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百年前,有一群复旦人选择坚持真理,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惧牺牲,共同高举信仰的火炬;六十多年前,有一群复旦人选择投身戈壁,科研报国、攻坚克难,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如今,还有一群复旦人选择放弃安逸,扎根基层、奋站一线,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团结、服务、牺牲”,在不同的年代,复旦人做出了同样的回答。
10月12日、13日,复旦大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原创系列校史展演剧《追梦百年》在相辉堂北堂上演。剧目取材自真实历史事件,以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寻访复旦红色基因为视角,围绕“革命、建设、传承”三个主题,用复旦116年校史中的三个故事展现了不同时代复旦人的追梦历程,生动再现了百年党史中复旦人与党同心、与国同行,复旦学子坚定理想、报国奋斗的精神风貌。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尹冬梅、“58中队”的党支部书记薛履端、“58中队”骨干李郁芬之子张左之,复旦大学赴云南挂职干部代表、选调生代表等与校内师生一同观看了此次演出。
时空碰撞,精神融合,打造党史学习新载体
百年征程中也镌刻下复旦人的坚定步伐,先辈的故事代代讲述,红色基因代代传承。复旦大学研究生剧社选取校史中三个时期的三位共产党员的故事,带领师生共同回到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来到勇闯难关的建设年代,共同感悟当代复旦人的传承决心。
据不完全统计,复旦大学登记在册的烈士共有52位,其中红岩烈士10位,复旦大学也是全国红岩烈士最多的高校。解放战争时期,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种种酷刑折磨,不折不挠、宁死不屈,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凝结成“红岩精神”,这其中就有坚贞不屈、永不叛党的复旦校友王朴。
在校期间,王朴就积极追随时任新闻系主任陈望道开展进步活动。抗战胜利后,他变卖家产回老家江北农村兴办学校,资助革命,同时创办南华公司作为重庆地下党组织的据点,加强党在农村的领导力。到解放时,共培养数百名学生,在知识青年、工人、农民中发展党员约700人。后因叛徒出卖,王朴被捕,遭受严刑拷打,不为所动。1949年10月28日,在重庆解放前夕,王朴在大坪刑场牺牲,年仅28岁。
“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暑期开展“复旦西迁之路”主题实践,走访王朴烈士陵园、王朴中学、白公馆监狱旧址,还带回了第一手的历史资料。主创团队将红岩英烈的故事搬上了舞台,重现了他们在白公馆和渣滓洞中绣制五星红旗的画面。演员和观众们无不为红岩英烈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所感染。
时间来到20世纪50年代末,为了响应党的号召,复旦大学党委从本校物理、化学等学科抽调一批师生共同组成科研组“58中队”,开展分离同位素研究,为研制原子弹提供基础技术。1961年11月,在原子能系李郁芬的带领下,复旦“58中队”全体研究人员连同仪器设备集中到上海冶金所会战攻关,代号为“真空阀门”,复旦人占总人数三分之一。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破成功。后来,当李郁芬谈及这段往事,她只说,“国家需要你,你肯定要好好干,我们当时都愿意像一个螺丝钉一样工作。”
