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马克思主义内化为“底蕴”和“素质” 走近研究马克思主义40年的陈学明

作者:胡慧中 戚心茹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1-09-23

《全国新书目》8月荐书单推荐社科类书籍10本,复旦大学教授陈学明著作的《马克思主义与我》上榜。本书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对我们具体的个人的意义,打开了马克思主义当代研究的新天地,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的微观研究具有开创价值。值得一提的是,陈学明已经致力马克思主义研究40多年,成果丰硕。

《马克思主义与我》是本怎样的书?

“我研究马克思主义一辈子了,这本书是我的心血。”陈学明摩挲着《马克思主义与我》一书的封面,动情地说道。

《马克思主义与我》围绕着如何将马克思主义转化为内在竞争力展开论述。全书分为四个章节,从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崇高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科学系统的处世处事方法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发扬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意义,启迪读者将四方面内化为个人的素质、个人的底气与个人的竞争力。

章节铺排布局明晰精到。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提纲掣领,再以微言大义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与指导意义。

2021年6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与我》为通俗版本,15万字。而学术版本暂定名《马克思主义的微观功能的研究》,全书30余万字,即将付梓。

培养学生的感触推动了他撰写这本专著

在复旦多年培养学生的感触,对陈学明撰写这本专著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陈学明追踪学生的成长,发现在同一所大学接受教育的学生,在迈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有的展翅高翔,捷报频传,有的却成就不大,步履艰难。他认为这与学生内在的素质以及由这种素质所支撑的核心竞争能力息息相关。核心竞争力来源于“素质”和“底气”,而素质和底气自“我”而来,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崇高的信仰追求,二是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三是科学的处世处事的方法,四是健康的生活方式。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功能一个重要的方面正体现在转化为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他感受到,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学生的“素质”与“底气”首先形成于其大学阶段,而能否在大学阶段的学习时把马克思主义加以“内化”是关键。

此外,陈学明受到《马克思是个90后》说唱歌曲的启发,从理论层面具体深入论述其中深层原因,论述把马克思主义真正与90后群体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即思考马克思主义对个人,特别是对青年大学生的意义。

去年疫情期间,古稀之年的陈学明左腿不慎骨折,绑上石膏,酝酿多年的《马克思主义与我》专著创作或将推迟。在此之前他曾向天津人民出版社阐述过本书的创作理念,出版社领导、编辑等一行六人来上海登门拜访,鼓励他的创作,也有三四个学生帮助搜集资料。去年暑期天气炎热,腿伤行动不便,但陈学明潜心著述三个月,终以30万字完稿,并成功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的重点项目。

《马克思主义与我》创作有三个不易之处,陈学明巧妙破解,成为这本书的创新点。一是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讲得透彻。他在每个章节先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提纲掣领,再进行具体论证分析,从小角度、小切口出发,用小笔刃来贯穿大道理。二是语言表达力求通俗化,平易近人。三是以对话的方式书写,陈学明创作时设想与学生面对面交谈,对学生的个人素质培养娓娓道来,让学生产生对个人命运的关切感。每当完成一些章节,他邀请博士生前来阅读,希望听到不同于阅读一般学术著作的观后感。

《马克思主义与我》缘于培养学生的心得,对学生迈入社会后的素质提升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毕业多年的学生读后,不少学生表示,得以正视并回顾多年以来的人生之路,非常认可“个人的竞争力”的相关论述。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冉评价《马克思主义与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建议马院学生和老师都要阅读,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和方法有指导意义。

建党百年之际,《马克思主义与我》的出版具有重要意义。陈学明说:“这本书从一个特定的角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功能。马克思主义是整个党的灵魂和旗帜,与此同时,也是我们每个人的灵魂和旗帜。从一定意义上,这本小书是给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献礼。”

毕生致力马克思主义研究四十年如一日

1947年,陈学明生于上海市崇明岛,初中三年级政治课学的是毛泽东的《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书,整整一个学年对这本书的精读,加上政治老师授课生动活泼,让他对“为什么只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以及“中国为什么必须要由共产党领导”这些问题,产生了深刻的印象。正是这本书让他形成了基本的政治立场和理论观点。这本书实际上“管”了他一辈子。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陈学明开始从事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是国内最早一批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者。迄今,他致力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已有四十年。

他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在多部论著中着重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对国家、民族、人类、时代的重大意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作出了深入的宏观阐述。先后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优秀图书奖,以及教育部和上海市优秀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二等奖多次。

研究马克思主义必须相信马克思主义

“研究马克思主义必须相信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研究传达人文关怀和现实关怀,支撑陈学明四十年如一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信念与追求。

陈学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追踪最新的现实问题。面对新冠疫情带给全人类的重大考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相关问题,也进入了他的视野,以马克思主义研究传达人文关怀和现实关怀还将大有可为。

 “人生苦短,一辈子就干一件事情,要干这个事情就要干得有意义!”陈学明觉得研究马克思主义便是他人生的最大意义,早已融入了他的生命。

 陈学明将自己的代表作分为四大类:一是马克思主义当代意义的研究著作,最著名的是以《永远的马克思》为代表的“三部曲”;二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著作,如《西方马克思主义论》、《20世纪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三是关于资本主义研究的著作,如《用另一只眼睛观察当代当代资本主义》、《当代资本主义的命运》等;四是当代中国问题的研究著作。这四类著作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组成陈学明精研致思的学术研究脉络,贯穿又延展着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生涯。

招收博士的首要条件是相信马克思主义

尽管在复旦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授课已经是旧事,博士也自退休后停招了四年,但陈学明始终认为上课是一种享受。他说,教育不是“批发商”,要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向学生,实现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薪火相传。

陈学明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招收博士的首要条件便是立场一致。他用自身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信条勉励学生: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必须直面现实问题,必须扩展自己的视野。同时他又像看待子女一般看待自己的学生,并且认为跟学生有共同的信念,共同的追求,达成了更深层次的一种心灵的境界。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彭召昌研究员就读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期间,听了陈学明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讲座,产生浓厚的兴趣,后赴美攻读硕博,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方面渐入佳境。学有所成,他放弃美国大学高薪待遇,回到复旦马院任教。他对许多人说,回到复旦大学从事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教学,是当年旁听陈老师的课程起着作用——就是为了追随陈老师等复旦大学的一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

未来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将这样做

陈学明对未来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工作进行了全面规划。

这个规划包括: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新冠疫情的反思;系统梳理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回望反思自身四十多年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撰写名为《我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回忆录。他还将修订自己编纂的教材,顺应时代发展,为高校思想哲学教育和思想理论教育添砖加瓦。他说:“我觉得我离开了这些东西,离开对理想的追求,对事业的执着,我的人生没有意义。所以还要在研究的第一线。我总感到不把我脑子里面想出来的东西写出来给人家看,我就对不起自己,对不起这个时代。” 

复旦-6_PDF.pdf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