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古典文学研究的新路径 罗剑波教授谈《民国古典文学研究史大系编纂与研究》

作者:傅 萱 刘岍琳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1-11-05

项目研究面向整个民国时期的古典文学研究的所有成果,不再是通常意义的“研究史”,更不是一般性的资料“整理”,而是在力求占有全部资料的基础上,对民国时期的古典文学研究成就作整体性的考察与反思,进而试图摸索出古典文学研究的新路径。相关文献的整理与考察、学术史应有地位的验证与价值开发,是项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民国时期,国事日益艰难,社会笼罩着一层灰色迷雾。知识分子面临的是千年未有的大变局。但当时的知识分子们敢为人先,哪怕时局动荡,也依然愿意用自己的学识,保留中华文明的火种,甚至试图探索出复兴之路。

因而自民国起,学术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古典中国学术进入大总结,而现代学术也因为西方理念的传入才刚刚开始,这个时候涌现出一大批大师级学者与经典性著作。

民国时期的著作时至今日仍然走红,是因为其独具特色、沉甸甸的人文气息。甚至很多著述,在各自领域均有开创之功。后辈很多学者名家都是在这些大师级学者的经典性著作中汲取养分,然后在各自领域有所成就。

中文系教授罗剑波任首席专家的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民国古典文学研究史大系编纂与研究》,要对民国时期的古典文学研究成果做一次全面、客观、准确的摸排与整理,寻绎其间的历史脉络,探究其间蕴含的理论特征,为当今的学术研究提供可靠的借鉴。 

体例择取、方案预定是关键

罗剑波介绍,本项目专研的“民国”,特指 1912-1949 年这一历史时期。凡是产生于这一时间段的古典文学研究成果,皆宜纳入项目的研究范围,考察对象为整个民国时期的古典文学研究成果,研究范围极为广泛、考察对象也颇显繁复。考察对象也不仅限于中国大陆地区。

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学术领域也发生着激烈的蜕变与急剧的转型,这是中国古代学术的终结期,也是中国现代学术的开创期。古典文学研究作为传统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与西、新与旧、古与今等各种思潮的冲激之下,呈现出异样繁荣的面貌,在研究论著的形式上就表现出多种样态。受西方学术范式的影响,民国时期出现了大量具有理论系统性、逻辑条理性的专著、专论与专史,显示出明显的时代特点;同时,以传统样式展开的学术研究也没有完全消失,各体文学的话体批评、序跋、选本等也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数量之富,质量之优,同样构成古典文学研究的珍贵资源。面对如此纷繁杂复的研究成果,如何进行全面且行之有效的史料编纂与研究,这无疑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学术难题。

项目总体研究框架由两个主题、两个维度构成。两个主题,即作为核心内容的两部分——民国时期古典文学研究文献的整理、民国时期古典文学研究的理论总结。两个维度主要指:纵向以 1912—1949 年为时间节限,这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兼融了这个时限之内的中西文化碰撞、价值取向;横向以作为古典文学主体的诗、文、词、曲、小说等文体为主体,同时也包涵近现代发展起来的虽与西学关系密切但在中国传统之中有案可查的神话等体式的讨论。

项目的研究对象是“民国时期古典文学研究”的全部成果,大致可以分为文献史料编纂、研究与理论研究两大部分。以往的编纂体例通常按时段或文体,但这两种思路的痼疾在于:在这不到四十年里,时段区分度不明显,蜂拥而出的文学研究状况差别太大,且大量的文学史著作、论著、话体等都是不分文体的。面对这种颇费踌躇的困境,为保障研究的较高的学理性和切实的可操作性,项目组经过几度酝酿、讨论、论证,凝练出一套按古典文学研究成果形式进行分类编纂与研究的创新性思路和行之有效的方案。

新方案的独到价值

民国时期古典文学研究的成果主要表现为四种形式:文学史著、研究专著、散论、文献整理与考述史料,这将实施在四个子课题中。

文学史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我国的崭新的著述样式,到民国时期更呈全面开花之势。史著类子课题将全面搜辑、考订此期间中国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史文本。

民国时期由于“整理意识”开始兴起,学术研究迈入兴盛期,各种形式的史述撰写与理论探讨都取得长足进步。专著类子课题将全面呈现民国古典文学研究的著作成果,在学术史上整体地梳理民国古典文学研究著作的实绩与经验。

