍贵的史料研究好、保护好”,加强对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党宣言》的理论阐释和学术研究,进一步深化对陈望道老校长生平事迹和心路历程的解读,积极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普及。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秘书长兼青少年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共青团创始人俞秀松之子俞敏作嘉宾致辞,介绍了陈望道和《共产党宣言》的相关活动,指出陈望道的翻译作品为当时的青年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
复旦大学退休教授、陈望道之子陈振新作为家属代表对研讨会的主办方表示感谢、对与会嘉宾和学者表示欢迎。他表示,百年来《共产党宣言》催生了中国共产党,我国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与《共产党宣言》的思想有关。
复旦大学1979级国际政治系校友李彬勇向母校捐赠了用朱砂抄写的《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本)全文,周亚明颁发捐赠证书,校档案馆回赠李彬勇校友学籍档案“复旦履痕”纪念册。
嘉宾致辞与捐赠仪式由复旦大学档案馆馆长黄岸青主持。随后,研讨会正式开始,由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朱鸿召主持。研讨会从“《共产党宣言》翻译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陈望道的心路历程”“陈望道教书育人思想理念”三个角度进行了广泛讨论。
上海财经大学资深教授鲁品越从中国西学东渐的三次思潮谈起,将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与中国革命道路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选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勾连起来,指出《共产党宣言》带来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让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界格局中谋划民族复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陈雁教授从探究中共一大会议究竟由谁承担会议翻译工作入手,梳理了一大前后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译介马克思主义文献的能力,中共发起人的国际视野、外国语学社的干部培养模式等问题,指出正因为有着杰出的外语能力与广阔的国际视野,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时,有能力“嫁接”东西方,有能力迅速而准确地译介马克思主义思想,而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壮大的重大基础。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教授徐光寿分析了陈望道《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的陈独秀因素,指出陈独秀提供英译本的《共产党宣言》作为翻译的主要依据,以及其同意《星期评论》提出以陈望道为翻译人选,参与了校对工作,助力《共产党宣言》出版发行。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黄瑚梳理了陈望道在新闻教育方面的工作与教育理念。陈望道自1924 年起就开始参与复旦大学新闻教育建设,1941 年起全面主持复旦大学新闻学系工作达9年之久,为复旦大学新闻教育、同时也为中国新闻教育的建设作出了诸多创新性贡献。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高维宏从小切口进入,追本溯源,阐述陈望道的工团主义理论翻译及其群众路线的实践,阐明中国共产党人的工人群众路线,以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的初步探索。
上午主旨报告结束后,复旦大学档案馆副研究馆员、校史研究室主任钱益民进行点评小结。他肯定了高维宏博士所用的方法论,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认为他的研究有力反驳了石川祯浩的观点;指出徐光寿老师的研究还原了历史场景,比如提到陈独秀为陈望道解决了居所问题与工作问题,激活了历史材料;针对黄瑚老师全面梳理的陈望道与复旦新闻的关系,钱老师补充,可以把新闻系放到复旦学科格局中审视,它改变了襁褓时期复旦大学的学科格局。在上午的自由提问的环节,专家学者们对陈雁与徐光寿老师的研究进行充分的补充和讨论。
下午共有12篇论文报告。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吴宁和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石丹阳的报告表示,中国共产党百年践行救亡图存、实现民族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大历史使命,这三大历史使命引领中国人民向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迈进,与《共产党宣言》宣布的共产党人的三重历史使命紧密契合。上海市档案馆副研究馆员彭晓亮与上海社科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高明考证了上海社科院图书馆藏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的流布,指出目前所见的首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12 册藏本中,仅有上海社科院图书馆藏本是陈望道亲笔签赠本。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郭海龙探究了《共产党宣言》广饶孤本的特殊价值,指出广饶本的传奇经历是中国农民阶级直接根据《宣言》揭示的真理开展革命的缩影,证实了《宣言》中文首译本问世的确切月份。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一处处长、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兼职教授吴海勇充分肯定了三篇论文报告的质量,对一篇宏观论述、两篇细微考究进行逐一点评。对于石丹阳的报告,吴海勇肯定其政治正确、历史正确、学理正确,理论推导严密,但是中间略有论证环节的缺失,需要在历史和理论的论证上更好、更精确地结合。吴海勇肯定了彭晓亮与高明参考王云五、陈望道的时空交际,对书的收藏史做了清晰的勾勒,并提出可对《资本论解说》附录进行更多内容和思绪的挖掘。郭海龙对孤本流传做了详细研究并进行了影响史的描绘,期待能够加入相关的发现史内容。
