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上海这位“宝藏医生”红了!三种语言切换自如背后,是温馨的医患零距离沟通

作者:顾泳摄影: 视频: 来源:上观新闻 2021年9月29日发布时间:2021-09-30

语言交流,也是一剂良药

上海医生日语、英语、上海话三种语言切换自如,出色语言表达能力在社交媒体“出圈”。

这位“宝藏医生”,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董曦。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28日下午联系到董主任,她直呼,“我也没想到这个视频会火,真的挺出乎意料!”

从业至今21年,曾留学日本五年,在美国进修的董曦说,多种语言问诊,在生殖医学中心并不少见。她为此深有感触,语言沟通能力是医患交流一大工具,掌握得好事半功倍。

“宝藏医生”会外语,还会方言

视频中的三种语言切换,来自三个场景。董曦告诉记者,应用日语时,对面是多年来的一位老病人,48岁的日本女士在董医生手里顺利诞下孩子,自此成为好朋友。应用英语时,对面是一对不惑之年的夫妻,情况与来自日本的女士雷同。至于讲沪语时,对面是肿瘤患者,她来咨询保存生育力之时,激素水平会否影响肿瘤治疗。

来自中山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的数据显示:每年2万余人次门诊量中,5%来自外籍,本地与外地患者各占一半。

“我喜欢用病人熟悉的语言进行沟通,这样会平添一份亲切感。”董曦告诉记者,自己上世纪90年代初曾在日本横滨留学五年,身居异国他乡,哪怕看到路上有人说普通话,都会分外亲切。她说,“设身处地着想,来自异乡的病人如果听到医生用家乡话沟通,也会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

爸爸是安徽人,姥姥是东北人,董曦自小有些语言天赋,这些年,除了自己熟稔的英语、日语,她还练就安徽话、宁波话、南通话、苏州话等,“来我们这看生殖问题的,有身病也有心病,拉近了距离,对治疗颇有益处。”

语言交流,也是一剂良药

董曦医生“出圈”后,有病家慕名来到中山,专门为看“会切换三种语言的上海医生”。近两日,董曦每天下午坐诊到四点半,就在昨天,还有两位日本病人找上门来挂了号。

在董曦看来,有时治愈常常安慰,语言沟通同样是一剂良药。本周一的诊室里,良药便起效了。已生了两个儿子的刘女士输卵管已结扎,这次想拼一个女儿凑个“好”字。刘女士潜意识想选择性别,“万一不是女儿索性不要了”,面对她的焦虑与困惑,董曦娓娓道来,从刘女士身体状况分析入手,渐渐讲述了同为女性的经历与感触,乃至为人母的义务与责任。最终,刘女士选择“既来之、则安之”,身体条件允许就自然受孕,由此放下心中“必须生女儿”的执念。

生殖医学中心里,除了求子心切的人,还有一群特殊人群——失独父母。每每遇到这类人群,董曦会格外耐心,宁可牺牲更多一些时间沟通交流,只为失独父母有个倾诉的出口。“对于这样的特殊人群,语言沟通就是良药,能帮助他们重新找到生活的支柱,走出人生的阴霾。”

延伸语言“桥梁”,体现上海诊疗服务

三种语言自如切换的医生在网上走红,网友点赞之余纷纷评论,“这就是上海医护的素质,更是上海城市多元开放包容的体现!”“像董主任这样的医生,在上海不少见!她只是典型代表!”

语言既是能力,更是桥梁。董曦说,在生殖医学中心内,医生掌握外语水平并不稀奇,而今,护士小姐姐也要求学习更多外语沟通技术,为外籍病家提供更好服务。“抽血、B超英语怎么说,护士只要学会几句简单的英语词汇、语句,便可与病家实现零距离沟通,拉近医患之间距离。”记者同时获悉,中心内同时有法语、德语等多语种医生提供诊疗服务。

事实上,一如董曦主任,掌握多种语言,并能熟练运用的医生,在中山医院乃至沪上其他医疗机构并不少见。以中山医院为例,每年均有多个对外交流项目,供青年医生学习参考;更有中英文示范教学、案例探讨,以此让更多人学习掌握外语技巧。中山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医院还将为医务人员提供更多交流发展平台与机会,历练水平之时,为病家提供更温馨周到的诊疗体验。

制图:实习编辑:王风范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