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索奖获得者徐彦辉: “科研想做好就得在实验室呆着”

作者:汪祯仪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1-10-09

“在细胞里面,有千万量级的蛋白质。只有获得这些蛋白的三维结构,才能很好地理解它的功能。” 获得2021年科学探索奖的 徐彦辉最新的研究突破,是在《科学》(Science)杂志发表的研究长文(Research Article)《人源中介体复合物及其结合转录前起始复合物的结构研究》(“Structures of the human Mediator and Mediator-bound preinitiation complex”),将分子生物学领域相关研究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持续研究二十年 向结构生物学的“珠穆朗玛峰”进发

徐彦辉在结构生物学领域的研究,从研究生开始,至今已经持续了二十余年。对团队在5年里做出达到甚至一定程度超越国际顶尖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徐彦辉表示,只是因为“技术的逐步的进步,我们可以研究的体系就可以越来越复杂——尤其是冷冻电镜”。

二十年磨一剑,向着结构生物学的“珠穆朗玛峰”课题“基因转录”进发的路上,除了先进技术助力以外,还有科研之路的积淀。来到复旦后,徐彦辉扎根DNA甲基化动态调控过程的相关蛋白质结构研究领域,从2013至2015,团队在DNA甲基化和去甲基化方向取得突破性成果,并发表1篇《细胞》(Cell)和2篇《自然》(Nature)期刊文章。随着冷冻电镜技术的进步,他的团队开始研究更为核心也更为复杂的转录起始问题,经过了5年的努力,终于在近两年硕果频收,半年内《科学》(Science)连发两篇长文,首次报道了包含TFIID的完整转录前起始复合物(PIC)结构与首个结构与功能完整的转录前起始复合物-中介体(PIC-Mediator)复合物,并揭示了它们的动态组装过程与分子机制,在“围绕启动子区转录起始过程的调控”这个细胞体系内最为核心的生命过程的重大前沿课题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中PIC-MED完整转录起始超级复合物含76个亚基,分子量达到四百万道尔顿,达到了结构研究的新纪录。

开拓科研前线 为后续研究绘制精细“地图”

提及开展课题过程中最深刻的感受,有时候徐彦辉自己看到这些研究的结果,即便对他这个研究者而言,都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原来生命过程是如此的复杂,设计得是这么精妙”。

其实,对这些生命现象的深入理解,就像一张黑暗中摸索得出的“地图”,为后来者照亮前行的路——在应用层面,无论是疾病的干预还是治疗,一切都基于对我们生命过程正确的解释。这正是徐彦辉课题研究的目的所在: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使得我们对于客观世界的理解更为深刻。而基于这些更深刻的理解,未来的药物研发、生物技术的突破,所需要的只是一个时机。

做科研要肯付出时间与热情 如果想做好就得在实验室呆着

徐彦辉的办公室位于枫林校区明道楼715室,对门712室是他的实验室。他很少出差,大部分时间呆在实验室,与学生们一同跟进实验结果,讨论结果的分析,进行后续的实验分析,全程参与。

上班、工作、阅读、写论文、讨论课题,日复一日。别人问他发文章的秘籍,他笑着回答:“大道至简,没有所谓的一招致命,只有千锤百炼,投入时间去做。”

“做科研是特别简单的一件事,”他常跟学生们说,“只要你肯于付出和投入时间和热情去做。”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