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脉,以史为宗。温州有史以来第一部官方编修通史《温州通史》,全方位展现了这座底蕴深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文化。
十年磨一剑。《温州通史》上起史前,下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间跨度超5000年。编纂工作自2011年启动,由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吴松弟担任主编,林华东、鲁西奇、刘光临、李世众、冯筱才等史学专家担任分卷主编,并邀请6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
《温州通史》突破传统框架,断代史和专题史并重
不同于各地出版的区域通史,《温州通史》突破了仅按时代顺序编纂的传统框架,在断代史的基础上,叠加了按专题进行论述的专题史,成为区域通史编纂的创新之作。
该史籍运用考古发现、稀见文献、日记、文书、档案以及大规模的地域考察和地方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全面客观反映了温州建置沿革、社会变迁、经济发展、文化教育、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历史演变。
断代史是《温州通史》的主体部分。包括东瓯卷、汉唐五代卷、宋元卷、明代卷、清代卷、民国卷等六卷,每卷超30万字,其中字数最多的宋元卷达到84万字,合计约350万字。专题史部分包括《温州古旧地图集》、《温州医学史》、《温州海上交通史研究》、《温州古代戏曲史》、《温州近代交通史研究》、《温州盐业经济史》等16种,合计约285万字。全部出版工作将在今年完成。
这部书将断代史和专题史并重,缘何设立专题史?吴松弟说:“各个区域各有特色,如果不能写出区域的特色,就不能说是成功的。”为了展现温州地域特色,吴松弟与众多专家学者交流讨论,独创性地提出了断代史与专题史并重的编撰,呈现出区域历史发展的特色。
吴松弟说:“《温州通史》的编纂,立足全国性的按时间论述的断代史和区域性的按事物论述的专题史两种视野。”最终呈现在中国史和区域史双坐标下,有别于其他各地通史。
历时十年 《温州通史》是如何完成的?
“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吴松弟感叹道,“编好通史相当不易,要热爱地方,要懂历史地理,要写出全国中的区域即区域特色,又不忽略全国大格局对区域的影响,在看到上层思想文化的同时写出民间生活,并注意后世思想文化的历史来源。”但是,“最复杂的事物也是人创造的”。
6部断代史加上16部专题史,由哪些学者编撰?内容如何选取?吴松弟多次组织讨论。
在人员的选择上,“有人提出《温州通史》应由温州人来写,我认为编撰者仅仅知道温州还不够,需要有国家的眼光,也需要有世界的眼光。”根据需要,吴松弟选择在各地寻找作者。基于每一卷的内容和要求,断代史的队伍依次由林华东、鲁西奇、吴松弟、刘光临、李世众、冯筱才六位史学专家组成,分别承担各卷的撰写。
六位主要作者,只有主编吴松弟是温州籍, “我带作者们参观温州各地,结合体会,分析看到的山河、村庄及其历史。这样,大家对温州逐渐有了一定的认识。”
资料搜寻是一项大工程。吴松弟提出几个方法:请温州市各地图书馆、档案馆开放大门,供通史作者查阅资料;请温州通史编纂委员会协助联络人员、搜寻书籍;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山河、交通、村庄人文的特色。
“要把温州地方特点搞清楚,必须进行地方调查。仅仅看书是比较表层的。”调查小组由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温州大学和苏州大学等高校300多名学生组成,利用两个暑假、一个寒假,深入村庄和农民交谈,搜寻资料。“搜集到五、六百个家谱,深度了解基层情况。这样就能写得栩栩如生。”“有人说我们是接地气的研究,这和实地调查是分不开的。”吴松弟笑谈。
要了解一个地方,首先要掌握它的自然地理环境。在主撰《温州通史宋元卷》过程中,吴松弟考察过很多地方,包括温州的海岸线,他带领两三个学生自北向南走了几遍,边走边了解,摸清书本未曾清楚记载的情况。
“我们发现海岸边的农民不太愿意把房屋建在海边,离海洋都比较远,为什么要这样子?这里的土壤是怎么改变过来的?”吴松弟说,“农民解释,海岸边上浪潮高,台风一来就更猛,对房屋很有威胁,所以宁可把房屋建得离海岸线远一点,骑车来海岸边上种地。这些是只看书看不出来的。”当地农民指出,不是任何一个地方的海岸围起来就能耕种,它至少要经过近100年的熟化过程,才能成为良田。“这让我想到在宋代,温州的粮食不够吃,但到明代粮食逐渐就够了。后来明白了,它的土壤已经由过去的盐碱地或者生土地完成了熟化的过程。这样就可以种粮食,粮食不够的问题就解决了。”“所以,有些东西你都要去问、去看,才知道。”
吴松弟说:“实事求是。只有这样写下的《温州通史》,才是真正属于温州人的历史。”
信念和兴趣支撑他十年行走沪温两地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独具特色、源远流长的温州历史文化,为温州人民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温州通史》的编写,可以说是对温州现象、温州模式的追根溯源,让我们对温州历史与文化、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有了更加全面准确的认识”,吴松弟说。
他接手《温州通史》时,不到57岁,“那时头发花白。这两年,头发几乎全白了”。十年来,一天伏案十七、八个小时,是他的工作常态。“当时不觉得累,但现在感觉有些累,脊椎骨出了问题。”
在过去的十年里,吴松弟不仅编纂了《温州通史》,还主编了9卷本《中国近代经济地理》,这套书籍于2018年荣获上海市第14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一等奖、第15届“上海图书奖”一等奖,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学)著作一等奖(2020)。此外还指导了20多位博士生。
为什么要做那么多事?他说:“从小习惯了。”吴松弟认定:凡事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这一信念,也支撑着他十年来,在上海、温州两地跑,“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
十年得以完成《温州通史》,是团队精诚合作的结果。“我提出想法后,邀请了一些感兴趣的人一起来做。在每一位参与者的支持和坚持下,完成了这个长期项目。”吴松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