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至16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14所中国一流高校校长、副校长云集上海青浦长三角示范区,在2021年度“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会”上共同探讨在“三新一高”框架下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道。
复旦大学校长 许宁生
许宁生校长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研讨会将重点研讨“一流大学如何贯彻落实‘三新一高’发展战略”、“一流大学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的作用”、“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等主题。
北京大学校长 郝平
北京大学校长郝平、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韩杰才分别主持了两天十四场校长报告。
在总结发言中,许宁生表示,14所大学校长聚焦大学使命担当,就“十四五”时期在“三新一高”框架下抓好一流大学建设发表真知灼见,思路开阔,放眼全球,深入浅出,成果丰硕,意义重大。
青浦区委副书记、代理区长 杨小菁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 许征
大会还请到青浦区委副书记、代理区长杨小菁介绍了“高颜值、最江南、创新核”的青浦。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许征主持嘉宾演讲。
“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会”自2003年起每年举行,目前已经举办18届。本次研讨会由复旦大学主办,下一届研讨会将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办。
如何建设顶尖大学?
这些高校校长做了精彩分享
北京大学副校长 张平文
一流大学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的作用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主战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一流大学要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攻坚克难,努力集聚全球优秀人才资源。一流大学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オ第一资源、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努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中坚力量。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段崇智
任重志远,力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香港中文大学推出《中大2025》五年策略计划,致力于实现“力臻卓越,任重志远”的愿景,其中包括推动创新能力的提升,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及科技应用的能力。香港中文大学采取多项举措,推动跨学科研究交流、提升创新体系效能、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具影响力,建设香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角色。大学须在上游科研中发挥学术引领作用,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投入科技创新空间布局,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国家的创新科技战略注入力量。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林忠钦
凝心聚力,团结协作,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共担重任
在国家命运和人类文明的关键时刻,中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必须毫不犹豫地投入和引领国家建设,立足全人类和平与进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立德树人、创新策源、产业贡献上重点突破。储备和造就世界顶尖科技人才,前瞻布局培育重大原创成果、解决卡脖子问题,助力新兴科技产业和区域科创中心建设。面向未来,中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家富强和人类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清华大学副校长 曾嵘
高校在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的定位与思考
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要围绕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完善大学创新体系,努力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重大科技平台的聚集地、前沿科技信息的汇集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枢纽。一流大学应该重点通过平台建设、人オ培养、学术生态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围绕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和方向,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通过组织模式创新,稳定资源投入,以重大项目和平台为牵引,加强有组织科研;与国家实验室、科技领军企业和国家科研机构形成良性互动合作的关系,共同支撑国家科技战略力量建设,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 王树国
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
高校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要坚持“四个面向”,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回应世界、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关切。西安交大主动将自身发展融入到国家社会发展之中,创建了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创新港面向国际科学前沿,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整合优势科技资源、面向国际创新趋势、瞄准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展开科研攻关,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探索完善科技创新资源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为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探索新路径,为现代大学与经济社会统筹融合提供新模式。
香港大学副校长(学术发展) 宫鹏
突破界限‧创新转化‧汇聚人才‧贯通中西:一流大学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的作用
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香港大学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高科技自主研发;配合国家科技战略蓝图,驱动创新区域的发展;善用国际化优势,深化交流合作。作为一流大学,应通过稳固基础研究能力,创造社会价值,贡献社会,提升全球领导力,为国家科技战略作出应有的贡献。
浙江大学校长 吴朝晖
让创新型大学成为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主力军