今年7月,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来到青海“金银滩”211厂遗址和原子能城,学习“两弹一星”精神。队员们在长达20多小时的访谈中深受震撼。“58中队”党支部书记薛履端说:“我们当年都是自觉工作,党叫干啥就干啥。原子弹研制工作是一个很复杂的工作,我只是参与辅助了一个大工程中的一个小部分,就如同大海里的一滴水。当时主要是党和国家的决心大,没有党的领导,根本搞不出来。”复旦大学化学系校友、原221厂二分厂党委副书记陈福良说:“我是靠着助学金和老师同学们的帮助,才顺利完成学业的。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听到党的召唤,我就响应号召,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没有犹豫,打起背包就出发了……”。
在“两弹一星”的事业里,数以万计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有的像陈福良一样在草原荒漠、密林深山挥洒汗水,有的像“58中队”一样在城市的科研院所默默奉献、不问得失。同学们将访谈中的珍贵故事融入《追梦百年》的剧本,在演绎的人物上融合了组建原子能系、组建“58中队”和选派学生进入冶金所和金银滩的故事。
2015年以来,共有1027位复旦毕业生成为选调生,奔赴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投身基层一线,用青春为祖国的基层治理、脱贫攻坚贡献力量。复旦大学近年来连续向定点扶贫点派遣10名挂职干部,其中4名驻村第一书记。他们用实际行动书写了许多感人的故事。《追梦百年》剧组团队前后采访20多位选调生,其中“星火”小分队踏上了前往宁夏闽宁镇、西吉县的脱贫攻坚考察之旅,来到新农村、走进老乡家、走访老党员、访谈选调生。剧组团队通过访谈,倾听选调生们的初心和开展工作的收获,并将真实的故事和情感编入剧本。
《追梦百年》的主人公之一杨琳轩就是奋战在扶贫一线的第一书记的缩影。在剧中,她全心投入基层工作,在复旦大学附属医院的支持下,帮助患有马蹄足病的乡村女孩雯雯到上海接受治疗,真正做到了积极作为、敢于担当,充分彰显了复旦青年一代的使命担当。
剧目接近尾声时,剧中人物和现实人物交叉剪影,“王朴 1946年入党,李郁 1956年入党……谈思嘉2012年入党,许亚云 2016年入党,秦艳晖 2019年入党,左宗正2021年入党”,声声宣言,响彻心扉。复旦青年人的抉择,用这样的方式贯穿百年历程,剧目也在观众们的感动与掌声中落下帷幕。
深入历史,创新演绎,推动艺术思政新突破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如何通过话剧表演形式,选取怎样的复旦故事,浓缩展现复旦百年历史,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创新艺术思政?这个重要议题自话剧项目启动以来就一直被创作团队反复推敲与研讨。
自2020年12月话剧项目启动开始,主创团队采访相关教师、校友30余人,查阅资料50余万字,最终确定采用多重时空交叠的叙事方式,描绘新中国成立前后、新中国成立初期和当代复旦人的时代故事,让故事主角在舞台的并置时空里产生交集和碰触,将“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贯穿始终,生动展现复旦人许党报国的情怀。
10个月的时间里,主创团队深入访谈校友专家、烈士子女、毕业生、选调生、挂职干部等,特别是采访了健在的“58中队”所有成员,最终形成访谈资料数万字。此外,王朴烈士之子王继志、复旦大学化学系校友、原221厂二分厂党委副书记陈福良都为丰富剧本提供了宝贵意见,保障剧本在忠于史实的前提下,最真实展现百年复旦人的精神与风范。
为更好呈现戏剧效果,提升话剧的艺术感染力,全剧采用“一景多用”的方式构成舞台支点,使用偏中性的框架结构,还原当时建筑风格。为营造复旦人百年追梦的时空纵深,剧组特别利用舞台深度营造出“前景”与“背景”空间,扩大故事物理空间维度,提高舞台和舞美的空间感、层次感。
为力求还原史实,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剧组在综合考量角色相似度、舞台经历和剧本设定的基础上做出选择。剧组邀请复旦大学心舞团的舞蹈演员们参与本次表演,她们扮演“58中队”中负责技术攻关的科研人员,通过舞蹈语言形象生动地展现了“58中队”的奋斗历程,演绎出复旦人一脉相承的精神气质,使话剧演出更为连贯完整,更具感染力。
