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学子捐赠、维修一座桥11年初心不改

作者:赵天润摄影:戚心茹、受访者提供 视频: 来源:融媒体中心发布时间:2021-10-29

近日,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收到一封来自四川省阿坝藏羌自治州松潘县川主寺镇漳腊村的感谢信,信上说:“我们深深感谢复旦大学培养了有家国情怀、‘立心为民’的好学生——王麒淦同学”。

据信上所说,今年暑假,复旦大学2019级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王麒淦捐出了自己全部奖学金,再次维修、维护了漳腊村的隆昌桥。可贵的是,王麒淦11年来先后3次默默为这座桥做了捐赠。而今,漳腊村已经脱贫摘帽。这座桥,也见证了漳腊村11年来从贫困山村到美丽乡村的全过程。

1027日,焦扬给漳腊村全体村民回信。在信中,她高度肯定了“王麒淦同学无私奉献、切实为群众办实事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并表示“麒淦同学从8岁起捐出自己的压岁钱为乡亲们建桥修路,十余年初心未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默默付出,帮扶家乡建设,他的成长、成才也离不开松潘县这片沃土的培育。”

焦扬在回信中还写道:“祝愿你们继续大力弘扬‘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为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持续奋斗,以永不懈怠的精神,推动乡村振兴伟大事业,创造全体村民更加美好的未来。”

与一座桥的11年情谊

王麒淦受访

王麒淦与这座隆昌桥的情谊,早在11年前就开始了。

2010年的一个周末,8岁的王麒淦与父母一起,去川主寺镇参观“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念总碑”时,途经漳腊村。他看到一位妇女背着竹篓牵着小孩,趟水过河,河水很深,满是淤泥,妇人几次滑倒又挣扎起身。“看到这位妇女拼命挣扎的样子,我非常痛心。”

据感谢信上介绍,当时,漳腊村村头河上没有桥,村民过河种庄稼都是踩着河中鹅卵石或者光脚趟过河水,经常滑倒在河水中,或者陷入淤泥里,非常危险。

了解这些情况之后,王麒淦和父母商量,将自己的压岁钱和参加比赛被选为广告代言人获得的收入总计3000元现金,全部交给漳腊村,为村里修一座方便村民往来农耕的水泥桥。

方便村民往来农耕,为漳腊村修一座的水泥桥

“我们是高原地区,当时村里非常困难,老百姓只能维持基本收入,修不起桥,有了这座桥,老百姓种地干农活都方便了。”漳腊村副书记兰中林说。

2018年,由于涨洪水、水泥桥被冲,加之淤泥常年堆积,水泥桥塌陷到泥里,无法使用,村民们农耕的路被阻断了。王麒淦又捐出自己的奖学金,用于购买钢筋水泥等材料。村民们出工出力,合力修建了一座新的钢架桥。为了表达希望漳腊村早日脱贫、走上富裕文明路的心愿,村民们给这座桥取名“隆昌桥”。

王麒淦与隆昌桥

11年,隆昌桥上走出美丽乡村

2010年捐款建桥后,王麒淦每年寒暑假都会回到漳腊村,看看桥,也看看那里的人,这一坚持就是11年。

为什么能坚持如此之久?王麒淦说:“其实我之前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是一想起他们的样子,我的心就会非常痛。”

回想起第一次修桥的时候,有次村民请他去家里吃饭,“我印象很深,他们能拿出家里最好的招待我的东西,只是咸菜而已,当时有一些村民连食盐都买不起。”

作为国家深度贫困地区,2010年前漳腊村人均年收入不足百元,村里的年轻人常年外出务工,王麒淦每次回去都会看望那里的留守老人和儿童。

王麒淦与漳腊村的儿童

“有一个留守儿童叫党泽轩,他爸爸常年在外地做生意养活家人。我每次去都会去给他带几本书或者带些衣服,我觉得他是一个挺聪明的孩子,学习特别刻苦。跟他在一起时特别开心,聊聊生活上的事情,给他学业一些指导。”

