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百年来为党和人民奉献毕生的新闻工作者 学生团队倾力打造百年献礼片《惊蛰》

作者:刘浩然 来源:新闻文化网发布时间:2021-08-30

春雷响,万物生。

《惊蛰》是那一声春雷。

经过近百天的筹备与创作,新闻学院学生团队百年献礼片《惊蛰》6月29日全网上映,献礼党的百岁生日,也献给百年来为党和人民奉献毕生的新闻工作者们。该片由学生团队全程制作,新闻学院和复新传媒联合出品。

乱世沉浮,赤子之心敢敌千军万马;春雷乍起,提笔千钧惟愿天下太平。《惊蛰》以新闻史上的著名报人邵飘萍为原型,呈现了中共建党初期一代新闻人思想的坚定与成熟。

片名“惊蛰”取自节气“惊蛰”,是春雷始鸣、万物萌动的节气,故事正发生在那个红色的革命年代。革命星火如春雷惊响,唤来国人思想的觉醒。主角祝新成作为《平报》主理人,追求真理、追逐真相,在与强权斗争的过程中找到信仰,毅然入党。

该片是新闻学院学生团队完全自主创作和摄制的作品,青年教师、学生辅导员都加入其中。为期两个月的新闻史料挖掘和剧本撰写,一个星期的陈设、置景和现场拍摄,从创作到后期,从音乐到宣发,团队精心打磨,交出了一部高水准的微电影。

为什么要加入中国共产党?怎样致敬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新闻人?新闻学子们在创作过程中找到答案,坚定信仰、锻炼能力,发挥新闻人之所长、践行社会担当。

/ 献  礼 /

“要为党献上一份生日礼物”。这是《惊蛰》的初心,也是所有主创和工作人员的初心。

《惊蛰》的核心团队是一个辅导员团队,5名主创中有4人是新闻学院的本科生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是他们热爱的事业,为党育人是他们的使命。

导演邓智友是新闻学院2020级本科新生辅导员,早在去年,他就萌生了拍一部百年献礼片的念头。“我想和其他辅导员们一起,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来创造这样一部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作品。”

在片中饰演李大钊的钱威丞是“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队长、新闻学院2018级科硕班辅导员。平时,他在《共产党宣言》展示馆讲解那段历史,这次,他走进那段历史、演绎那段历史。“责任重大,使命在肩。越是了解那段历史,我越觉得必须演好这个角色,越是深入地体会了人物的内心,越是必须要讲好那种精神,讲给更多人听。”

2020级本科生孙天皓在团队中负责道具、花絮拍摄,还临时出演了军警的角色。“最后滚动的演职员表里出现我的名字时,我真的有很深的触动。”孙天皓说,“一件大事里,也有我的一份力。我拧的那些螺丝、拍的素材,成为一个事业的一部分,我觉得非常有意义。”从跟着榜样,到跟上榜样,从看别人做,到自己冲在前面。入学时,孙天皓就提交了入党申请书。现在,他已经被确立为积极分子。

这正是《惊蛰》的意义。虽然还是学生,也可以用一份赤诚之心和专业所学为党的诞辰献礼。伟大的事业并不遥远,它其实就在身边。

此后,新闻学院各党、团支部将围绕《惊蛰》组织一系列的主题党、团日活动,把这份献礼的初心和红色的精神传递下去、发扬出去。

/ 追 光 /

缺预算、缺场地、缺人手……“刚接到邀请的时候,我觉得这个片子不可能拍成”,新闻学院新闻学系2014级校友殷方成是《惊蛰》的摄影。

新闻学院2018级本科生辅导员、制片人袁超颖回忆,第一次去勘景时,看到光秃秃的房间,和预期的落差实在太大。想改造,就得请团队,预算不够,时间也不允许。“我们去程的车上欢声笑语,回来时没有一个人说话。”

“虽然什么都缺,但我们不缺热情,”邓智友说,“正是因为不知道有多难,我们反而是一个接一个地克服了困难。”

理想凝聚了这个团队。人手不够,那就一个人拆成两个、三个用。在拍摄现场,几乎所有人都是身兼数职。演员杀青了,就去帮忙做场记,花絮拍好了,就去帮忙拿服装……

道具没有,就自己动手。片中所用的条幅、旗子都是团队成员自己做、亲手缝的。孙天皓回忆,有一场戏需要一根竹竿截成三根,跑遍各处也找不到五金店,他就买回了打火机,把杆子烧脆再折断。

当一群少年追光前行,光也会向他们汇聚。学院和学校的老师、前辈、校友,合作的单位、团队、拍摄场地纷纷尽己所能地提供帮助。

 “他们都说,看到了学生时的自己,谁还不是从学生过来的呢?”殷方成已经工作两年,是主创团队中唯一的毕业生,与外请团队的洽谈和对接大多由他负责。他说,因为我们是学生团队,反而大家都有放胆一试的冲劲。

新闻学院青年教师翁之颢在片中出演了一个秘密印刷厂工人。一个镜头、一条拍摄任务,翁之颢老师从学院近四个小时来回,以最认真的态度、最大的热情反馈同学们的邀请。成片后,他主动为影片核查,提出了字幕中存在的问题。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这幅书法是祝新成决心入党后所写,苍劲有力,饱含革命热情,也是他作为爱国报人的信念写照。现实中,它由周桂发老师所书,笔墨中也寄托了他对新闻学子的支持与勉励。

/ 惊 蛰 /

“现在,我更喜欢电影这门艺术了。”邓智友说,“《惊蛰》带给我很大的成就感,我能够向我的学生作表率,你的辅导员是一个有理想、也有能力的共产党员。”他很高兴地看到,在学生中,有人因为《惊蛰》坚定了入党的信念,明确了专业的方向。

6月26日,《惊蛰》在新闻学院中庭首映,受到观众的热情赞扬。

《惊蛰》是新闻学院学生创作的高峰,但不会是终点。

复旦-7_Print.pdf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留学在上海,是怎样的独特体验?

<>

图说复旦

除了戴口罩,防疫新老“三件套”...

<>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