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江文君分析陈望道、《新青年》上海编辑部与中共建党的关系:由陈望道担任负责人的《新青年》上海编辑部和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是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员基础;在此基础上,正式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上海发起组。而后正是由上海发起组牵头组织召开了中共一大。复旦大学档案馆馆员孟瑶从“陈望道与立达学会”的小切口进入,分析陈望道的教育理念。复旦大学图书馆馆员陈丙杰分析了陈望道参与刊物《微音》的“复活”与编辑过程,理解其如何将基督教内的进步力量团结到党的周围,为1930 年代初左翼文化阵营的壮大做出贡献。
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马军点评指出上述三篇文章共同点在于把陈望道和刊物、学校和中共建党的三个问题进行扎实细致的研究。对江文君的报告,马军肯定文章富有建党百年特色,在资料引用上补充了以往忽略的细节,并提出研究1920年代退党脱党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关于孟瑶的报告,马军从中对“学院”的意义深受启发,在陈望道与匡互生的关系勾勒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入,陈望道的教育理念与其留日经历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揭示。对陈丙杰的研究,马军肯定了文章材料的翔实具体,表示可以补充考证《微音》刊物的资金来源问题。
陈望道第一位研究生、中国修辞学会会长陈光磊分享了《术业秉本心,为学求化境》一文,通过陈望道立志、倡新、求化三个方面,指出陈望道为中国语文的现代化、规范化和中国语言的发展做出的贡献,体现了陈望道进行修辞学发展背后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价值追求。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潘庆云指出,没有对审美人生的追求,就没有陈望道《共产党宣言》中译本,陈望道的革命生涯和语言学业相辅相成。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霍四通从语言学角度,对陈望道的翻译观进行了初步的总结。复旦大学档案馆馆员刘晓旭从陈望道新诗创作实绩,及其与刘大白的交往出发,分析了陈望道的诗学观。
陈光磊点评指出霍四通的研究肯定了陈望道翻译观在当时的价值以及在当下的意义;肯定了刘晓旭将陈望道的诗学观与刘大白的相印证,并为进一步研究陈望道文艺观提出了建议。朱鸿召点评陈光磊的文章梳理陈望道的语言学、修辞学研究,背后透视了陈望道作为知识分子对于民族与国家的情怀;潘庆云溯源陈望道从法科到社会学,再转向修辞学、语言学的学术路径,揭示了其背后对于推进民族国家现代文明进程的心路历程。
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志永分享了新中国成立前白求恩叙事的转化与创造,指出中国共产党根据形势、任务等发展变化,多次转变白求恩叙事的主题和方式,建构了一个较为完美的政治形象。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钱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书记陈琼秋从对“幽灵”一词的历史考据与辨析,提到需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回到“幽灵”诞生的历史境遇中去寻找答案。
陈雁点评陈琼秋的部分内容对自己有很大的启发,关于幽灵一词,需要回到当时的语境下进行还原;指出张志永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天地,未来既可以在全球史的视野中研究白求恩,也可以向下拓展,研究中国共产党如何在华北基层农村塑造白求恩的英雄模范形象。
在论文讨论环节,西安工程大学马克思学院的郭沙指出《共产党宣言》汉译早期传播的三个阶段分别以不同的模式和特点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早期发展。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的潘佳对陈望道推动中国语言现代化进行了一定总结,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谈思嘉重温陈望道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前后的革命实践,庞敏分析了百年中共国际形象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发展的经验启示,孙浩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初期对“社会主义”概念的探索,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也推动了社会主义概念的中国化。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李祎梳理了陈望道高等教育管理思想,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韩菁关注陈望道关于妇女问题中“经济独立”问题的论述。
受疫情影响,无法莅临现场的外地学者采用现场播放发言视频的形式参会。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李冉点评了七位发言人的论文并对大会进行了总结,认为研讨会一年比一年办得好。其一,宏观与微观研究结合的越来越好,双向对话之下增添了学术支撑和说服力;其二,研究视角越来越宽,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翻译观、史学观、对望老的研究、对《宣言》的研究等,形成系统集成的研究阶段;其三,研讨会的价值越来越强,会议研讨的成果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当今新时代的治国理政的需求;其四,从学术发展共同体的角度,不同学术路线的老中青三代齐聚研讨,传承学术话题,凝聚学术精华,发扬学术精神。未来期待研讨会能够汇集人才和思想,成为望老研究的学术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