11年,稚童变为少年,改变的不仅是自己,还有一起成长的漳腊村。

往返漳腊村,30公里的路,过去要开上三、四个小时,如今只要40分钟。11年间,王麒淦感受到最大的改变,是交通。

“以前去漳腊村的时候,整个路程都是颠簸的。现在一路可以开到村里,马路也变平坦,村里的交通也便利了起来。”不仅如此,已经完全脱贫的漳腊村,沿路村民的木质结构土房子,也变成了水泥房。“我记得最早的时候,村中央有一条小溪,现在也填平变成水井,方便村民们集中取水。以前听妈妈说,他们那个年代,这里发展得很慢,后来一点点脱贫建设,现在开发旅游业,村里人也慢慢变多了。”

现在,在复旦上学的他,还会经常和党泽轩分享自己的生活。“我记得刚进复旦时,处处都新鲜,我给他介绍学校的食堂、历史文化,还有光华楼,鼓励他要好好学习,走出来看看。”

一座隆昌桥,跨越了少年的11年,也跨越了整个乡村从贫困走向富足的11年。

乐观、开朗、热心,“他果然是这样一个优秀的同学”。

王麒淦默默捐款十多年的事情,从没和老师同学提起过。当听说有这样一封感谢信,大家感到惊讶,但又觉得是意料之中的事。

“最开始听到这个事情,觉得很惊讶,没想到会发生在我身边。”室友黄佣启笑着说,随即又说:“但后来感觉这个事情也是意料之中。因为王麒淦平时就很乐观开朗,喜欢交朋友,又爱帮助别人。我们就一起参加过很多志愿者活动,像无偿献血、去小学做实践,办联欢。”

王麒淦(右)在无偿献血活动做志愿者

王麒淦是班级的团支书,辅导员李小康经常与他交流。“听到感谢信一事,我有些惊讶又有些欣喜。惊讶的是,麒淦从很早之前,就开始做这么有爱心的事,一直持续到大学,而且他也一直没有跟身边的老师同学说。欣喜的是,他有这种默默奉献的优良品质,他也一直给我留下了这样的印象。他做事积极热心,做团支部工作也很让人放心,当我听到这事时,有一种‘他果然是这样一个优秀的同学’的想法。”

室友王君一则表示:“不奇怪,他平常就会做这样的事情。我记得大二时,一次周五中午下课,我有一点发烧,身体支撑不住,当时就是王麒淦立刻借了电动车,带我回寝室休息,帮我请假开药。”

同一个寝室里,室友们经常彼此打趣,大家会用名字的谐音起绰号。“他的名字谐音,就叫‘淦大事’。”

寝室聊天截图

当被问及自己做的事情是否是“大事”时,王麒淦摇头说:“我觉得这件事情是值得做的,我也很开心,只是说我个人所能做到的。”

“帮助别人,参加志愿活动,让我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也很有成就感。” 如此乐于奉献的他,离不开家人的教导。“这也是我从小的一个习惯,小时候每到周末,我跟爸爸妈妈都会有三个活动——登山、做家务、去社区义务服务。”

“我是复旦的学生,服务奉献就是我的本色,我就应该去成为这样的人”

在朋友圈的个性签名里,王麒淦写道,“重要的不是你是谁,而是你想成为谁”。当被问到他想成为什么样人时,他说:“我也并不是说一定要去成为谁,我只是觉得,就做我应该做的事。我觉得我是复旦的学生,那么服务、奉献就是我的本色,我就应该去成为这样的人。”

他也确实做到了。在感谢信中有这样一段话:“十多年来,王麒淦同学坚持默默无声的捐助,他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服务人民群众。”

“进入复旦大学后,我了解到学校的‘笃行计划’。我发现这个计划和我的理想很契合,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爱国荣校、博学笃志、思行合一、善于实践的复旦人。因为这些信念让我一直坚持在做这些事情。”

王麒淦(最后一排左一)在密云小学参与实践活动

今年寒假,王麒淦报名复旦团委青志部组织“赴基层,体民情,助振兴”活动,去海南潭牛镇希望小学支教,做乡村助振兴调研。未来他希望能够继续读研。“如果能读研,我希望参加学校研究生支教团。”

制图:实习编辑:王风范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