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创新型大学具有创新与育人相联动的特征,是引领性创新与创造性转化相结合的形态,肩负着贯通社会服务与全球开放的使命,既可以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内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外在的重点连接网络。面向未来,创新型大学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关键在于发挥好创新国家队和主力军的作用,在拔尖筑峰、做强体系、交叉会聚、创新迭代和数字治理等方面持续发カ,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独特贡献。
南京大学校长 吕建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架构下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模式的探索、实践与挑战
立足国家“三新一高”战略发展,结合实际,南京大学提出“三个要求”“三个体系”:回应时代要求,落实核心要求,树立目标要求;建立开放化自立自强科技创新体系、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和文化软实力的支撑体系。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下,南京大学提出了以基础研究为根、向创造技术和成果转化拓展与延伸的原创驱动式科研新模式,在此基础上,将国家战略科技平台体系作为大学创新体系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渠道,探讨国家战略科技平台体系建设中面临的新挑战。
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 汪扬
大学的责任和使命
大学应提供更全面立体及多元融合的教育方法,培养富有竞争力、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学生,来应对全球日益复杂的现实情况。新冠肺疫情的挑战下,教育工作也要为世界上其他欠发达地区提供援助。如今国家及地区的发展将更依赖科学及创新科技,大学应肩负起重要使命:将研究转化为真正解决方案,成为教育未来的解决方案提供者,作为强大的召集力量,将商界、产业界、政府和企业家联系起来,共同应对挑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包信和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奋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
新时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努力践行“把红旗插上科学高峰”的铿锵宣言,勇当基础研究主力军,助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中国科大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四个面向”,潜心立德树人,执着攻关创新,奋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科大力量。
澳门科技大学校长 李行伟
澳门视角: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思考
澳门科技大学以“扎根澳门、融入大湾区、服务国家”为定位,不仅要全面谋划在大湾区的布局发展,通过多种方式扩展国内与国际研究合作网络,更要以此为契机拓展新学科新亮点,从科学研究与学术发展的角度,继续发挥中国与国际交流的桥梁作用,大力推动跨学科及前沿研究,引进更多国际领军人才,鼓励团队协作,整合资源,促进学术多元发展,助力澳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国家建设发展大局,共绘湾区合作新蓝图。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 韩杰才
坚定走特色办学之路的哈工大自信:从“中国航天第一校”向“世界航天第一校”迈进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哈尔滨工业大学瞄准航天事业这一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心怀探索浩瀚宇宙这一全人类的共同梦想,坚持“航天名校,工科强校”办学特色,秉持创新、实干、合作的理念强化特色优势,全面推进学校新百年战略布局、学科布局、人文布局,全面提升参与航天强国战略谋划、自主培养航天领域杰出人才、打造航天领域强国重器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服务我国航天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科技力量,努力从“中国航天第一校”迈向“世界航天第一校”,引领世界航天发展。
澳门大学校长 宋永华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澳门大学的角色与担当
澳门大学正着力打造协同、开放、创新的科研战略布局。澳门大学利用在微电子和中药质量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通过聚焦顶尖科研以发挥澳门所长,贡献国家所需。澳门大学提出以重大问题导向、交叉融合、重点突破的新思路,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智慧城市物联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解决前沿认知与脑科学的研究中,进行了以虚实结合特色双聘为支撑的学科交叉新实践。
复旦大学校长 许宁生
创造性高质量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以《创造性高质量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思考》为题,就世界新格局下的顶尖综合性大学、创造性地实现创新发展、复旦大学的探索和思考三个内容作报告。
许宁生表示,大学要有自身的定位、坚持自身特质。他提出顶尖综合性大学以“育人学术文化的卓越世界中心”为定位;以“富有四最的布局前瞻性、追求卓越的办学精英度、交叉融合富有的学科综合性、引领创新的大学研究型”为特征;以“四最”为战略先导,在最重要的学科领域布点,在最前沿学术领域开拓,争取作出最突出的贡献,以最佳状态持续稳定奉献人类文明进步;以一流学科为基础,应注重学科基础的厚度、学科内涵的精度、学科贡献的高度、学科交叉的深度。
“创新理念再多,不落地不行。”许宁生强调创造性工作的重要性。创造与创新的核心差异在于“造”字,“造”强调工程,突出行动计划与目标实现,体现笃实。大学创造性工作就是要不断打造自身鲜明的特色,为民族、国家乃至全球立德树人。在2035年前率先建成人才强国、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的伟大目标,给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面对时代给予的发展机会,大学建设更要发展特色,进一步推动师生成为人才方阵的主力。创新创造是推动发展的关键。要贯彻落实国家决策部署,创造性地推动实现,担当作为、敢抓敢闯,充分调动干部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创新意识与创造性工作的活力。
就如何提高创造性工作的自觉性和认识高度,许宁生强调,建设一流和顶尖大学要确立自身的发展愿景、目标体系和阶段性的具体目标,发展自身特色,要担当国家使命服务民族振兴;要遵循大学发展规律,研究借鉴他人的经验,而非照搬他人的做法;要成为一流和顶尖大学,核心是要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做到最好,而非把别人的东西学得最好,在比对中开展良性的学习互鉴、合作交流竞争,把我国的高等教育办得更好;要注重在老百姓中的口碑,而非一味追求排名和指标。
结合复旦大学的探索和思考,许宁生分享了复旦大学在“十四五”期间和面向2035年的主要目标。他指出,复旦大学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八个一流”总体发展目标、以“四个最”为战略先导,将融合创新作为特色,形成五大学科门类梯次建设、交叉学科门类和自主设置前沿学科蓬勃兴起,学科生态体系内能不断壮大,整体发展层级持续提升的新格局,全面推动全校一级学科重点发展、融合发展和特色发展,彰显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交叉的前沿拓展力和创新引领力。以大力提升育人和科研贡献力的能级为着力点,培育“大先生”和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强化科研贡献力,担当国家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