“散论”是指在史著、专著之外,尚未结集成册的单篇或零散的论述,散论构成了民国时期古典文学研究的基底,数量最多,成就亦高。散论类子课题将全面搜集与考订民国时期古典文学研究散论类史料,并作出历史性审视与理论性总结。

同时,民国时期也是新的文学文献不断被发现的历史阶段,文献的整理与考述构成了民国时期古典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献整理与考述类子课题,将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民国古典文学文献整理与考述成果的刊本与未刊本,尤其注重普查民国期刊和报纸所载古典文学文献整理与考述的成果,把它们编目、叙录和辑刊,以全面呈现这时期古典文学文献整理与考述的成果。

项目在这四个文献史料编纂子课题基础上,又设立第五个子课题“民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历史进程与理论特征”。

这五个子课题间有何逻辑关联?罗剑波说,子课题与总课题之间是重点与整体的关系。即作为核心任务,“民国古典文学研究史大系”的研究具体可分为一个总目录、一部叙录,将所有相关论文、论著收罗殆尽;由于此时期的相关史料文献数量繁复且杂乱,故特以其成果的具体形式为类分为四部分加以整理编纂与相关研究,这部分工作由前四个子课题承担;由于文献散漫繁复,故在每类整理编纂与研究的基础上,有必要对这些史料作整体性的观照,并开展总体性通观性的系统研究,以抽绎出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并梳理清楚民国古典文学递延的历史进程与其理论特征,这部分工作由第五个子课题承担。四个子课题偏重于文献整理及在此基础上对史料所作的梳理与研究,而第五个子课题则偏重于理论研究。前四个子课题为第五个子课题的开展提供了研究基础,只有在摸清文献家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保证理论研究的层次与深度。同时,前四个子课题的研究对象恰好分属于四种不同的论述形态,并共同组成民国时期古典文学研究的整体面貌。这四者缺一不可,否则都不能组成研究对象的全貌。

没有前四个子课题的支撑,项目最终的理论总结与提炼终将成为无根游谈;而没有第五个子课题的存在,项目亦将止步于材料的罗列编纂,而缺乏理论的透视与升华。五个子课题又皆属于总课题成果的构成部分,分判之中有其统一性。

构建具有中国气质和特色的研究

一部不完全的学术史,不仅仅导致研究的失范,同时也造成了相应成果的失效。这种失范、失效现象的形成自然有学术品格问题,但更重要的可能还是源于研究文献的缺失。

罗剑波认为,民国时期古典文学研究成果颇分散、零碎,缺乏系统的整理与研究,势必会导致当代学术界长期缺乏系统的参考依据。由此而言,本项目“资料性强,思辨性浓” ,更为全面、客观地呈现民国时期古典文学研究的全貌。将为学术史研究提供全面、翔实、准确的参考资料,为学术史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参照。这正是学术发展与学术规范建设的必然需要。

罗剑波对项目的希望是:“对民国时期的古典文学研究成果做一次全面、客观、准确的摸排与整理,寻绎其间的历史脉络,探究其间蕴含的理论特征,从而为当今的学术研究提供可靠的借鉴。” 

而从更广泛的社会意义上看,民国时期的古典学术研究既承继着传统学术研究的理论特征与写作样式,又广泛吸引西方学术著作的写作范式,并逐步转型,形式了中西会融的理论品格。其中更不乏以传统研究为底色者,更有纯粹以传统样式而留存于世者。全面整理与研究民国时期的古典文学研究,有助于摆脱对西方思辨、抽象的理论认知方式的依赖,可以在机械进化论这一单向度学术路径中调整视野,重估曾经被冷落、被排摈的传统理论的价值。

揭示这段一度繁荣、意义深远却被新文学遮蔽的学术历程,再现其时古今中西交汇冲撞的文化情态,不仅是以上工作有效推进的基础,也为当代文化建设提供了更为确切的坐标。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学术全球化的时代,要推出本土化、自主性、现代性的学术研究体系,对于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符合民族文化实际的学术道路有着重要意义,并借此在重塑文化自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复旦-7_输出PDF选项模板2.pdf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