“我们准备的资料比在舞台上呈现得要多很多,数十位前辈的真实的经历比我们戏剧更加具有冲击力。”编剧许静波说:“能够书写他们的故事,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荣幸;能够成为复旦的一分子,终生以之为耀!”编剧熊丰介绍了这部剧的创作初衷:“这部剧所呈现的是共产党人初心使命与复旦精神的融合,剧中的主角是复旦人,更是共产党员,在不同的年代,他们都做出了自己无愧于国家和人民的抉择。正是有了无数个像他们这样复旦人和共产党员的团结、服务和牺牲,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追梦百年》是写给他们的一首赞歌。”两位编剧是复旦校友,学生时代都是研究生剧社的骨干,毕业后也一直关注、支持着研究生剧社,分别是研究生剧社《天地玄黄马相伯》和《相辉堂》的原创编剧。
传递价值,传承精神,彰显文化育人新实效
《追梦百年》通过舞台剧的形式,让代代传承的复旦精神以更加直观、生动的形式展现在师生面前,通过艺术的滴灌沁入每一个复旦人的心中。历经十个月排演的演职人员们表示,创作《追梦百年》是一次对党史、校史的深入学习,对复旦精神的理解、贯彻与展示,并希望通过这样一部艺术作品,把历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把红色基因的力量传递给更多人。
本剧导演赵以排演过研究生剧社的《相辉堂》,在他看来,复旦青年们实际上是一个个内心澎湃着磅礴能量的钢铁战士,“他们的所思所想体现着一个知识分子的崇高爱国精神,这种磅礴向上的巨大能量,通过一个个儒雅的人释放,并在跨越将近100年的故事中一以贯之”。在由复旦师生担任的演员们身上,他也看到了这种浑然天成的“复旦气质”,通过舞台这一介质在不同年代的人物间流淌,共同闪烁着光辉。
剧中饰演王朴烈士的杨宁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硕士生,是 “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的副队长。在他看来,从《共产党宣言》展示馆讲解陈望道老校长追寻真理的故事,到话剧舞台上扮演毁家纾难,资助革命的王朴烈士,仿佛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其中,他好像回到了黎明前夕的重庆白公馆,举起了革命者在狱中凭借着想象绣出的国旗。他说:“革命烈士值得我们怀念,这盛世也如他们所愿,我们新时代青年需要做的,就是总书记在回信中所说的,‘坚持做下去,做得更好!’”
在剧中扮演李郁(原型是李郁芬等)这一角色的李子健为剧中一句台词深受震撼:“保家卫国,抵御霸权国家的核讹诈,复旦不能缺席!”在他看来,无论是王朴的无私付出,还是李郁的默默奉献,或是杨琳轩的扎根基层,都是复旦人在民族复兴道路上顽强拼搏的写照。
剧中的复旦选调生代表杨林轩的扮演者张蒙也被剧中一句“要用身体力行,去把所有的理想一一落地”深深激励。作为即将毕业的研究生,她相信自己今后无论在哪里工作,从事怎样的职业,都会像杨琳轩一样脚踏实地,践行复旦学子坚韧、担当的优秀品质。
不光是舞台前后的演职人员,台下的观众们也上了一堂深刻的党史教育课。他们在这场文化的洗礼与精神的熏陶中对党史、校史和复旦精神有了更深理解、更多感动,也收获了守初心、担使命的力量。
现代物理研究所2021级研究生王友敬说:“‘58中队’的故事激励着我,要做国家最需要的研究,做人民最急切的突破。百年不过是故事的开始,我们复旦青年还将怀揣初心与梦想,去追逐下一个百年!”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2020级研究生阿依米拉·阿克木感慨:“无论处于什么样的时代,共产党人都心怀人民、自强不息,用他们的热情与鲜血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奇迹。复旦共产党人也是如此,每一个祖国需要的地方,都有复旦人的身影,复旦精神也将在我们的血液中永远流淌。”
《追梦百年》通过舞台剧的形式,带领复旦师生重温党史校史,将传承百年的复旦精神从舞台带向现实,让更多人能够汲取前辈力量,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今年以来,复旦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围绕建党百年主题,通过传统民乐、交响乐演奏、原创红歌合唱以及原创话剧展演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创新党史学习教育的载体,丰富美育活动的思政内涵,不断探索思政教育新模式,推出了系列活动,反响热烈,受到师生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